查看原文
其他

润之兰 • 植物文化 |专稿:诗性自然:从《诗经》植物文化谈起 / 主讲 范恪劼

2018-03-19 主讲 范恪劼 润之兰文化传媒



新朋友点击上面箭头所指免费关注

微信公众号:rzlqcl

以兰为媒•以文载道


润之兰• 植物文化:第1期:诗性自然----从《诗经》植物文化说起,第一期活动已于2018年3月17日下午在纬五路二小校园阅读中心举办,由郑州润之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书局协办;活动详情请关注润之兰公众号,有专题推出。现推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韦伯国际学院院长、润之兰植物文化系列主题主讲:范恪劼教授,第一期讲稿。


诗性自然:从《诗经》植物文化谈起

——润之兰植物文化系列主题第一期

主讲  范恪劼

 

一、同源同体,物我为一的自然观

   1、《诗经》简介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其中,《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风雅颂根据音乐进行分类。还有六篇没有歌词,叫做“笙诗”。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汉儒尊《诗》为经,遂有《诗经》之谓。后世所谓“国风”,先秦时称“邦风”。汉代避刘邦名讳而改为“国风”。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百多年的305篇诗歌。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15国风;“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颂”主要是宗庙乐歌。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诗经》的价值

    “诗经”所展示的内涵与精神、风貌与风致,构成了炎黄子孙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审美坐标的基点。中华民族作为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至今方兴未艾的一支,在文明的源头上就占据了文化地缘优势。

   今人可以从《诗经》这一文化样本,追溯我们先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形态、可以通过诗歌真实的情感流露在场感十足地见证先人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天宇,可以从先人对自身以外世界的最初打量和由此而确立的自我位置来沉思我们当下三观的共同起点,可以从先人对美丑善恶的判断与主体心理的反应来体察我们民族礼俗传统与道德体系的原初底色。

    总之,《诗经》是我们民族在后世大一统思想文化格局到来前最为鲜活的民族精神标本。

3、《诗经》中的国风地理方位

十五国风中,属于中原地区的,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陈、桧等国。二南北界黄河,由北向南伸展,直至楚汉。分界之“陕”,为河南省陕县。邶、鄘、卫皆称卫风。邶,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的北城镇;鄘,在今河南省卫辉市(汲县)东北的都城;卫,始建都朝歌,即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新区南部鹿台遗址。王即王城的简称,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内。郑,武公即位后,建都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县。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桧之都城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北。《诗经》产生时代的许多地名、水名延续至今,许多习俗风尚依旧,许多姓氏保留至今,由此产生的植物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原人乃至华人。

4、《诗经》中的自然世界

《诗经》有植物143种,内含草类85种、木本58种;涉及的诗篇占全部诗篇的约50%。动物109种,内含鸟类35种、兽类26种、虫类33种、鱼类15种。二者总计至少在250种以上。诗经有着一个丰赡的自然世界。

《诗经》的植物文化探析,一直没有间断过。这是一个多层面、跨学科的综合课题,包括文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植物学等诸方面。传统的《诗经》植物研究主要为:

一是博物学研究。《诗经》中植物的名称、形态、性质为主,属自然科学的范畴,重点在“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关键词:文学现象、文化意蕴、民俗与效用。

二是考证和训诂研究。《诗经》的注本,对植物的解释一般都在训释词句时附带叙述,或是将植物放入诗的语境中进行研究。        

关键词: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话等文化背景。审美价值和艺术功用

5·《诗经》中的植物详情

彼时已有百谷之称——但主要限于黍、稷、麦、麻、稻,且主要供给宫廷与贵族。下层社会尤其是劳动者的食物主要靠采摘与渔猎。

蔓生类植物主要有:蔹[liǎn]、茨(蒺藜)、苕(tiáo)(凌霄花)、茑、女萝、唐(菟丝)、苌楚(羊桃)、芄兰(奶浆藤)、果臝(瓜蒌)、薁[yù](唐棣)、葛、藟等。

水生类植物有:荇、蘋(田字草)、蒲、芹、蓼、茆máo(莼菜)、藻、蘩fán(白蒿)、游龙(红蓼)、等

丛生类植物有:草、蕨、茅、菅jiān(茅草)、萧(艾蒿)、艾、蓍、竹等

乔木类植物有:桃、李、甘棠(棠梨)、梅、朴樕[pǔ sù]、松、柏、桧、杨、柳、梧桐

灌木类植物有:瓜、木桃、木李、舜(舜·木槿)、楚(牡荆)、棘(酸枣)、木椒、椐[jū](小树)、桑、檿[yǎn]、柘[zhè]、榖[gǔ](构树)

药草有:蓷[tuī](益母草)、蝱[méng](贝母)芣苢[fú yǐ](车前子)、谖草[xuān]萱草、忘忧草、卷耳(苍耳)

 

谷疏瓜果类有粱(粟的总称 )、禾(谷子)、黍[shǔ]、稷[jì]、秬[jù](黑小米)、秠[pī](一稃二米)、穈[mén]、稌[tú](稻子糯米)、稻、麦、麻、菽(shū)(豆)、纻[zhù](苎麻)、瓠[hù]、匏[páo]、壶、瓜等。齿如瓠犀 合卺(jǐn)  吉

 

野菜类有卷耳、薇(野豌豆苗)、蕨、苓(茯苓)、葑[fēng](蔓菁)、菲、蓫[zhú](羊蹄菜)、葍 fú(空心菜)、荼[tú]、荠(荠菜)、堇[jǐn](堇堇彩·紫花地丁)、葵(冬苋菜或滑菜、冬葵)、韭等。

《诗经》中的植物于今已经难于一一对应现代植物分属与命名,原则上只要不影响对诗意的理解就可以。有关农事的诗章,注意夏历、商历、周历之间的区别。

其中民俗植物与先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先祖在远古生活中举凡采食野菜、建造房屋、采药治病、陆行水运,无不与植物密不可分。

图中为主讲:范恪劼   图左嘉宾:郝子奇   图右嘉宾:毅剑


二·物人比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1·《诗经》中的植物与姓氏

关键词:植物崇拜

祖先源于对植物崇拜,把一些树木、花草、植物赋予某种灵性与神力。一些植物逐渐成为一些部落的图腾或代号,并最终转化成姓氏。

 

姓字从女从生,在甲骨文、金文里均作女子跪拜在破土而出的草木之前的形象,表示女性生育与草木生长的互拟关系。中国姓氏中从草从木的特别多。以《诗经》中出现的为例:

从草者如芦、苻、茆máo、莫、艹[ǎo]、芮、茅、蓁、萧等等,

从木者如杨、权、林、柴、柯、柏、柳、桂、桑、梁、檀、梅等

2·婚恋之媒

《诗经》中多用植物来表达美好情感。尤其在婚恋题材中善于借植物传情。包括花萼、果实、花草等。

《诗经》中男女表达情感互赠的植物特征:外观小巧玲珑、嗅闻清芳馨香、观之惹人喜爱,如木瓜、木桃、青梅、花椒、芍药、白茅、荑草。

较之以今人的重聘厚嫁,先人们更纯洁无瑕

举例  《摽有梅》《关雎》

3·福德之喻

《诗经》中对鲜花硕果的称道、对嘉树繁枝的赞颂以及对恶草芜秽的憎恶,尤其是将植物与才德相配的这种情感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后代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寓情模式。

举例 《邶风·凯风》《甘棠》

4·情感之托

无论是薇草、杨柳,还是卷耳、萱草,都成为了征人思妇在情感上的的寄托,从而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 “风雅”精神

举例 《小雅·采微》



三·“兴象”“寄象”、诗性精神的自然观

1·人与自然

 物我、天人、因果,主客关系已经明晰,自然物象已经有了基于生活经验的体察,生命在历验中传承着理性法则。当然,神明崇高和自然拜物依然具有相当大的比重。于是,《诗经》中的自然既有本真的呈现,也有神性的映像,更有天人合一的物我比兴。

万物有生也有灵。于是,替代、比喻、置换就有了可能。人与植物也可以同情同构,物我不分。

关键词:自然人格化、时间化。

2·人与植物

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精神,已在民生有初的枝节上绽放花萼。在自然面前,先民们的认知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渐进过程,杂糅着对自然植物的理解认同、敬畏感戴、希冀自豪、陌生失望。但总体来看,形之于外,发而为诗,诵之以歌,是“与人为善,与物为春”(庄子),是诗性精神。

关键词:天命之谓性。目击而道存。中国文化与文学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

3·集体意识

  作为中国轴心文明时期形成的典型艺术方式,对奠定中国独有的审美趣向、滋养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学艺术创作、形塑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花草“兴象”与“寄象”。


四·亲近自然,顺应自然的自然观

1·植物象征与审美升华

“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草四雅”(兰花的淡雅、菊花的高雅、水仙的素雅、菖蒲的清雅)。

兰花有“香祖”、“国香”、“王者香”、“天下第一香”等别号。它花开四季,早春开花的叫春兰;春末夏初开花的叫蕙兰;夏季开花的叫建兰;秋末和冬季开花的叫墨兰和寒兰。兰花清雅含蓄,幽香四溢,固有君子之谓。汉语中兰象征纯洁、高雅与真诚,更以“兰熏桂馥”而象征历久不衰。

《孔子家语》:“孔子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与之俱化。”

2·民族审美符号化

汉民族植物文化中的核心代表花木有兰草、牡丹、梅花、松树、竹子等;英美民族植物文化中的核心代表花木是紫罗兰、郁金香、玫瑰、百合、栎树、 棕榈、 橄榄、 桂树等。

汉民族推崇“ 天人合一”, 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不仅仅在物质属性上密切相关, 更在精神灵性上感应相通。英美人更倾向用植物象征人的某些自然属性。

中国文化以儒、佛、道为三大源流, 其中儒家学说影响最大, 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在历史赓续中,汉语中植物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个显著特征是汉民族植物文化中花木与性别相联系——汉族男子常以松、柏、桦、杨、槐、椿、柳、竹、榕、楠、桐等树木为名。女性则多用“ 牡丹、梅花、荷花、红梅、春兰、秋菊”等。更有以《诗经》为起名之本的传统。

英美深受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圣经宗教文化的影响。花木常与神相联系, 用以象征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如百合象征朱诺天后,常春花象征维纳斯(爱和美的女神) ,水仙花或罂粟花象征色列斯( 谷物女神),月桂树象征阿波罗(西方深受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圣经宗教文化的影响。花木常与神相联系, 用以象征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如百合象征圣母玛利亚,常春花象征维纳斯(爱和美的女神) ,水仙花或罂粟花象征色列斯( 谷物女神),月桂树象征阿波罗(光明、音乐、预言与医药之神)

3·诗经植物文化的深层肌理

中国古人的自然观是民族整体思维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后人的民族审美心理与东方生命方式有着深刻影响。 从《诗经》开始并一以贯之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顺应自然,体味自然、涵养人性这样一种自然观,对于生态危机四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的地球与人类,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无可替代的传承价值和警示意义。


部分嘉宾合影留念





主编:邱春兰    编辑:苏姗         

范恪劼,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韦伯国际学院院长,教授,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

延伸阅读

润之兰 • 植物文化主题活动 |第1期:诗性自然----从《诗经》植物文化说起

润之兰 • 植物文化 |专稿:行走的荇菜 / 张鹏丽









✎_植物文化

来稿邮箱:qiuchunlan@163.com 


小编有话说

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植物,是安放灵魂的无忧草,润之兰植物文化如果与您心息相通,欢迎参与,不限地域、年龄、性别。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微信见!







不要低头皇冠会掉,手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