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东平教授:“洋大学”的当代价值 | 嘉宾分享

ILEAD 西浦ILEAD 2021-12-23


年会嘉宾分享:高等教育的创新年会落下帷幕,嘉宾演讲精彩纷呈。ILEAD将带您与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学者、大学领导者、政府教育官员、行业领导者共同遐想未来大学。


   

杨东平教授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著作有《通才教育论》,《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主编《中国教育蓝皮书》《大学二十讲》等,下面是杨教授的分享内容:


2010年,国家通过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中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比较遥远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吗?我相信能实现!

 

规划中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很具体的要求,大致是三个方面:第一,提高教育质量,提审科研水平;第二,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第三,扩大对外开放。个人觉得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在中国的改革发展当中实际上有三个概念,一是发展,一是改革,一是开放,这三件事是相互独立不可替代的。但很长时间内,我们的现实是发展大于改革,而开放在教育领域是最落后的。

 

近些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后大众化阶段。从2002年开始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突破了15%,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下限。当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40%,全国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了75%,很多省甚至超过了90%。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导致一些学校出现生源危机的现象。与此同时,另外一个浪潮也十分汹涌,就是留学。港台的大学在大陆招生,这一切都极大的挑战着传统大学的生态构成。

 



出国留学的学生呈现低龄化态势,中学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群体。中学生留学的速度在几年内增加了五、六倍,并且目前是持续增长的趋势。尽管我们对国际化的呼吁很高,但我们现在也就能够实现冰箱、手机、空调、电脑的国际化,也就是说这些产品能够走向世界,能够占领世界市场,而人才的国际化还要画一个巨大的问号。

 

事实上,由于中国独特的高等教育培养体制,我们的文化使得很多专业人才不能成为世界通用人才。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中国可以当医生,去了国外就当不了啦。所以说,人才的国际化远远没有达到商品国际化的程度,而且落后了很大一块。

 

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培养模式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尤其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最好的大学基本是不关注教学,不关注学生。把高考状元一网打尽,然后自生自灭。我们要回应新生代学生的特点,要回应全球化经济的挑战。尽管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但我们陈旧的培养模式反差也是越来越强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洋大学显示了它独特的生命力和价值。洋大学的立足点和核心基因是按照世界高等教育主流的模式来办学,跟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是接轨的。而这正是国内大学完全做不到的,国内大学接轨的还是五十年代的苏联教育,这也是现实。

 

除了西交利物浦,我还去过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个人觉得如果要跟国内的大学做一个比较的话,他们的第一个特点叫货真价实的教育,不注水。本科四年八个学期,多少门课,每个学期都很有价值,每门课都各有功能。而大多数公办学校,到了大四基本上就是放羊状态,就是求职、面试了。前三年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包括军训等等。所以有人说我们四年制的本科,真正用于教学的大概有两年半左右。

 



重视本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对西交利物浦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追求,就是把美式教育的灵活性、英式教育的质量控制、中式教育的重基础这些方面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新的教育模式。还有高校的管理模式,超越传统科层化的官僚管理,探索一种知识型组织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知识的创造、传播。可以说,关注学生是西交利物浦一个很核心的价值。在他们的核心的理念中有一则“幸福生活,成功事业”的育人目标,以学生为导向的教育,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这一点其实是很了不起的。

 

去年12月奥巴马总统签署的一个新的法令,从关注每个孩子的成功转移到良好公民的培养上,重视人的培养教育理念。这个主要说的是基础教育,但背后的价值是相通的。

 

同年12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发布了名为《逆转潮流的改革》的报告同样提出了这个概念:我们现在的精英大学,评价模式过于看重分数、AP课程等等,这使高中学生不堪重负,他们做了一个跨国别的调查,发现不同民族的学生毫无例外都把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利益之上。他们希望改变这种招生评价方式,增加社会关怀内容以及各方面的考核,这种建议已得到了很多美国大学的响应。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也对七、八十年代以来流行的一些教育理念做了颠覆性反思。认为应该重新回到人文主义的基础,尊重生命和社会尊严、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他们认为全球空气变暖、恐怖主义等等等等,都跟我们教育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有关,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人道主义的基础。所以我们今天谈尊重学生,以人为本,是具有时代性的

 

我们看到中国高等教育蹒跚不前的时候,世界教育创新已经风起云涌。基础教育领域像美国的ALTSCHOOL,他们现在做的是一种基于网络支撑的后台,可以个性教学。我们过去大规模教学总是对应着一种群体化的教学。而大规模和个性化这两个概念是对立的。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也已经出现,美国加州的美联华(音)大学就是在加州租了一个公寓作为办公室。没有校园,没有任何硬件投资,因为他们以城市为学校,体育馆、足球场都可以为我所用。他们每个学期换一个城市,澳洲、中东、南美等等,带着相应的主题以城市社会作为自己的课堂。四年结束后,他会获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跨文化的经验、问题和人脉,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体制的竞争,只有在一种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当中才可能产生多样化、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模式。现在规划纲要当中也提出了关于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

  

现代大学制度虽然它是一个舶来品,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它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了辉煌的成就。有人说以它培养的创造型人才和创造性成果而论,在当时的这些学校其实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了。所以我们必须对现代大学制度有基本的认知,而不是脱离现代大学制度去空谈中国特色。

 

因此到今天,我们需要特别呼吁推动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文件一再重申的,克服行政化弊端,恢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大学既不是官场也不是商场,大学要“像大学”,这是一个最低目标。建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全人教育之类现代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内涵。把洋大学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拾遗补缺,对国外优质资源的一种利用,这种认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对洋大学有更高的希望,它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和创新的生长点。

   

中国的教育变革,要比美国更困难,因为它要面对三个不同的传统,第一个是改革1300年的科举教育传统,第二个是改革19世纪的学校制度、教育工厂制度,第三个是改革1950年代移植苏联的计划教育体制。我们很清楚,变革的动力最终来自于基层的学校、校长,还有期待改变的教育家。

   

比尔盖茨前几年投资拍了一部教育片叫《等待超人》,反映华盛顿特区教育改革的情况的。主要意思是,我们总希望能够出现一个超人,能够一举改变我们陈旧的教育制度,但是可能没有超人,只能靠我们每个人去身体力行实现变革。

   

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对西交利物浦这样的新大学寄予非常大的希望,他们是离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最近的一类学校,谢谢大家!


高等教育创新年会是探讨和促进高教教育改革创新的平台。2016年首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圆满闭幕。本次年会在全球互联背景下深入的探讨大学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构建符合未来趋势和需求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如何理解未来大学的价值、如何在颠覆性技术时代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如何打造国际化创新生态圈等一系列前沿热点议题。此次年会聚集了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知名教育学者、政府官员等300余位嘉宾与业界人士,凝聚变革共识,探讨变革路径,分享变革经验,达成变革合作。下一届年会将在2017.5.19日至5.21日举行,请关注ILEAD,了解最新动态。

长按,识别 二维码,关注ILEAD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