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本介绍大学教学创新优秀实践的案例集:《研究导向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及案例》出版
2017年8月,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前沿研究院编写的《研究导向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及案例》(以下简称《案例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介绍大学教学创新优秀实践的案例集,并且系统论述如何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著作,可作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职业发展培训的教材,以及教师开展日常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参考书,亦可作为高校教学研究者的参考书。
《案例集》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副院长张晓军博士和研究专员赵璐担任主编,邀请来自全国二十多所学校的老师,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的学者介绍所在大学教学创新的理念和实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感谢西南交通大学范怡红教授,美国内华达大学吴志坚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郭镜明教授,香港教育大学林碧霞副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为《案例集》提供指导意见。
▲
《研究导向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及案例》
张晓军 席酉民 赵璐 编著
本书简介
自2013年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成立,开展了系列关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修活动,目标是基于西浦的探索和实践反思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截至今年,研究院已经举办了4研究导向型教学主题研修,在过去的4年中,已有100多家机构,超过1000位任课教师参与过同类研修。《案例集》中第五章详细介绍了往期参加者从零开始尝试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步骤,研修过程中自身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从2016年8月起,历时整1年,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完成了《案例集》的编写与出版工作。
当前大学的教学创新需要颠覆过去几百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体系,但并不是去探索前所未见的教学新理念新实践,而是需要鼓励每一位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采用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方法,把并不陌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做法落到实处。《案例集》涵盖理、工、管、人文社科以及思政课等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创新案例,展示了这些老师为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长期进行教学探索的成果,也展示了他们恪守育人这一本职工作服务学生的精神。书中还介绍了典型的国立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和第三方机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案例集》的出版,希望能够促进大学教师、教学与课程研究者以及大学管理者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方法迈进。
序言摘录
为什么要关注大学教学创新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缺课、上课不感兴趣玩手机甚至花钱雇人替课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高校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利用微信点名、做课堂小测验变相点名、上课前收走学生的手机等等。但这些强制性措施似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问题。针对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学和教师到底应该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学习和探索的环境变得十分紧迫。大学教学创新成为当前最为迫切需要突破的领域。
很多时候和国内的同行讨论起这些问题,大家普遍的看法是国内的大学生在接受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后已经没有兴趣和好奇心,大学已经没有什么办法去改变。学生过往的学习习惯固然重要,但当前大学教学的问题实际上是全球大学共同的挑战。研究院副院长曾经和来自荷兰一所不错大学的教授交流,他介绍在他们的大学学生也不喜欢来上课,上课也会玩手机,他们也有点名和课前收手机的做法。可见学生过往学习习惯并不是造成当前挑战的决定性因素。
实际上,当前大学教学之所以挑战重重,是社会发展、大学功能和学生特点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大学教学出现诸多的不适应。
首先是传统大学知识传播的功能不能适应知识社会人的学习需求。知识社会更看重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当前大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基于过去大学传播知识的功能发展起来的,当信息技术让知识随时随地可获取,大学知识传播的功能相对弱化,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增强合作与沟通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在知识灌输的教学中很难兼顾的目标。所以,大学教学创新,首先需要重新思考教学的目的。
其次,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网络一代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大学生出生于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从很小就在网络和虚拟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兴趣多半集中于和网络相关的事物上。特别是游戏和网瘾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学习无兴趣和少投入的主要因素。他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打游戏和网络聊天等活动上,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取满足感。反观现在的大学课堂,依然采用两百年前工业革命时代形成的班级制,教室多沿用排排座的格局,这两种情景的巨大反差必然会造成学生对非常生冷的课堂环境的抵触,再加上枯燥无味的知识,学生无法集中于课堂学习也不难理解。
尽管互联网和新技术给传统的课堂和教学带来挑战,但也为教学的革新带来机会。很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和老师片面地理解和利用新技术来维护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少有关注如何利用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运用新技术来改变传统大学课堂的例子,例如融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支持师生在线互动的虚拟学习空间,增进学生投入和参与的课堂互动技术等。这些教学创新为大学的教学提供了新可能,也是未来大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本书提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方法,希望对国内外大学的教学出现提供借鉴。
大学教学创新的挑战
1. 尽管大学教学亟待创新,但在国内教学创新的实践却一直没有成规模地开展起来。这是由来自不同层面的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尽管国家在近些年的政策文件中密集关注提升大学育人质量,但受限于既定的大学资源配置和教师评聘中的科研主导,大学和任课教师普遍没有动力去搞教学,更不要说教学创新,大学里也普遍只认可老师的科研而不关心教学的绩效。研究院每年组织全国性的大学教学创新大赛,邀请大学老师通过这个平台来交流教学创新经验,但对此感兴趣的学校教学支持者和教师很少,很多人表示忙于科研对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或者只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活动,国内高校教学创新氛围之低落可见一斑。
2. 尽管有一小部分老师对教学有浓厚兴趣,但由于各种既有教学制度的约束导致教学创新无法持续,研究院接触到的大量老师受到来自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强力制约,督导组一般由资深的老教授组成,大多数深谙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理解和容忍学生主导的学习和活跃甚至略显凌乱的课堂。再如学校的考试制度,很多学校规定期末考试必须占一门课总成绩百分之七十以上,这就限制了过程性考核的开展,无法有效增加学生在过程中的投入。当然,更为重要的约束是长期以来大学老师群体中形成和想当然认为的课堂就应该教师主导并且课堂就是要把知识点讲懂讲透的观念,而不会考虑给学生留些空间,这是当前阻碍教学创新最大的障碍。
3. 学生的学习习惯确实也是当前教师教学创新无法持续的原因之一。很多老师开始时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创新,无奈于学生不配合不积极,无法有效完成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但限于学校总体的毕业率要求在考试中不能让太多的人不通过,也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创新想法只能半途而废。最后需要指出,当下国内缺乏教学创新的交流分享平台也是导致教学创新氛围不浓厚的因素。实践中有一小部分老师有很好的创新实践但没有好的平台传递给其他人,他们的创新在难以得到所在学校认可的同时,也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
本书收录的教学创新案例的特色
本书是对以上大学教学的诸多不适应和教学改革挑战的回应,所提出的研究导向型教学也是冲破诸多阻碍创新的制度和文化因素的探索和尝试。我们希望教学案例集能成为一个讨论和分享教学创新的平台,让好的教学创新实践能够广泛传播,同时能营造一种鼓励教学创新的氛围,促进国内大学的教学创新实践向规模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书收录的教学创新案例集有如下特色:
1. 我们认为教学创新不一定是从零到一的颠覆,更是回归,真正能让中国大学育人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的创新可能不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见过的新理念新方法,而是如何真正把那些从教育的角度看应该在大学教学中实施的东西落实到课堂实践中,比如当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研讨式”、“小班化”的改革探索,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新奇,但如果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把这些在大学课堂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就是很好的创新。当下中国大学的教学创新,实践性和落实到行动是基础和关键,可贵之处在于大学的老师真正把教学放在首位,大学能真正为教师的创新提供支持。
2. 教学创新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如何成为主体是所有案例关注的核心。要改变传统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的状况,学生、教师和教学支持部门都需要转换角色,把支持学生学习和成长作为大学所有利益相关者共享的基本目标。同时,还需要更好地理解当下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本书的研究导向型教学就是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而提出。另外,本书也收录了讨论学生学习特点的文章。
3. 除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知识传授外,这些教学创新都开始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关注课堂如何提升这些方面,这种大学教学目标的调整是当下教学创新的主旋律。
4. 本案例集收录了最新的技术如微信,MOOC,SPOC等支持教学创新的案例。尽管这些新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大学课堂的应用中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 本案例集中的案例涉及多个学科,包括语言教学、数学基础课、管理、政治、两课、工程、物理等等,希望通过这些案例向大家展示不同学科在开展教学创新中的丰富实践和异同。
6. 为了便于讨论和阅读,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七个章节,每部分和每章的开始集中介绍基本的理念和教学的框架和步骤等,接下来是具体的案例。收录的案例主要编排在第四五章中。第四章首先介绍了教师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步骤,然后辅以来自全国几十所高校教师的教学创新案例。其中大部分是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2016年参赛的优秀作品选登,我们从参赛的六十多个案例中选出十几个,这些案例代表了全国不同层次学校不同老师们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第五章主要讨论教师从零开始尝试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步骤,辅以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高校研讨式教学研修班”参加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中的改革,主体是吉林大学工业工程系的老师们在参加研修班后的教学改革案例。
此外,本部分的案例针对大学数学基础课的创新也有专门的讨论。之所以选择这个学科,一方面是因为这类基础课覆盖面很广,绝大多数的大一新生都要上这门课,其次大学数学基础课作为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接触的课程,还承担着改变学生中学时代以知识和应试为导向的学习习惯的使命。然而,必须承认,现在的大学数学基础课是大学里改变和创新最少、也最需要革新的课程之一。除了这门课本身的知识密集特性外,我们是否有好的办法去做出改变?老师是否有可能放弃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是这个专题环节想探讨的问题。
7. 本书收录了很多关于教学创新的图片,这些图片尽管学术性并不强,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了现在大学课堂的新布局和变化,展现了大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版权信息
席酉民、张晓军、赵璐主编:《研究导向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及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8月版。
ISBN:978-7-111-57749-2
主编简介
席酉民,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从事战略管理及政策分析、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管理行为与企业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于1987年创立了和谐理论,并将其扩展成和谐管理理论。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曾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
张晓军,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前沿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近年来主要从事教育领导力及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培训。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制度理论、组织理论、领导理论、和谐管理理论在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中的交叉与融合,钟爱质性研究方法,倡导把理论研究运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共发表各类论文60余篇,获得科研资金资助三百多万元。
赵璐,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前沿研究院研究专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管理及高校学生行为研究,研究项目具体包括:学生主动性研究、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体系研究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的理念与发展
第一章 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创新的方向
第二章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研究导向型教学
第二部分:高校教学创新实践案例
第四章 研究导向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案例
第五章 教师如何从零开始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高校研讨式教学研修班”参与老师的教学改革案例
第三部分:大学和第三方机构支持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案例
第六章 大学支持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案例
第七章 构建专业化、多层次、全过程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支持国内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
http://ilead.xjtlu.edu.cn/Research/Home/Publication
BOUT
ILEAD
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ILEAD)的成立,旨在推动西浦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基于西浦的探索推动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变革。研究院在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受到严重挑战的领导力和教育领域开展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并通过会议、论坛、咨询、培训项目、研究课题等助力西浦、中国乃至世界更好地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