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大家谈】张晓军:高校教学改革要防止打错靶子

西浦ILEAD 2021-12-23

老师热火朝天忙教改,学生不满质疑“吃白饭”。高校教学改革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如何让双方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本文将通过典型现象和研究数据明确症结。


文 | 张晓军


- 1 -

潜心教学改革老师的别样烦恼


一位大学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她的教学改革故事,她的学生这样评论她的课堂:

某学生

某老师和我们吹,前几届学生都不用她上课,她就坐在下头听学生讲,偶尔纠个错就好了,她很怀念以前那种课堂氛围。我头一次听说把吃白饭说的这么清新脱俗的

n小时前

下面是这位老师的感想:

老师

雾霾天一大早看到这样的评价也是心塞和冒火--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本来是想通过做中学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居然被认为是“吃白饭”!而设计和组织一个这样的教学比自己单纯讲授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得不说,面对这学期某些专业课程自己要追着某些童鞋要作业、一再重复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等等导致教与学效率的下降,确实让我想起几年前专业课上与学生共同探讨课题的活跃气氛!本来还在反思这学期课程出什么问题怎么改进的时候,这个贴子真让我开始怀疑某些教学付出的价值呢?!

n小时前


这位老师是笔者的朋友,笔者深知她在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即使是这样对教学有激情的老师,有时候也难以招架学生似乎不甚人情的评价,如果学生再闹到学校去,可能教学改革也要夭折。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现在老师很难做教改不仅是因为没时间做,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明明为了学生好,反而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其实在实践中我们还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笔者的另外一位朋友很苦恼,因为每到期末考试学生就逼着自己划重点,尽管他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解释,学习不只是为了这些所谓的“重点”,这门考试也不会简单考这些知识点,但学生还是会翻脸,指责他不负责任,还说其他的老师都是划好重点帮助学生复习。笔者也听到有很多老师为了学生评教自己的分数不要太低,本来有一些很好的改革理念和想法不敢付诸实施。


我们往往说教学改革让大学育人质量更高,实际上学生有时候并不买账。学生会说原来的教学方式很好老师上面讲我下面听,现在折腾我每天要做作业还要跟老师互动讨论。如果每门课都是这样,可以大概测算一下,现在大学里面大一、大二学生一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每一门课都翻转,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复习,学生的学习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这个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所以并不是说老师改变了,教学改革就成功了,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搞清楚,教学改革对学生来讲意味着什么。


- 2 -

当下绝大部分的高校教学改革打错了靶子


作者认为,教学改革不等于学生的成长,当前很多大学的教学改革没有对准靶子,仅仅在教师和教学相关的要素(课堂,教材,专业等)上做文章。笔者检索了刚刚公布的双一流高校领头羊、被降级的、作为新宠入选一流学科的高校最近一次公开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主要教改措施(表1),可以看出,不管学校的排名如何,教改基本上围绕着几个部分:一是国家或者学校主导的人才培养改革计划(实质是对课程、培养年限、教材和专业等教学要素的重新组合)、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等,里面偶尔涉及到一些关于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也基本上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谈的。尽管这些高校都狠抓改革,可以说花了很大的功夫改进教学,但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以课程、课堂和教材这些以“教”为主导的理念之下的要素的改革,这些改革基本上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打错了靶子(图1)!


点击可查看原图▲

图1 当前的教学改革打错了靶子▲


- 3 -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支持学生学习的实践


当前的高校教改理念需要彻底的颠覆。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改进大学支持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体系和实践。如果把教学改革比喻为射箭,那么靶子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课程、专业、教材和教师。这些要素仅仅是箭头或者弓等为了射中靶心需要的工具。当下的高校教学改革,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靶心。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本文倡导的教改思维图,瞄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后,首先要分析大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有什么需求,哪些需求是大学可以提供的,从而得到大学的育人目标,然后基于育人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课内和课外的活动,最后大学要有一个平台来集聚和整合资源以支持策略的实施。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改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上(课内,已在图中标出)下功夫,显然难以真正实现教改目标。


图2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改思维图▲


真正有效的教学改革,要从源头开始,仔细分析图1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且最终的目的一定要对应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要把学生作为一切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本文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当下每个环节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前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的思考甚少,学生自己都不清楚大学学习会给自己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北京大学的一份新生调查报告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透露,北大一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30%的一年级新生厌恶学习,40%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不少人有自杀倾向,倾向自杀的学生都有抑郁症特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不知道为什么来上学;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学生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就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并不是这些人都发生在落后边远的地方,而是人群当中中学老师的子女更容易存在这样的现象。仔细思考其实不难理解这一看似十分震惊的调查报告。名校的学生在初高中的时候承载了自己甚至家庭的梦想,拼命努力考上名校,自己和家庭的梦想已经实现了,后面不知道要追求什么。在从初高中以来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考高分考上大学,学生好像很少思考学习对自身成长的价值是什么,因此上了大学实现了目标就很难找到新的目标。因此,大学在教改中需要梳理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并能让学生有充分的理解就非常重要。


其次,学生甚至社会对大学育人目标不甚了解。尽管分析当前大学写在文本上的育人目标可以得到很多有意思的结论,但本文希望换一个思路来看看在学生和社会看来,学习的目标应该是什么。笔者在百度上输入“好学生的标准”,百度知道给出点赞最多的答案是:“好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尊师重道是学生的本份。上课注意听课,遵守纪律,完成各种作业。当然还要全面发展,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所有人都应该有知识,有技术,有理想,有礼貌,有修养。尊师重道,孝顺互让,团结互助,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或学成一门技术,学有所成。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名成功的人。同时在学习的成功中获得快乐。”这种导向性和制度化的东西对学生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会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这些描述中并没有看到人,也就是学生本身,因此这是一种看不到人的社会教育观念。


为什么会这样?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学生学习的行为和习惯。表2a和表2b展示了对两个学校学生的调查,表1是清华大学大一到大四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比例。从大一到大四没有太大变化,课内学习远高于课外学习,表2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到80%以上的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大于课内,超过60%的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是课内时间的三倍。两校的学生在入校前都经历了基础教育的学习,几乎都有相同的学习习惯,所以这种差别都主要是进入大学以后在特定的大学制度影响下形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大学的体系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多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谈到文首学生出现的问题的时候,不要怪学生,这些我们不喜欢的学生学习习惯都是学校高度制度化的体系造成的。


表2a  清华大学学生课内外学习时间对比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本学年学分

42.75

39.85

33.75

28.16

周均课外学习时间(小时)

18.28

18.44

18.81

18.38

数据来源:文雯,史静寰,周子矜.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

 

表2b 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课内外学习时间对比

选项

小计

比例

A.   自学时间:上课时间约5:1

92

21.65%

B.   自学时间:上课时间约3:1

174

40.94%

C.   自学时间等于上课时间约1:1

86

20.24%

D.   自学时间:上课时间约1:3

54

12.71%

E.   自学时间远小于上课时间约1:5

12

2.82%

F.    我几乎不自学

7

1.6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25



最后,回到现在教改的领地课内教学环节,学生的课内学习行为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制度性偏离。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洛尔报告”指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存。但是当下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这一表述有较大差距。曾经有一位改革很深入的大学领导谈到所在机构的改革时,感叹最难的还是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他介绍学校希望给学生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但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这一做法。学生希望学校最好把他们控制好,不要让他们选择。可见,即使是当下各高校花巨大精力做的课内教学改革,也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从这些改革中受益。


所以,大学改革首先需要改变学生,不仅仅是改变老师。一味给学生选择,去帮助学生提升除了知识以外的能力和素养,学生不一定能跟得上,不一定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有时候还会有抵触情绪。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已经被过往接受的教育体系塑造成一种非常特定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很难适应当前从教师和课堂出发的教学改革。


- 4 -

行政主导让教改脱离学生


当前的大学教学改革实践,可以用图3来描述。从图3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当前的教学改革以外部政策和规划驱动,学校层面的领导缺失。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自建国以来基本都是由政策或者中央政府的规划驱动的,当前双一流的规划也不例外。这种改革模式导致了学校层面的领导缺失,由于当前教育领域很少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出现,导致学校很难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实践,基于并且跳出中央的规划制定更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改革策略,让改革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


图3 当前行政主导的教改框架▲


第二,教改以教务管理者主持,教师处于被动地位。当前的教改方案,基本上是学校的教务处主持制定的,体现的是管理者的意志。改革的目的是维护教务管理者所熟悉的课程、教材、专业等已经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需求的要素,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则处于被动的位置。再加上双一流进一步向学校和教师要学术GDP,导致当下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教师由于忙于发表论文而实际上处于缺位的状态,从而导致图2中外围的学生和内部的教改断了联系,而且可以预测,在双一流的政策周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教师集体上还会处于缺位状态,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出一流大学高校在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


第三,教改方案制定者并不与学生接触,因此难以了解和触及学生的真正需求。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和学校教务管理者作为教改方案的制定者和主持者,基本上很少与学生接触,他们对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状态并不十分了解,了解学生的教师甚至学生本身并没有参与教改方案的制定,因此,当前的教改很难触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一句话总结:当前教改的主要问题在于脱离了学生,面向未来的高校教改需要从理念到体系进行全面的颠覆,踏踏实实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展改革。那么,高校教学改革如何真正从学生端做起?请看下回分析。


参考文献:

文雯,史静寰,周子矜.大四现象: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3):45-54.


下期预告

高校教学改革如何真正从学生端做起?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简介 


张晓军 博士 

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副院长


高校教学改革系列谈预告

① 高校教学改革的希望短期内并不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② 教学改革要防止打错靶子

③ 教学改革如何从学生端做起

④ 如何利用好研究导向型教学推进教学改革

⑤ 教学改革要调动相关群体积极性形成共同体拒绝单干

⑥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支持教师教学改革需革新“传帮带”传统做法

⑦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如何构建专业化的教师支持体系

⑧ 高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第三方教师支持机构推动自身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

⑨ 高校教学改革,领导太重要了

⑩ 不改变学校组织架构,教学改革难有实质突破

⑪ 国际化到底对教学改革有什么价值

⑫ 教学改革过程管理不容忽视

⑬ 学生工作真的和教学改革不沾边吗

⑭ 高校基建处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学习环境支持教学改革

⑮ 教师真正做出好的教改案例,没那么简单

⑯ 教学改革需要扫清哪些障碍


 精彩回顾 


【教育大家谈】张晓军:高校教学改革的希望短期内并不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如感兴趣,请阅读原文关注更多研究成果


教育大家谈:本栏目倾力打造原创教育思想品牌。在这里,ILEAD将邀请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学者与知名领导者,为您分享高等教育变革实例,深度剖析观点,解析前沿热点,带您走在高等教育变革第一线。


欢迎您的投稿,诚邀您的入驻,投稿请发送至邮箱:Lu.Yang@xjtlu.edu.cn


关于高等教育变革,教学创新,国际化与教育管理等话题,您的每一波新鲜见解和思考都将传递给更多的教学工作者,实现更广泛的传播。热切地希望看到您的思想金言!其它请后台留言或咨询0512-81884919,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