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大家谈丨丁烈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把握好三大关系

ILEAD 西浦ILEAD 2021-12-23

教育
大家谈

教育大家谈栏目倾力打造原创教育思想品牌。在这里,ILEAD将邀请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学者与知名领导者,为您分享高等教育变革实例,深度剖析观点,解析前沿热点,带您走在高等教育变革第一线。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特征的“众创”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探索一个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8年5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院士受邀参加西浦第三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丁院士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分享了创新创业教育要把握的三大关系,本文将从丁院士的角度,重现现场演讲的精彩。

丁烈云,土木与建筑工程管理专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工程管理研究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监事会副监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主任。


长期从事数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工程安全风险“能量-耦合”理论,创建地铁工程安全风险“识、警、控”技术体系,研发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构建工程质量精益控制模型、标准和平台。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1项国家标准,出版3部著作和1部国家精品教材,发表论文百余篇。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创新创业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这一话题,这一话题主要涉及到三个关系:创新与创业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01.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一谈到创新创业,很多人会把“创新”和“创业”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关注创业,更要突出创新。说实话,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创业,现在的创业者还是少数,但是创新活动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让全体学生有机会体验创新活动。此外,即使学生没有创业的意向,也应该掌握基础的创业知识,因此,创业课程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将一项创新技术推向市场是一个创新链,这个创新链涉及的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涉及融资、对市场的了解等内容,尽管不去做创业的活动,但是从科技成果的转换来看,一个科研工作者也应该要懂得创业的知识。


有几位同学想要创业——开咖啡馆,问我能否给他们提供场地,我当时并不赞成他们的想法,我认为创业一定要有创新驱动,仅仅有需求拉动是不行的,作为研究型大学一定是创新驱动。


需要注意的是创业依靠需求拉动,但更要依靠创新来驱动。作为研究型大学,其创业活动要注重创新驱动,我们学校一大特点就是很多成功的创业实践都依靠创新驱动,比如我们校友张小龙创办了微信支付,还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的精英我们学校都是榜上有名的。在创业的精英排行榜上,我们排名第七,收益榜上是第一。



02.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当前的创新创业环境下,既要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更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知识往往是靠传授的,能力是靠体验的,文化是靠熏陶的。我经常跟同学们说,我们应该读好两本书,一本是知识的书,一本是锻炼能力的书。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三大比较显著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碎片化、创新创业服务与指导不够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成果转化衔接不畅。

 

福布斯曾对中美30岁以下创业者进行了比较,发现在行业分布、年龄分布、理念方向、国际化等方面,中美青年创业者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比如美国年轻人主要在互联网、生物制药、新能源、媒体等多个领域自由发挥创意,我们的年轻创业者更多集中于互联网行业。


我们学校每年会派一些学生到斯坦福大学进行学习交流,交流之后,师生就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方面会分享比较深的体会,比如在课程设置、跨学科背景、与产业界的联合等方面,我们学校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我们学校也构建了一个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内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第一课堂包括20多门名师课程、业界课程和国际课程,第二课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网络云服务平台、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团队/基地/项目/竞赛等途径进行对创业创业实践进行体验。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创新实践——项目预孵化——校内孵化——校外孵化“四级跳”的创新创业孵化模式。


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位计算机系的大三学生,他在看世界杯的时候就提出这样一个想法:现在都只能够通过电视来看世界杯,能否通过电脑(计算机网络)来观看世界杯呢?这一想法在宿舍里成了形,最后PPLIVE就诞生了。


目前,学校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把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孵化场地和支持经费结合起来,全程无缝对接,形成创新创业帮扶链条。我们已经有了规划,打算建设一个能够容纳200-350个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孵化的建设大厦。



硅谷新一轮互联网创新中,涌现出了一批非常年轻的成功创业者,中国创业者恰恰缺乏类似的“硅谷导师”那样的角色。武汉有个中国光谷,我们怀着“名校与名城交融共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想打造类似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关系的一个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光谷的关系,建设世界一流的光电学科,与产业互动,引领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03.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探索科学,更要强化实践。我们希望专业课能够很科学,但现实情况却是学校专业课的专业性有待提高,而且在缩减课程方面,专业基础课往往是缩减的首要对象。对我们土木工程的人来说,专业基础课就是各种各样的力学课,包括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等内容。各位同仁不妨回忆一下,最难学的课程是哪一类课程?就是专业基础课,但现在就被压缩得特别厉害,这也表明,我们的基础正在逐渐被削弱。

 

专业课的科学性是通过把研究成果更新专业课程中而得的,但有的专业课几十年不变,即使不断探索,仍有很多东西还是没有搞清楚,怎么办?医学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借鉴叫做“临床”,通过临床和实践来弥补我们对某方面掌握的不足。理论性和实践性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科学性要把握科学规律,实践性要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最后,总结三点:

  1. 创新创业教育不等于就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

  2. 创新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 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现在都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建设,那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如何进行平衡?学分差别到底在哪里?是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丁烈云:实际上这个既有课程体系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专业课应该缩减的,但是这很难,学校要减课的话,专业课是首当其冲的。通识课很重要,但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太少了,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开高质量的通识课,不要求数量,要求质量。专业课一定要讲科学的东西,经验也要去实践。我们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是知识还是研究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需要很强的基础作为指导。

欧洲教育、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前苏联教育都涉及到一个学校定位问题,您对大学的定位是什么?

丁烈云:非常好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个学校的经验都不能当做一个普适经验来学习,只能参考。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定位,我们学校定位就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整个课程设计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有些学校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管什么学校,关于人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都应该是要有一定要求的,至于是什么样的程度,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特色,是不一样的。


邀  请  函

▼戳阅读原文,查看西浦教育论坛暨教学创新大赛海选详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