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大家谈|香港大学教授谈技术转化学习面对的挑战和用以破解的锦囊

ILEAD 西浦ILEAD 2021-12-23

说在前面

“第四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暨第六届慧湖高教国际化论坛——Moodle国际高峰论坛”上,来自香港大学教育应用咨询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陆慧英教授给大家带来了生动的演讲。面对当今因人工智能而剧烈变化的世界,如何破解当前形势下的困局,将技术转化为学习,她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智慧锦囊。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以“技术转化学习:面对的挑战和用以破解的锦囊”为主题的主旨演讲吧。


现如今,大家经常听到技术会给教育带来转变的观点。近年来,香港大学也做了关于技术转化学习方面的研究,今天很开心可以与大家分享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挑战,以及能应用何种原理应对挑战即破解之锦囊。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讨论。

 


1

在人类社会和学习过程中技术的角色是怎样的?


据我们所知,目前有很多国内外的研究是关于技术在学校的使用,我们的大学正在经历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环境巨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着手使用技术辅助教学,而在中国的很多大学里,如果问老师们是否愿意学生携电脑或者电子设备来课堂辅助上课,得到的回答是参差不齐的。对于大学来说,技术的应用与整合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很熟悉“教育技术”这个名词,像算盘、笔、打印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这些工具,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它们,就不会有教育进程的演进和教育效率的提高。



古人通过语言、印刷、书写这些技术将想法代代相传,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知识,随后出现的电脑和互联网帮助我们编织跨越时空的思维网络。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技术在学习方面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将人们的思维连接起来;另外则是把现实延展了,我们可以做更多之前做不了的事情,我们将设备的优点变成个人的能力,就好比交通工具的出现使我们能够行走得更快更远。


2

什么是转化学习?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互联网将学生的思维与其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的想法比过去更加的丰富,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拓展。而近年来,很多新技术,比如VR\AR、3D打印、智能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何转化这些越来越强大的新技术为教育技术,并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掌控它们,而不是被这些技术奴役,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很重要的挑战。



我们的教育技术必须要实现为学生赋能。让学生能够自我引导、自我调节、承担风险、承担责任,并且成为协作问题的解决者。这里所体现出来的学习精神其实是能独立又能协作的学习观,既能独立应对自身问题同时又能够与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1世纪我们需要重视培养人才能力。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去思考,他们的愿景和使命是什么?学生在其中的使命又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香港大学有三家EI、创新化学科和国际化的愿景,希望它们对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我们需要学生在有这样一种愿景的平台上去实践沟通和协作,拥有批判性思考和创新等关键性能力。

 

我们需要改变学生、老师甚至其他教育人士的角色,同时也需要推进体制和系统的改变,比如新的日常工作方式、监管方式、监测及评价体系、物理设施甚至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3

关于技术转化学习,我们有怎样的设计原则?


什么样的技术可以转化成教育技术并且能够真正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必须是创新性发明。


如果我们想要能够在道路上驾驶汽车的话,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能够生产不同部件的制作系统。另外,我们还需要有汽车维护的系统,还需要有加油站,有基础设施,甚至有高速公路、相应的立法法规、保险,还有市场等。



我们都知道在几年前已经有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发明,什么时候自动驾驶的汽车将会在苏州的道路上完全铺开来或者实现驾驶?如果让你免费去坐无人驾驶汽车,你会去吗?


技术的发明会带来不断地创新和创造,但是并不是所有技术都能得到成功的使用,他们的失败不是说他们技术的问题,而是说这些技术没有办法真正地去改变社会体制。这是客观社会环境造成的,例如在香港优步是不合法的,优步车的竞争对手是出租车司机,而出租车的许可证在香港具有600万港币的价值,优步车技术无疑对一种社会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风险。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要去尝试有风险的技术呢?


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不同的层面带来共同的演化,这样的教育技术才能够被延续下去。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多层级的变化才能有目的地尝试使用新技术。教育目前存在着哪些可见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互动作用是不是产生了一个量级的变化?老师有没有在不断的学习?制度有没有在创新和改进?大学就要为他们提供更新的学习互动平台和在线学习的平台。这是一个共同进化的过程,会造成持久地进化和演变。



人类会有不同的历史,不同文化的背景,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进化的过程。就像我们有同一个厨房,但是同一个厨房里面做出的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需要去做一些调研,去研究调查不同层面共同进化的实践,然后再进行跨层级的行动和措施。


4

关于Moodle

 

现在新出现的很多技术发明理念也是希望能够与大学教师进行合作,香港大学对于Moodle这项教育技术也已经用了10年了,我们也在学校里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到底想要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来促进教学?


学校使用Moodle是因为Moodle是开源的平台,我们有一些想法可以告诉这个平台,让平台加进去。现在很多IT服务中人们都很喜欢具有灵活性的模式,在Moodle,我们可以根据需求改变。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让其他学校加入我们的项目,他们的学生、老师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面进行课程分享以及教学评估。现在平台上很多老师愿意分享他们的经验,这个平台是一个能够互动学习、支持到老师的工具,我们非常乐意看到这样一种技术的发明。

 

现场提问


Q

我们知道Moodle是需要有技术团队维护的,他们在技术方面会提供解决方案的范围是?

 罗陆慧英Moodle是一个在线的开源社区,它能提供的服务范围是很广的,有一些创新方案被其他人做出来了,可能刚好就能解决某些老师的问题,同时平台有技术团队提供服务来帮助解决老师们的常规问题。所以建议与在线团队和其他学校的老师共同合作,帮助学校解决在线平台的操作问题并能得到一些解决方案。


(小编:西浦基于Moodle自主开发的爱思平台对外开放,欢迎感兴趣的院校联系试用。)


>>ILEAD发布爱思在线学习平台,助力学习、教学及大学改革

罗陆慧英 

▪ 香港大学教授

▪ 香港大学教育应用咨询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香港大学学习科学战略研究项目联席主持人

▪ 人文社会科学荣誉研究员

征稿丨教育大家谈,说出你的观点

领导与教育前沿院(简称“ILEAD”)倾力打造原创教育思想品牌,欢迎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从业者投稿,分享高等教育变革实例,与同仁们一起深度剖析观点,解析前沿热点,让我们听见您的声音。


欢迎一切与教育相关的话题,如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走向、教学创新、教育技术、教育管理、学生工作等,题材不限,字数尽量控制在2000字内以保证微信端的最佳阅读体验。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Zhen.Wang@xjtlu.edu.cn,联系电话 0512-81884919。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说出你的观点和建议。

西浦ILEAD将精选优秀的留言评论,

并送出包含《理性狂言》书籍的大礼包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的专论教育管理的著作,席教授深深体会到我国现行教育体制、高教模式、管理架构、大学文化的弊端和潜在风险,试图以理论研究、政策建议、自我探索和管理实践起到一点点促进作用,希望能对教育的前行,特别是在中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发出一点点能够让人反省的声音,为教育反思、大学重塑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摇旗呐喊!


(精选留言的读者,请发送您的收件地址发送到Zhen.Wang@xjtlu.edu.cn,ILEAD将在10个工作日内为您寄送留言礼包。)


▼戳阅读原文,了解西浦ILEA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