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科研写作应培养严谨明晰的写作风格【经典好文】

2015-08-21 学术天商

在过去的四年里,本编辑翻译/编辑了近五百篇中国作者撰写的科技论文,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做了一些总结。在这里把我的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供参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个人认为在科研写作中,一些典型的中国式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其弊端,应该加以避免。

中国人讲究含蓄,做人、说话、行文都经常带有这个特点。具体表现在行文上,很多时候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段落意在言外,作者的真正本意不是直接表达,而是要靠读者去揣测,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也有的时候,用词造句模棱两可,这么理解可以,那么理解也行。因为语义模糊,所以显不出错。在文学创作中,这样的手法能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产生特殊的意境和美感。但是在科研写作中,不明确、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却是千万要不得的。

试想,我们进行科研写作、发表科研文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科研工作者之间相互交流,向别人解释、展示自己的研究,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科研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清晰明确是科研写作的第一要素。

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一下。一个常常被使用得语焉不详的典型形容词是“好”。“好”的解释很多,在科研写作中经常被中国作者拿来使用的应该是“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我常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A是一个更好的指标”。那么问题来了,A做为一个指标,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是比其它指标更“敏感”?更“准确”?还是更“快速”?读者无从知道。有些时候,这种细节,会被中国读者所忽略,因为其语言习惯和大环境与作者类似。但大多数西方读者不会自动过滤这种含糊的用语,而是会产生疑问。一个认真细致的中国读者,同样也会产生疑问。因为,在这个句子里,信息是缺失的。我们只知道A有优点,但不知道优点是什么。

第二个我要说的词也含在上面这个例句里:“更”。“更”在科研写作中被经常用到的意思是“愈加”,表示的是一种比较的关系。在中国作者撰写的文章里,我常常看到类似“A是一个更好的指标”的句子独立出现,没有上下文。但是稍微推敲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又来了: A和什么相比是更好的指标?在上段中我自动带入了“比其它指标更”,这是做为读者的一种猜测。在科研写作中,任何可能引起读者不确定、需要猜测作者本意的表达方式都应该避免。所以,以后在写“更”这个词的时候请用心,想清楚是和什么做比较,并且把用来做比较的东西完整清晰地写出来。比如,这个例句可以写成“与传统指标B、C相比,A是一个更敏感准确的指标。”

还有一个常常让我挠头的词是“等”。比如这样一个句子,“病人一直服用A、B等药物治疗。”每到需要翻译这种句子的时候我就纠结万分:病人倒底服用了哪些药物呀?除了A和B,病人还服用了什么药物?我们来看看小学二年级语文对“等”字的解释。“等, 助词,表示列举,有两种用法。一是列举未尽,二是列举后煞尾。”也就是说,用“等”这个词,表示之前列举的可能是全部内容,也可能是部分内容。

很多小学语文可能和我一样不是特别扎实的中国人一般甚至以为“等”就表示之前列举的只是部分内容,还有部分内容被省略了(相当于英语里的etc.)。不论如何,“等”这个字的意思是含糊不清的。在上面的例句里,病人服用过哪些药物是一个相当关键的信息。但即使是中国读者,也没有谁能看了这句话后能确切地判断患者服用的药物是只有A和B还是另有其它,其它被省略的又是什么。所以,我的建议是,请谨慎使用“等”这个词。如果列举完全,这句话可以改写成“病人一直服用药物A、B治疗。”这样就完全没有任何歧义。如果列举未尽,请列举详尽。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我把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扩大化,小题大做了。我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太经常见到,并且稍加注意就可以增进写作的清晰明确性,所以特地单独拿出来说说。另外,更重要的是,如我在开头所说,这些小问题反映的是一些特定的中国式语言表达习惯,其后果是下笔行文含糊有歧义。

无论是在面向国际读者的英文SCI论文,还是在面向国内读者的中文医学论文中,我认为,摈除一些旧有的不良习惯,培养严谨明晰的写作风格,都是很有必要的。



【公告:本公共号为纯公益性,不收取任何会员费用,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

 【学术天商】(微信号:xueshuTJCU )聚焦最新学术动态,普及学术常识,传递学术研究方法经验!本公众号立足天津,致力于开学术之先风、批学术之恶习、扬学术之正气,打造天津高校第一学术交流平台。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1769544201@qq.com!如果您觉得小编推送的文章还可以,请点赞!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