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4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什么是好论文?境界和眼光决定人才培养高度

2015-09-16 文双春 学术天商

【博主按】这是本博主于2013年12月14日在湖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主要是要从宏观上回答校长的关切,原题目是:培养杰出人才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术评价机制。学习了教育部近日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看到科学网今天置顶的报道“”,作为响应,贴出本胡言乱语。

培养杰出人才,首先需要“识货”,也就是分得清什么是“杰出”,这就涉及到学术评价问题。一个单位的学术评价机制,既反映出该单位的学术管理水平,更折射出该单位的学术境界和价值取向,而这种境界和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了一个单位的学术高度和学术生态。

学术评价机制似乎没有好不好的问题,只有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关键看我们需要什么。以论文为例,它也是学术成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因而也是学术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多年来,我们从看论文数量,到看刊物、看收录,直到今天看影响因子和引用率,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有它的利弊。总体来看,任何一种学术评价方式,应用时间越长越显露出弊端,越将学术导向偏离科学本质,最终形成事与愿违的鱼目混珠局面。这其中的道理或许在于,在功利化学术背景下,学术评价也摆脱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魔咒。

我们已捱过了缺论文的年代,见证过论文数的爆炸式增长,今天,社会和时代强烈呼唤科学突破和杰出人才,但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还与之相适应吗?前几天,几位新科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颁奖典礼前夕不约而同地抨击了论文崇拜现象,他们所抨击的点点滴滴,曾经或正在我们身边愈演愈烈。透过这些世界顶尖级学术人物对当前科学圈的忧虑,或许可以反思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希格斯(Higgs)嘲讽了时下学术圈的论文数量崇拜现象。他自嘲说,如今他已谋不到一个学术职位了,理由很简单:一方面,当招聘方要求他提供最近发表的论文清单时,他会如实回答——“这个真没有”;另一方面,招聘方将评估他已没有足够的论文生产能力了。希格斯怀疑在当前追求论文数量的学术文化下,能否再有重大突破。他说:“很难想象,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中,我如何才能保持足够的安宁做出我在1964年那样的工作。”

如果说论文数量崇拜正在消退,那么论文质量的真正涵义正在被严重歪曲。一种观念正在流行:刊物越好或影响因子越高,研究工作越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谢克曼(Randy Schekman)教授用Nature、Science等这些所谓的顶尖刊物作靶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观念对科学的危害性。谢克曼教授甚至号召科学家联合抵制这些“奢华”刊物,理由是,科学研究正在因“最奢华而不是最好的研究获得了最大回报”的不恰当激励措施而受到损害,而Nature、Science等这些“奢华”刊物首当其冲,它们正在鼓励研究人员走捷径和追求热门领域,热衷于做“抓眼球”的工作,而不是做最重要的工作。谢克曼特别举例中国的一些学术机构给在这些“奢华”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作者以重奖,他认为这是一种“贿赂”,正如华尔街需要破除红利文化——这种文化鼓励对个人有利而对金融系统有害的冒险行为——一样,科学必须破除“奢华”刊物的暴行。

谢克曼教授还指出,“奢华”刊物发表了许多好论文(outstanding papers),但它们并不是只发表好论文,也不是只有它们才发表好论文。刊物影响因子只反映全貌,丝毫反映不出单篇论文的质量。引用,通常但并不是永远与质量相关;一篇论文被高引,可能因为它是好科学,也有可能因为它吸眼球、有挑衅性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因此,资助者和大学在决定资助和职位时,看论文发表在何处、影响因子是多少、被引用多少次,都有可能被一叶障目。真正重要的是研究工作本身的质量!我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就如北大清华的学术水平被公认为全国最高,但这是否意味着北大清华的每一位老师的学术水平都是全国最高呢?

最近,我国近半国土被重度雾霾笼罩,有人分析,这是GDP崇拜的必然恶果。我早有观察,在我国,,例如,GDP是硬道理时论文数也是硬道理,关注GDP质量时也开始关注论文质量(尽管关注的目光扭曲),GDP总量世界第二时论文数也成了世界第二,单位GDP能耗全世界最高之一时单篇论文的被引数也在全世界倒数。所以并非危言耸听,如不改革当前以论文崇拜——无论是数量崇拜还是扭曲的质量崇拜——为主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国大地被重度学术雾霾笼罩将指日可待!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正在出重拳破除GDP崇拜,相信不久论文崇拜之风也将得到遏止。据我了解,国内一些“一流”大学的一些院系已开始对年度发表N篇论文的老师监督学风,包括监督其是否有低水平重复、拆整为零等现象。显然,过度发表低水平论文,一方面不利于老师本人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校声誉。我作为评委参加过一些人才工程和科研项目答辩评审会,感觉到一些学者和管理部门对答辩人大谈特谈论文、包括“华丽”论文越来越反感,今天的论文似乎越来越像曾经的金钱一样成了“粪土”,人们已开始更加关注科学问题本身及其解决的意义和价值。物理学院近两年在教师职务评聘、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也坚持了质量至上、数量不能获益的原则。

今天上午,我应邀在湖大承办的湖南省物理学会年会上介绍物理系的情况,我说湖大物理系有一大不幸和一大悲哀。一大不幸是,作为老师,如今已享受不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生幸事了。年轻人不爱基础学科,这是世界性难题;在湖大,每年物理专业招两个班,一年后转专业,剩下的凑不成一个班。基础学科老师的这种不幸,就像一个唱歌的,唱的歌没人听,录的唱片没人买,这是何等不幸!一大悲哀是“校长之问”:湖大物理系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没有培养出杰出学术人才(至少是大“千人”级别的学术领军人才)?老师的成就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系没有培养出在学术上超越老师的学生,这就是一种悲哀!

物理系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学校的问题,往更广范围推,或许也是整个中国教育和科技问题的一个缩影。校长上半年曾经找我专门探讨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我当时毫不迟疑地说出的观点是两个字:境界!总体来说,湖大老师和学生的学术境界还需进一步提升,至少要与湖大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目标相称。湖大学生担忧饭碗有余,而崇尚学术不足。可悲的是,很多老师往往迎合学生的这种取向,以招研究生这例,一些导师常常用自己的研究方向好学、好毕业、好找工作来招揽学生,嘲讽那些真正潜心学术的老师,在学生中宣扬那些老师的研究方向太难学、太难做。这样的境界和价值取向注定了我们很难培养出杰出学术人才。前几年我在信息学院工作时,有些老师不无得意地公开宣扬:老文团队的方向太难了,不是人做的事情!我笑曰:动物才做简单的事情。

培养杰出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学术境界和价值取向,而学术境界和价值取向的培养,从根本上讲,要靠符合人才成长和科学研究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来约束与激励。就研究生教育而言,我个人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提升学校整个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境界,打造一个崇尚学术的整体氛围。培养杰出人才有如玩长沙麻将,如果大家都想胡大胡子,那么做成大胡子的概率就高,相反,如果多数人见小胡子就胡,那么个别想做大胡子的人就很难成功。

(本文后来被编辑大刀阔斧后,将主要观点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13-12-18第2版:“”)

此文来自科学网文双春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文推荐:

这才是大学最受委屈的20个专业!

谁才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小编侃书时间】文字加语音版,不侃不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