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授眼里的理想的大学生活
理想的大学生活
——9月2日在社会学系2015级新生迎新晚会上的讲话
孙秋云
各位新同学,并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当我现在站在这个讲台上面对这么多洋溢着青春气息却又稚气未脱的脸庞时,我的思绪不禁一下子回到了36年前的今天,想起了那时我刚到厦门大学历史系去报到时的情景……。今天,我作为一个老同学,想用三句话跟新同学交流一下:什么是理想的大学生活。
第一句话:年轻时立志要高远。
我是1979年9月进的大学,与你们相比,我们这一代老大学生有很多地方不如你们,但有一点恐怕是你们比不了的。我们入学的时候,正是刚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国家刚从“文化大革命”浩劫中苏醒过来,百废待兴,我们有一种“建设国家,舍我其谁”的豪气和精英意识。你们呢?入学之前忙着打听学了这个专业好不好找工作?入学之后忙着向学姐学兄打听本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心里捣鼓着要不要转系转专业?如果你把读大学的目标仅仅定位为找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份好的职业,那么你其实没有必要来读大学,更没必要费那么大劲来读“985”大学。读职业技术学院,甚至技校,就可以了。譬如去学电焊,或者去学做大厨,把这一门技术磨练精到,日后每年赚它个十几二十万没多大问题;甚至不用多读书,像农村有些能工巧匠一样,把泥瓦匠、木工活操练好了,到城里来打工搞装修,赚得都比多数刚毕业的文科大学生多。但是,他们的职业决定他们在社会中的上升空间已经没了,而你们不同,你们的前景无可限量!你们千辛万苦考进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就是应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定位为日后的社会精英,在社会各个部门从事中层及以上的管理工作。
刚才系主任丁建定教授已经例举了我们系为国内相关高校培养了不少学术精英和部分院系领导的事实,据我所知,其实我系校友中还有人担任了副部级、副省级领导,担任厅局级和处级干部的更多,资产亿元以上的企业家也有。你们现在才20岁左右,二三十年以后你们中会不会出个总理?出个国家主席或总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的。年轻人就该有梦想!年轻的时候不做梦,难道要像我这样成了老头子了再来做梦?
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勉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做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现在我当然不会用这种口吻说话,但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未来的知识分子和社会脊梁,具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和气度是应该的。从现在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形看,拥有一套房子、一辆车子,有自己的小家子、生个孩子,过一种较为宽裕的安逸生活,如果没有发生战争,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一部分同学30岁冒头就可以实现,多数同学40岁以前就可以实现。按现在国人的生命预期,你要活到八九十岁,你的目标只是这种小康生活,那你余下的四五十年时间怎么度过啊?年轻人就该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的英雄气概。古人曾经说过:“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矣!”所以,同学们年轻时一定要立志高远些才好!
第二句话:用主动、进取、挑战性的方式学习。
你们进了大学,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当然应该放在学习上,但大学的学习跟你们所熟悉的中学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中小学学习有钦定教材,有标准答案,老师教的就是正确的,应该全盘接受的。大学不是这样的。大学里可能有教材,但我个人认为大学文科不该有固定的教材,更没有标准答案。老师们会把所授课程中主流的基本的理论和知识现状告诉你,也会教你本门学科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你就必须慢慢地用所学的方法来检验既有的知识,包括老师教给你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以此来获取新的知识。大学是传承知识的地方,更是产生新知识、传播新知识的地方。
这个星期一,我给大三的同学上课,碰到一个刚从美国伯克利分校交换回来的大四同学。我问她在那边的感受如何,她说那边的学生学习特用功,学霸特多,感觉压力挺大的。我把这话传给我们系的教务秘书,教务秘书老师说:“那当然啰。人家进大学之前玩了将近二十年,进了大学后当然该好好学。我们这里是进大学之前学了将近二十年,进了大学后就该好好玩了呗!”同学们,你们不会真是这么想的吧?如果你们不是王思聪,不是房祖名,家里没有大把大把的财产等着你们来继承,青春还是不要拿来挥霍,还是拿来奋斗吧!
强调学习,并不是一定要你们每门课都去拿高分,化很多时间去琢磨教材,去琢磨怎么应付考试。我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工作,据我的体会和观察,在学校里考试门门都拿高分的文科“学霸”,到社会上不见得就是最有出息的,日后事业成大器者也多不是考试的“学霸”。世界本是个复杂的球形体,学校里的每个专业、每门学科都只是教你从有限的方面,有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去获取知识,去理解社会,这些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你来说是基本的,是应该掌握的基础性的东西,但这些知识和方法都还是比较浅显、比较单一的,如果你化特别多的时间只是死记硬背教材里的这些东西,然后想靠这些东西去闯荡社会,日后免不了一定会碰壁。因为社会是个综合体、复杂体,是个多棱镜,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会管你是从哪个院系哪个专业毕业的!因此,同学们在学好本系专业课的同时,一定要广摄博略,打开自己的知识面。为此,我一是建议你们有空时不要老玩微信、微博,一定要到图书馆去看书,看各类有深邃思想的书,哪怕在别人眼里它是杂书;二是建议你们有空去别的院系蹭课,找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或你感兴趣的老师的课程去旁听;三是多听学术讲座。学术讲座是个非常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一般请来做讲座的老师多是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有精到研究的专家,他(她)的演讲有的是凝聚了他(她)毕生的研究功力,有的至少是他(她)近些年来的综合研究心得,非常难得。有的同学可能会说“那我听不懂也要听吗?”有的暂时听不懂也不要紧,储存起来,日后说不定就明白了,没准还会影响你的一生呢!为什么同学们要读“985”院校?“985”院校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它能请来一般院校请不动的各路名家大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做交流。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源和优势,同学们要好好珍惜!
第三句话:以相互尊重、包容的态度处理好同学关系。
脱离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走进了大学,这是新同学走向社会进行独立生活的预演,因此同学们必须学会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学校里的各种社会关系其实还是比较单纯的。首先是师生关系,系里将来会给你们每个同学配备一个导师。但是,大学里的导师不像中学里的班主任,他们不会紧盯着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大学里的导师,一般不会来主动管你,只会在你学习、生活中遇到大的问题或选择时,如果你主动请教,才给你一些建议和看法,而且不会要求你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能做什么。因此,你们有空时可主动多联系和接触导师,给导师留下了解你的机会。你们以后要留学、考研究生、找工作什么的,没准导师的一句话会影响你的一生呢!
不过,大学里最重要的关系,是同学关系。大学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侪的影响,远甚于老师和家长。重点大学一般都是全国招生,你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烙印。如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乡村;有的家境富裕,有的家境贫寒;有的性格豪放潇洒,有的敦厚闷骚;有的外表颜值高,有的里子禀赋足。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你们都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以相互包容、欣赏的态度处理好同学关系。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21世纪不同的人群和文化之间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实同学之间的关系何尝不也是如此?此外,同学之间的关系日后还是一笔非常丰富的社会财富呢!毕业以后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大家再聚在一起,酒杯一端,“老同学、上下铺”,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铁杆关系唷?没准日后同学间事业上还有相帮相衬的时候呢!马加爵事件大家知道吧?复旦大学投毒案大家知道吧?那是同学关系没处理好的悲剧。
当然,大学里的社会关系并不仅仅只是自己院系里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别的院系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学校别的部门的工作人员,你们也都要学会与他们打交道。因此,你们有余力的话,鼓励你们在学校里挑一二个你感兴趣的社团,去参加其中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情商。这方面就不再多说了。
也许有的同学会问:“老师,我在大学可不可以谈恋爱啊?”和平年代,环境又这么好,不谈恋爱多可惜啊!但是,我不赞成你们过早地进入一对一的、封闭的两人世界,那会限制你们的视野,妨碍你们能力的培养和成长。
大学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大学是一个培养你具有独立人格的地方,是一个培养你具有自由精神的地方,是一个培养你养成理性思维的地方,是一个培养你具有深切社会关怀的地方,是一个培养你与人相互尊重、包容相处的地方。如果你做到了这些,那么,你的大学生活就是理想的大学生活。我希望,等到你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能走到我面前微笑着对我说:“老师,谢谢您在我们新生季开学典礼上说的那番话,我没有错过理想的大学生活。在我心中:天大地大南大北大,都不如我们华中大!”
好了,不能再啰嗦了。预祝同学们四年大学生活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学业有成!
注:当时是即席的演讲,该文字稿是2015年9月7日追记的!
此文来自科学网孙秋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