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致敬!2017年,他们走了。2018年,也不会再回来了。
2017年,他们走了。
2018年,也不会再回来了。
文 | 编辑部
编者按
2017年他们悄悄的离开,没有打扰公众半分,太多的人对他们一无所知,然而他们却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也是最不该被遗忘的存在。
2017年1月8日逝世
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实现了从无到有
且让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
理论算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黄大年
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在英国名利双收的黄大年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回到了国内。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回国十几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他用一辈子践行了这句话。
2017年1月12日逝世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
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
没有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
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李佩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她还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沿用至今。
70多岁李佩开始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人说:“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年老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她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像是做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样,捐完就结束了。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她内心能容下任何湍流,也当得起一声“先生”
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精神贵族。
2017年1月14日逝世
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
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50岁以前,周有光是个经济学家;50岁以后,他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又博览群书,研究文化学问题,成为一名启蒙思想家。
对他来说,退休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晶报》曾经评论他:周有光是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
他用112年活出了别人的几辈子。
2017年2月12日逝世
他是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是我国火箭总体设计第一人
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
——任新民
1948年,法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执教不到一年,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任新民没有一丝犹豫辞去了美国优越的职业,碾转回到国内,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生。
1975年他连续组织了3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放不下中国的航天事业,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首席顾问,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从零开始,他把中国首颗卫星送上天。
一生倾其所有,只做了航天一件事。
2017年5月6日逝世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
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屠善澄的一生就是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起先国内模拟计算机要靠苏联供货,1956年9月起,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MZ-2和MZ-4模拟计算机,为后来的巨型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后来又去研究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编写《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再接下来,他又开始研究红外寻的制导导弹控制系统,并且再次取得成功;
1968年开始,屠善澄又“回归”到卫星领域,持我国第一颗地球卫星同步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他还长期担任兼职教授,为中国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2017年5月6日,屠善澄逝世,享年93岁。
世间少一院士,天上多一文曲。
2017年5月7日逝世
他是我国著名数学家
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
“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
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吴文俊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 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他曾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但无论获得怎样的成就,吴文俊总是一笑而过,在他看来,还有更多需要他去学习的东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曾在每周四举办学术讨论班,那时81岁的吴文俊仍是班上的常客,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新的观念看法。
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
希望如吴老所愿:
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2017年6月21日逝世
他是岩土工程专家
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
回采了原来大量划为永久损失的国家资源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随机介质理论推广应用于铁矿、金矿、磷矿的开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了他的理论。
担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时,刘宝琛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但他仍然带病准时上下班,参加各种会议。还自己出钱设立“院长奖”,以奖励为土建学院争得荣誉的老师和同学,每年坚持培养博士生数人。年逾花甲,仍然主动下到废矿井考察开采情况及岩层结构,即使知道前路危险,依然不曾有丝毫退却。
有人把从事采矿工作、岩土工程的人称为“煤黑子”“土疙瘩”,而刘宝琛却认为,只要能为祖国作贡献,自己心甘情愿当“煤黑子”“土疙瘩”。
2017年6月21日,刘宝琛逝世,享年85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2017年7月4日逝世
他是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
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
——陈学俊
上世纪40年代,国内正处于动荡,陈学俊本有机会去到台湾,名利双收。然而他却坚定选择留在了国内。当中央号召迁至西安、支援大西北建设时,他又果断放弃了上海的房子,举家西迁,这一迁就是60余年。
他说:“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上海的房管局,那是很值钱,在这个国际饭店后面,那留到现在那很值钱,我不觉得可惜,我支援西北了。”
他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育人六十余载,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动力工业领域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
2017年7月4日,陈学俊逝世,享年99岁。
报国何止一甲子,离去已近百岁身。
2017年7月4日逝世
他是我国第一个没有出国留学、
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院士
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
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
更为创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
南开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
——申泮文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申泮文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与淞沪会战,后又重新回到大学继续未完成的学业。1940年申泮文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系,此后70余年的时间里,他从未离开过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90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给本科生讲课,而且从不迟到。
“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这位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一直以来的梦想。为了编写出“赶超国外最先进的教材”,他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总计70余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即使重病在床上不能行走,他还让人把电脑搬到身边,在病房里继续工作,病房里的写字台上总是堆着厚厚的资料。
2017年7月4日,申泮文逝世,享年101岁。
两袖清风,教书育人无怨无悔,激荡时代潮流;
一身正气,书写丹青精彩人生,传播松柏精魂。
2017年7月5日逝世
他一手创办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
先后在多个地方主持大规模的考古研究工作
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推动故宫管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半个世纪前,他的著作《元君庙仰韶墓地》,被海外学者称为研究中国史前亲族组织的典范,打破了“硬套社会发展规律教条的怪圈”,他主旨多项大型考古,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系列空白,开创了史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
一手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使吉林大学后来和北京大学一起,成为两个全国性的重点考古教研基地。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重新定位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摸清家底儿、开展学术研究、逐步限流……他的理念一直被故宫后来者继承并发扬着。
有人请他去参加鉴宝类电视节目,挂个名就有钱拿,还有人想付大笔稿费让他写一些“特定的”文章,他都拒绝了:这辈子,我不谋官,不谋利,不惧权威。我不为会议写文章,不为稿费写文章,不为职称写文章。想说话了就说,该发火的时候就发。不看任何人脸色,也不看钱的脸色,这就是我的追求。
2017年7月5日,张忠培逝世,享年83岁。
敢于直言的故宫老院长,不看钱脸色的文物保护神。
这就是张忠培作为考古人的一生。
2017年8月8日逝世
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
创始贝茵体相变的切变理论
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
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Mr.Bain),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
国外很多机构都曾发出邀请,给予高工资高福利希望他前去工作,然而柯俊都一一婉拒。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钢铁事业付出,他率先在研究中引进电子显微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筹建了中国最早的金属研究所,开拓冶金材料发展史的新领域。
他从英国留学回来时,那时全国几乎没有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年钢产量是中国的近600倍,而他离开时,中国的钢产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一。
2017年8月8日,柯俊逝世,享年101岁。
根据柯俊生前遗愿,他的遗体将捐献给武汉大学医学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拳拳报国赤子心。
柯老,一路走好。
2017年8月9日逝世
他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
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和研究团队选育的红莲型
和马协型杂交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上亿亩
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疾苦,我要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尽到自己的力量。
——朱英国
世人皆知袁隆平,何人知晓朱英国?
在杂交水稻领域,朱英国的成就可以与袁隆平比肩。朱英国曾和科研人员一起培育出“红莲”第一代,而红莲型、袁隆平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朱英国不仅是一位杂交水稻研究的大家,在研究团队建设和提携后辈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晚上,病床上的他还在辅导学生。
2017年8月9日,朱英国逝世,享年78岁。
记住袁隆平,也记住朱英国。
2017年9月15日逝世
他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负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他和团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1984年,南仁东就持完成欧洲及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就在声名赫赫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放弃薪水比国内高300多倍的工资,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于是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为了这句话,他坚持奋斗了22年,从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这其中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即使后来身患癌症,他仍旧带病坚持工作。
然而在FAST“天眼”建成后的第二年,他永远离开了人间。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 ,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
14朱显谟
2017年10月11日逝世
他是中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
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
为中国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朱显谟
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离开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迁往西北农村,在没有卫生间和厨房、吃水还要到共用自来水龙头接的小平房里,朱显谟待了50多年,毫无怨言,为治理黄河贡献了一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该方略实施下,黄河流域治理已见成效,黄河流失土壤泥沙已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
如今,黄河水清,斯人逝去。
2017年10月11日,朱显谟逝世,享年102岁。
他用58年助黄河水变清,但离开却无人所知。
何其悲哀。
2017年11月22日逝世
他是原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院长
国家汉办第一任主任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一任会长
对外汉语学科的奠基人
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
吕必松先生是对外汉语专业最大的元老。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过去是没有的,他一手开创了这个学科,确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范畴。
对外汉语可以有今天的地位,对外汉语系在全国遍地开花,孔子学院遍布全球,HSK考试成为全球汉语考试的唯一标准,这一切都离不开吕必松先生。
2017年11月22日,吕必松逝世,享年82岁。
这是所有对外汉语人都应该感谢的老人。
2017年12月6日逝世
一生从事激光陀螺研制
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使得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
世界上第4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在航空、航天、航海特别是军事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
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高伯龙
现代战争中,以激光陀螺为核心部件的自主导航系统,可以不受各类通讯系统的限制,精确制导对目标实施打击。以激光陀螺为核心部件的自主导航系统这项技术,世界上只有中国等极少数国家掌握,创造这一佳绩的便高伯龙领衔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团队。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全国激光陀螺研制最为艰难的20余年间,高伯龙率领的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确定,到一项项工艺技术的突破,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逝世,享年89岁。
戏子家事天下知,英雄枯骨无人问。
2017年12月14日逝世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作家梁实秋曾称赞他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驰誉海内外,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龙应台曾评余光中的离开: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岁。
愿天堂没有乡愁,老先生一路走好。
2017年12月19日逝世
他是我国综合性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带头人
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他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
是我国与国际联网最成功、最早的系统之一
我们都是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亲眼目睹着侵略者对我们的亲人、朋友所犯的一切罪行。虽然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复仇,但我们一定要用双手,用科学建设新的中国,再也不允许任何人侵略她,再也不允许任何人欺凌我们!
——童志鹏
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2017年12月19日,童志鹏逝世,享年93岁。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
黄大年生前曾经说过:
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一帮人在拼命英雄已落幕
却不该被遗忘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
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脊梁
2017年他们走了
2018年他们也不会再回来了
想起一句话
“记得我的好,或者,记住我就好”
……
拓展阅读:
缅怀大家:2017年逝世的十位重量级人物
导读: 这些前辈大师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我们永葆初心,砥砺前行。
岁末将至,回顾这一年,又有一批为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重量级人物谢世。他们不一定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但却是在重要领域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囿于篇幅,本文仅选取十位代表性人物做一不完全盘点。这些前辈大师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我们永葆初心,砥砺前行。
1. 钱其琛
钱其琛是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主任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主任委员等职。据新华社《钱其琛同志生平》一文,钱其琛“为开创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建立全方位外交新格局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外交工作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巩固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钱其琛1928年1月生于天津市,江苏嘉定人。毕业于前苏联中央团校。2000年1月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曾被授予蒙古国最高勋章——“北极星”勋章。2017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2. 厉声教
杰出外交家厉声教身兼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学家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我国国际海洋法和领土边界事务权威,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与两次接见。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中央媒体,厉声教为维护国家主权,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海洋权益,以及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产生和顺利通过都作出了贡献;为维护边疆稳定,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以及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等均作出重要贡献。厉声教祖籍浙江杭州,1935年1月生于江苏南京,长于上海。抗日代表人物厉麟似之子。2017年8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3. 王海容
王海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副外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副外长,获任命时年仅36岁。她曾是权倾一时的外交风云人物,几乎参与了毛泽东主席晚年的所有外交活动,被称为“通天人物”,同时也被公认为中国外交界“五朵金花”中最引人注目的“金花”。王海容1938年9月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1965年入外交部。曾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是毛泽东主席的远亲。2017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4. 萧灼基
萧灼基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马克思传》《恩格斯传》《萧灼基选集》《纵论股金》等专著16部,主编《我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股份经济学》《中国证券全书》等著作16部,在《北京大学学报》《经济研究》《经济科学》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等数十个奖项。曾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主编、名誉主编等。萧灼基1933年12月出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11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5. 周有光
周有光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曾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业内产生广泛影响。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代表作为《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晶报》称其“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周有光1906年1月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2017年1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12岁。
6. 周传基
著名电影理论家、教育家周传基虽并未亲自拍过很多电影,但在国内电影界却享誉很高,包括陈凯歌、张艺谋等许多著名电影人都听过他的课,而他也因犀利自由和风格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学生中拥有广泛的拥趸。他曾获得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金烛奖”。所编写的《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电影时空结构中的声音》等著作已成为电影学院学生必读的教材。周传基1925年3月生于北京,祖籍山东。毕业于山东大学。2017年4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逝世,享年92岁。
7. 吴文俊
吴文俊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的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其代表作为《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和《数学机械化》。吴文俊1919年5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嘉兴。194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5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8. 南仁东
南仁东是“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南仁东1945年2月出生,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9. 鲁冠球
鲁冠球是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2016年以550亿元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18名。曾任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浙江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会长。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被《半月谈》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被誉为“浙商群体中的教父级人物”、“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鲁冠球1945年1月生于浙江省萧山区宁围镇,2017年10月25日逝世,享年72岁。
10. 冯其庸
文史学家冯其庸虽以研究红学著称于世,但除精研《红楼梦》外,他在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也均有所成就,并擅于书法和绘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冯其庸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毕业于无锡国专。2017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除上述十位重量级人物外,2017年谢世的杰出人物还有台湾诗人余光中、《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主编王步高、漫画《老夫子》作者王家禧、香港武侠小说家黄易、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电视剧《西游记》总导演杨洁、材料物理学家柯俊、热能动力工程学家陈学俊等。(孙昊)
来源:中国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