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间·空间·比较法”系列沙龙第1期 | 人工智能时代法律会死亡吗?

          

2018年4月26日19时至22时,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时间·空间·比较法”系列沙龙第1期暨“法学京师”专题工作坊第3期“人工智能时代法律会死亡吗”在新主楼1922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沙龙邀请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暨法学院讲师余成峰博士担任主讲嘉宾,他演讲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法律会死亡吗?”。同时出席的嘉宾老师包括中国政法大学汪庆华教授、清华大学鲁楠副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苏宇博士、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李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梁迎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夏扬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尹超副教授等。


主持人马剑银副教授对举办“时间·空间·比较法”系列沙龙的初衷、来龙去脉以及这一概念群的内涵做了解释说明,法学院党总支书记梁迎修教授做了欢迎致辞。




随后余成峰博士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余成峰博士以“獬豸”为主线,从古今中外的多个视角为同学们讲解了法律规范是一种二值性的、非认知性的、不深度学习的代码。当智能技术依靠它越来越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算法发展,借助大量的数据资源,从而解决原来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决策时间压力的时候,“獬豸”继续存在的意义可能就会遭遇挑战、法律的独特功能就会受到质疑。余博士用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话语为大家讲解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与会的各位老师也针对这一话题做了精彩的探讨和分享,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汪庆华教授谈到“法律的价值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因此说法律是深度不学习是不太合理的。鲁楠教授提出,我们要明白法律的功能是在于提供稳定规范的合理期望,而不在于裁判;并且提出规范性期待其实是一种自我学习。苏宇博士谈到了二值逻辑代码未来会以一种更为强大的方式存在。李强博士认为法律的规范稳定的前提是对事实做了一种类型化的处理,法律是既学习又不学习的。尹超教授也谈了他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法律的发展的心得和体会。夏扬教授谈到了关于学习的概念和本质,以及算法伦理的相关问题。梁迎修教授认为法律与价值相关,法律面对人工智能并不会死亡而是重生。




本次沙龙让同学们了解到法律在新兴领域和技术代码的冲击下应该如何自处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法律的走向,使同学们获益匪浅。沙龙结束后各位老师以及部分同学合影留念。


本次沙龙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北师大法治与教育研究中心与《京师法学》编辑部联合主办,“时间·空间·比较法”系列沙龙还将持续进行,尽请大家继续关注。


讣 告

扎心!熬夜5年,身体垮掉的时候,连声招呼也不打

初心——谨以此片献给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感谢室友不杀恩?”、“感谢评委放水?” 那些另类的毕业论文致谢大盘点!

原新东方老师精讲15本英文原著故事,教你用最有趣方式学好英语

【本硕博联谊】男子篇(第200期)

【本硕博联谊】女子篇(第201期)

【本硕博联谊】男子篇(第20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