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上百份简历,却没有接到一个面试通知的原因找到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学术之路 Author 问津学术学友
写在前面
在2019春招即将落幕之际,主要面向2020届法学专业学生写下这篇文章。对于部分尚未落实工作打算抓紧最后一个月在校期间捡漏的2019届应届毕业生以及部分打算未雨绸缪的2021届法学专业学生,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发挥一定的正面作用。需要强调,本文观点追求最大程度的普遍适用性,但由于招聘用人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活动,部分观点并不一定适用某一范围内的个别单位,因而文章不接受依据个例进行的反驳,也不接受针对作者身份的咨询。
如何准备投出你的第一份简历?
1. 明确你在工作城市、户口、薪酬待遇、单位内部发展空间(主要为职务级别提升)、单位外部发展空间(主要为工作3到5年后跳槽的可能性及跳槽后带来的平台或薪资待遇提升)、工作内容专业对口性或合兴趣性、工作强度与工作氛围的要求,并进行优先级排序,依此确定你自己在求职时的方向性偏好。
2. 根据前述七要素,初步确定所在单位的性质(体制内单位还是体制外单位?)、规模与所在行业。其中,体制内单位包括公务员、部属或者省属市属事业单位、央企总部及二级或三级公司、省属市属国企总部及二级公司;体制外单位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视情况分别归入体制内或体制外单位)、律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此处将央企、国企归入体制内单位可能存在争议,主要作用是服务于前后文,不再多加讨论。
3. 如果选择体制内单位,你需要:有一定含金量的校级以上荣誉(例如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科研类校级以上荣誉(单次获此奖励的人数在10人以下为佳)、优秀共产党(团)员、学业一等奖学金2次以上,以上荣誉最好有2到3个,多多益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发表论文(选题范围和视角较为多元的论文2到4篇,且发表期刊最好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至少尽量规避某些“榜上有名”的黑刊);有一定含金量的体制内单位实习(此处不要求数量而要求质量,强调实习经历和体制内单位的适配性,有部委实习如最高法、最高检、工信部或者有知名央企实习经历非常加分);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工作,能体现个人组织能力或者勤勉做事能力或者其他技能方面特长的学生工作为佳(学生工作绝不能突出“官职”的大小,而要突出这个经历在这三个方面为你带来什么样的相对优势);较为优异的在校学习成绩、英语六级证书(必须,有托福雅思最好)、法律职业资格证(并非必须)等相关证书。
4. 如果选择体制外单位,你需要:有一定数量和含金量的行业知名公司你所应聘岗位的实习经历(重点是实习平台及期间的项目经历,你的直接leader也很重要);较为齐全的资格证书(法律职业资格证和英语六级一般为必须,加上证券、基金从业,CPA一般是加分项);有一定含金量的校级以上荣誉或者学生干部、参加大型活动的经历(并非必须)。
5. 根据你的求职目标和前述所需硬件条件,系统盘点自己优劣势。对自己的目标单位之共性进行充分调研与归类。于此基础上,制作3份以上针对不同体制内单位的简历。
1. 体制内单位除了可能解决户口外还有哪些优势?
一般情况下,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大部分体制内单位(金融类央企总部除外)的税前收入低于同行业体制外单位。同时,入职绝大部分体制内单位也并不能过上父辈想象中“空调房中喝茶聊天看报纸”的养老生活,更不存在所谓“优厚福利”或者“灰色收入”。不过,体制内单位在职业稳定性、医疗保障和退休保障、工作生活平衡性、职业生涯中后期待遇等方面确实有一定优越性。整体而言,体制内单位是典型的“先苦后甜”型发展路线,更适合性格较为稳重、有耐心、喜欢思考而非迅速决断、逻辑性较强、喜静不喜动的同学,具有较强“销售型人格特质”的同学相对而言不适合体制内单位。
2. 体制内单位招聘是否公平,是不是要找关系或者报班才能上,为何我报名上百家相关单位却连简历筛选(资格审核)都无法通过?
可以比较负责任的说,近年来,绝大部分同学应聘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绝大部分体制内单位的绝大部分岗位是相对公平的,原因大家都懂。找关系试图通过考试基本是没用的,且相当情况下有较大副作用。报班可能有用但并非必须,存在性价比更高的自我学习方案。报名上百家单位却连简历筛选都无法通过最可能的原因是在战略篇第3点所述的5个硬件条件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硬伤(也即“实质空白简历”),也有很大可能是败在一点:“岗位契合性不足(这绝非托辞,而是在简历中所呈现的经历或者性格特质上都能找到原因)”。
3. 体制内单位是否一定能解决北京户口?
公务员及非科研院所类事业单位(即主要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原则上均能解决北京户口。中央企业及北京市属国企总部大概率能够解决北京户口,实业类央企二级公司中军工类央企或者关系国计民生的非上市央企解决户口概率较高,实业类央企二级公司中市场化较强的法律相关岗位(包括纪检、党务等)解决户口概率大致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如果最终不解决工资待遇有商议空间且工作5到10年后有解决可能性);金融类央企二级公司(如某某行北分)基本不解决户口;北京市属国企二级公司解决户口情况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一般要在毕业当年的8月才能明确,时常有“意外之喜”,也时常有“黄粱梦碎”。
4. 选择一家体制内单位,拿了户口之后交违约金离职是否具有可行性?
这篇文章不从道德层面进行批判,因为很多事情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你入职一家体制内单位,解决户口后0到3年内交违约金离职,基本上从此告别了体制内单位(无论你简历多么优秀或者有多么感天动地的理由),且部分有较高知名度的体制外单位也会心存疑虑(即同等条件下pass你)。部分体制内单位对于解决户口后较短时间内离职的人会强令迁出户口、不允许辞职而给予辞退处理等,甚至会在2年内影响同校同专业同学在该单位就业。因此,非常不建议考虑这种“自作聪明”的策略。另外,部分女生“策略性”的选择在体制内单位工作期间完成婚育修完产假再跳槽的行为也是同理。
我如何能入职心仪的单位?
1. 在研究生毕业年份前一年的8月前尽可能的充实战略篇第3点中谈及的5要素,这是一切的基础。
2. 充分重视“岗位契合性”这5个字。找关系试图通过考试基本无用,不过充分利用校友、老师尤其是导师等资源收集相关岗位对上述5要素的具体偏好并在简历中予以针对性体现是非常有益的,这种针对性准备至少会争得一个“同等条件下优先”乃至“顺位递补”的机会。如果确实没有相应资源或者时间已不允许,那就反复逐字逐句的诵读招聘启事中的岗位要求,比较这家单位在具体言语表述上相对同类单位中的特殊性,判断其偏好并在简历中予以针对性体现。如有可能,每家体制内单位单独投递简历,尽量避免一份简历走天下。
3. 有足够的耐心,对单位的档次预期不要逐步降低,而是要有清醒的认识到找到工作的过程一定是渐进性的过程,必须伴随不断的总结反思。招聘开始后,先用20天左右的时间在实战中完善简历,争取连续的通过资格审查进入笔试;之后再用45天左右的时间争取连续的获得同档次单位的面试机会;之后再用45天左右的时间争取拿到3到5家单位的终面机会。至此确定性较大的部分已经完成,如果在秋招阶段你能做到这一步,那么即使因为很多偶然因素这5家单位全部离你而去,春招阶段你也大概率能够捡漏成功。
4. 关于体制内单位制作和投递简历遵循以下原则:报名表一定一定一定控制在1页内,因为相当一部分单位的HR在初筛后要把她认为可通过资格审查的简历打印后向领导汇报,如果你的是2页的,她需要手动调成1页;报名表一定一定一定提供一份Word版本,PDF版本是否提供均可;报名邮件一定要有正文,简洁、礼貌的以岗位契合性为线索进行适度的“自我推销”;报名表的内容绝对不能无中生有,如果存在较为严重的真实性问题问题往往会被一票否决(如论文非独著一定要注明);报名表的字不能太小,行与行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距;为节约空间,应聘体制内单位时同类经历可适当概况,实习经历不必特殊强调项目经历,而是侧重强调你有哪一类收获;充分重视报名表中的自我说明、照片、家庭情况等看似没那么重要的部分,照片一定确保插入,美颜可以有但是要适度;报名表格式可以调整但内容不得随意删增,形式如调整一定要调的好看,而非只是塞满内容。
不管怎样,发论文是普通学子证明自己的最便捷方式:《法学发表论文写作系列课程》学习指南重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