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有多少人选择继续做学术?


摘要



使用清华大学2007~2016 年非定向博士毕业生的全样本数据,检验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十年内,博士毕业生累计学术职业率存在显著学科差异,由高至低分别是人文学科(79.1%)、理学(69.0%)、社会科学(59.2%)和工学(54.5%);十年内,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理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出现短期下降后回弹,主要表现为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就业比率的下降;工学和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稳中有升,前者主要体现在选择博士后和到科研院所就业比率的上升,后者主要体现在选择博士后和到高等院校就业比率的上升。


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年第3期


问题提出


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选择路径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学术职业主要指“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学术组织从事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工作”,因博士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早期的必要组成部分,故也将之纳入其中。传统学术型博士教育的培养初衷是为学术职业培养和储备人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博士毕业生多以学术职业为生。然而,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同机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此消彼长,博士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多种博士生类型(研究型、专业型等)的融合,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博士就业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即博士学位获得者不再局限于从事学术职业,也开始进入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管理部门从事非学术职业。


值得注意的是,博士就业取向多元化不能一概而论,多元化的进程和程度受国别和学科等因素影响。就国别而言,发达国家中的博士生教育大国,如美国、英国和德国等,早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到学术界工作的比例多维持在50%左右或更低;而对博士学位需求较旺盛的国家,如波兰、葡萄牙和巴西等,博士毕业生进入学界工作的比例均超过了60%,最高到90%之多。就学科而言,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术界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理工科博士毕业生进入工商业的比例更大,直接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呈急剧下降的趋势。博士毕业生从事博士后的比例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


在中国,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仍是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就职场所,但比例随年代推移呈下降趋势;选择在企业、政府机构等非学术机构就业的占比较小,但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工学、经济学等与市场、产业界联系相对紧密的学科,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相对较低;而哲学、文学和教育学等相对远离市场的学科,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偏好相对较高。比较而言,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东部沿海地区的研究型大学学术就业比例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同时,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率也呈下降趋势。


中国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的选择趋势受学科和学校类型的影响较大,现有研究尚未对某一类型大学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趋势进行历时性研究。本研究以清华大学2007~2016 年非定向博士毕业生为例,分学科检验其就业去向的变化趋势,重点回答两个问题:①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率在最近十年内是否持续下降,即就业多元化局面是否越来越突出?②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在具体学术路径上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研究方法


 1.  调查对象


研究数据来源于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提供的2007~2016 年非定向博士毕业生全样本数据,共9100 人。博士毕业去向分为14 类,将国(境)外博士后、国内博士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定义为学术职业去向;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公共部门、其他事业单位、部队、其他形式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定义为非学术职业去向。将未落实去向(拟继续进修和暂未就业)的141 人(1.5%)剔除,剩余的8959 人为最终分析样本(见表1)。十年来,该校博士毕业生总体以年均6.8%的速度递增。工学、理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的年均增速分别为5.3%、11.8%、4.1%和13.1%。




 2.  变量说明与统计方法


为了检验总体学术职业率是否随时间变化,建立模型1,即一个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因变量毕业去向分为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参照组)2 个水平。


模型 2 为多元逻辑回归方程,旨在检验具体学术职业路径分布是否随时间变化,因变量毕业去向设为5 个水平,即4 种学术职业细类和非学术职业(参照组)。鉴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选择博士后的人数较少,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模型2 检验时,将国内/外博士后两个去向合并在一起,因变量重新设置为4 个水平,即3 个学术职业细类和非学术职业(参照组)。


最核心的预测变量为毕业年份,以 2007 年为参照组。参考以往有关学术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性别、毕业年龄、生源地、招生方式和本科院校类别设置为控制变量。被调查博士毕业时平均年龄为29.08 岁(SD=0.05)。由于年龄变量没有遵循正态分布( Skewness=2.18,SE=0.03;Kurtosis=7.34,SE=0.05),故以中位数28 岁为界,设置为一个二分变量。生源地分为东部(包括北京等11 省/直辖市)、中部(包括山西等8 省)和西部(包括陕西等12 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方式分为3 种,即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直博”)、攻读硕士过程中转读博士(简称“硕转博”)和普通博士统招(简称“普博”)。本科培养单位分为“985 工程高校”(简称“985 高校”)、非“985 工程高校”的“211 工程高校”(简称“211 高校”)和一般本科高校。模型1 和模型2 中,分别以男性、28 岁及以下、东部地区生源、“直博”生和本科培养单位“985 高校”为参照组。


研究结果中使用的优势比(Odds Ratios,OR)测量的是,当其他控制变量取值保持不变时,某一自变量取值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引起OR 自然对数值的变化率。如果OR=1,意味着组间无差异;如果OR<1,意味着比较组的比率小于参照组的比率;如果OR>1,意味着比较组的比率大于参照组的比率。将p<0.05 设置为显著性水平。


研究发现


 1.  累计学术职业率的学科比较


由表 2 可见,2007~2016 年累计学术职业率从高至低依次为人文学科(79.1%)、理学(69.0%)、社会科学(59.2%)和工学(54.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学术职业率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χ2=186.93,p<0.001)。就学术职业细类而言,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博士毕业生集中在高等院校,分别为57.5%和35.9%;理学博士毕业生继续博士后研究的比例最高(41.3%),且以到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为主(23.1%);工学博士的学术职业路径分布较为分散,到科研院所(16.6%)、国内博士后(15.4%)和高等院校(14.9%)的比例相对平均。下文分学科检验在控制了性别等变量后,毕业年份对学术职业大类及细类的逻辑回归结果。为行文简洁,仅报告时间对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不再报告控制变量的效应。




 2.  工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



十年间,工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介于40.8%~60.5%之间(见图1)。在模型1 中,毕业年份显著预测工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见表3)。




就学术职业与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08~2016年分别显著高于2007 年( ORs=1.37~2.24 , ps=0.000~0.013)。这说明,2008 年及以后每一届毕业的工学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可能性都高于2007 届毕业生,这个趋势在2012 年以后更加明显。


在模型 2 中,毕业时间显著预测工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细类选择(见表3)。就国外博士后与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08~2016 年分别显著高于2007 年(ORs=2.31~3.80,ps=0.000),说明与2007届博士毕业生相比,2008 年及以后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国外博士后的可能性更高;就国内博士后与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09~2016 年分别显著高于2007 年(ORs=1.72~2.84,ps=0.000~0.007),说明2009 年及以后毕业的博士生选择国内博士后的可能性高于2007 届毕业生;就高等院校与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仅2008 年显著高于2007 年(OR=1.50,p=0.012),说明自2009 年至2016 年以来,博士毕业生选择高等院校的发生比与2007 年基本持平;就科研院所与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09~2016 年分别显著高于2007 年(ORs=1.67~2.79,ps=0.000~0.010),说明2009 年及以后毕业的博士生选择科研院所的可能性高于2007 届毕业生。总体而言,工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率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从事博士后工作和到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的增长。


 3.  理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


十年间,理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介于61.1%~75.4%之间(见图2)。由表4 可知,在模型 1 中,毕业年份没有显著预测理学博士的学术职业率。这说明,与2007 届博士毕业生相比,2008 年及以后毕业的理学博士选择学术职业的可能性虽互有高低,但无显著性差异。在模型2 中,毕业年份仅对两个学术职业细类有微弱的预测作用。就国外博士后与非学术职业的比例和国内高校就业与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仅2016 年显著低于2007 年(ORs=0.46~0.47,ps=0.018~0.028),说明2016 届理学博士毕业生选择国外从事博士后或者高等院校就业的可能性显著低于2007 届毕业生。




 4.  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



十年间,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介于69.2%~88.6%之间(见图3)。在模型1 中,毕业年份显著预测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选择(见表5)。就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11、2013 和2014 年分别显著低于2007 年(ORs=0.18~0.25,ps=0.015~0.043),说明此三届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可能性低于2007 届毕业生。




在模型 2 中,毕业时间显著预测两类学术职业路径(见表5)。就高等院校就业和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11~2014 年显著低于2007 年(ORs=0.16~0.24,ps=0.011~0.045);就科研单位就业与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11 年和2014 年分别显著低于2007年。与2007 届毕业生相比,在2011~2014 年间,选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业的可能性都显著降低了。可见,人文学科博士毕业生总体学术职业率的下降主要体现在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业比例的减少。




 5.  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



十年间,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介于30.92%~67.9%之间(见图4)。由表 6 可见,毕业年份是唯一显著预测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大类和细类的变量。在模型1 中,就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10 年,以及2012~2016 年分别显著高于2007 年(ORs=2.58~3.86,ps=0.000~0.013)。




在模型 2 中,就博士后和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14~2016 年分别显著高于2007 年(ORs=3.93~5.66,ps=0.004~0.020);就高等院校就业和非学术职业的比例而言,2010 年、2012~2015 年分别显著高于2007年(ORs=2.49~3.56,ps=0.007~0.038)。这意味着对于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而言,学术职业比率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从事博士后和到高等院校就业方面。而且,到高校就业比率的增长更早一些,而博士后比率的增长仅表现为最近 3 年。


结论与讨论


对毕业博士进行调查,了解并掌握其职业分布和发展状况已成为国际上开展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工具,是对博士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设置,招生规模,师资匹配,经费投入等全过程质量进行反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使用清华大学2007~2016 年非定向博士毕业生的全样本数据,重点检验了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及具体路径的变化趋势,以分析我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最近十年的就业多元化进程。


 1.  各学科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程度不同,学术职业初始路径不同


从近十年的累计结果看,人文学科和理学博士中选择学术职业的总比率相对较高(约70%~80%之间),社会科学和工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总比率相对较低(约50%~60%之间)。这一发现支持已有的研究结论,即基础学科博士毕业生更偏向选择学术界,就业去向多元化程度相对较低,应用型学科博士毕业生更容易被产业界吸引,就业去向多元化程度更高。


当然,即便是选择学术职业,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的初始路径也不尽相同。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博士更多地在高等院校开始其学术职业生涯;理学博士毕业生更多地以博士后,特别是海外博士后作为学术职业的起点;而工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的起步则相对平均地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博士后等多个路径上。这或许与学术界在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轨迹上的学科差异有关。20 世纪90 年代,博士后已经是美国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等学科博士毕业生进入学界的必备敲门砖(平均高达60%左右),而我国在2006 年之前的全学科平均水平不足6%。


本研究说明,至少在最近十年,我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理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的发展起点已经出现了与美国等博士生教育强国相似的现象。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博士毕业生之所以选择毕业后直接在高校就业,或许是因为上述学科缺少资金支持,没有条件继续博士后研究;或许是因为学科的市场需求度低,博士毕业生对学界以外的就业市场变化难以做出迅速反应,反而留在了学术界;也或许是因为出于对本学科的热爱。而工学博士毕业生无论是在学界内还是学界外都呈较为分散的分布,或许与其学科适用性较广,人才需求部门较多有关。


 2.  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率及初始路径选择的变化趋势不同?


首先,在传统学术职业率较高的理学领域内,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保持高位稳定,对初始路径的选择也变化不大,就业多元化进程没有明显变化。


其次,对同样属于学术职业率较高的人文学科而言,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出现短期下滑及随后的快速调整,且主要表现在向学术机构外的溢出,说明其就业多元化出现过短时增强。


第三,工学和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最近十年的学术职业率却稳中有升,就业多元化趋势有所遏制,但在学术职业内部出现了较大调整,比如从事博士后的比例都有所上升。上述结果既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与标准的差异,也反映出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策略。


对理学博士毕业生而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处于相对稳态,博士毕业生得以依赖以往的路径选择;对人文学科而言,学术劳动力市场出现过一段时间的饱和,其博士毕业生仍然坚守以直接就业为主,随即向非学术机构进行流动;对工学博士毕业生而言,高校的用人量维持稳定,门槛逐渐提高,使致力于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向博士后和科研院所分流;对社会科学博士而言,2012~2015 年成为进入高校就业的重要窗口期,而从事博士后研究,则逐渐成为最近几年进入学界的新起点。


 3.  对教育管理者实践的启示


第一,对研究型大学而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率的持续下降。2007~2016 年的十年内,尽管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的规模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学术职业率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这或许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由于我国博士教育的招生规模总体进入相对平稳期,学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也渐趋平稳,为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率的稳定创造了外部宏观条件。二是即便面临着学术劳动力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或者竞争激烈度上升的挑战,但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竞争力上占有优势,使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等学术机构的就业比例上能够总体保持稳定。三是清华大学坚持将培养学术大师作为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对在校博士生开展就业引导工作,注重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鼓励学术投身学术职业,成为知识共同体的贡献者。


第二,在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需分学科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考虑。尽管工学和社会科学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率稳中有升,但就业多元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其培养目标应当兼顾对学生专业学术能力和可转移技能的培养,帮助其在学术和非学术职业选择上同时做好准备。同时,这两个学科博士毕业生中选择博士后的比率都较之前有所增长,学校应当帮助学生为投身学术界做好更加长期的准备。对工学博士毕业生而言,在科研单位从事学术工作越来越普遍,相比在高等院校从事学术工作而言,前者或许更加强调学术工作的应用价值,因而在博士生教育阶段可以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融合。与之相对,对人文学科的博士而言,学术职业率的波动下降,特别是出现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就业比例的下降,是否也意味着人文学科博士未来的职业选择也将遵循其他学科的变化趋势,即直接在学界就业不能被满足后,博士后将成为早期学术职业的必经阶段呢?或者继续向学术界之外溢出,加速其就业多元化的趋势呢?


本文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对研究型大学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精准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不足。首先,本研究的样本只来源于一所研究型大学,其结论的推广性必然受到局限。未来研究可以在统一统计口径的前提下,如将博士后纳入学术职业的统计范畴内,对科研院所性质的界定采用统一标准等,联合其他研究型大学开放十年以上的数据库,用于比较研究。其次,该研究对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原因探索不足。尽管本研究做了初步的尝试,例如发现性别、招生类别等变量对学术职业选择有影响,但是受限于就业部门采集数据段的设置不能进行充分挖掘。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将博士的学术动机、学术自我效能、对学术劳动力市场供需张力的主观感受、博士导师的作用等变量纳入研究范畴,以便为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


原标题《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变化趋势——基于清华大学2007~2016 年数据的分析》

▷作者:金蕾莅 何雪冰 张超 王长明

金蕾莅,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何雪冰,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助理,讲师;张超,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副教授;王长明,清华大学机械系就业办公室主任。

澄清对研究生教育的误解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全程录像

被清华校长点赞的河南学子:这个努力而纯粹的人不是“学霸”

北大教授渠敬东:今天的教育双轨制,成了家庭资源投入的无底洞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接收2020级推免硕士生章程

中北大学2019年专项招聘博士研究生公告(100人)

考上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能“洗白”二本学历吗?学姐告诉你

2019年度中国反腐败法治高端论坛暨中国法学会反腐败法治研究方阵第四届论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