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冰冷的锁链与无奈的教育

2015-11-11 渡法 学术天商

冰冷的锁链与无奈的教育

2015/11/3 渡灋

源头

打开网页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昆明一男孩因“贪玩”被母亲锁街头电线杆》。这是一则图片新闻,首张图片为一个男孩蹲在一个电线杆旁边,在其左手有一根粗长的链子,铁链绑着低着头的男孩,铁链的另一头拴在电线杆上,接口处有一个不小的锁头。锁住孩子的地方居于闹市中,有些市民看不过就报警了。“原来”孩子(据报道)称为小寒因为贪玩被生母锁了起来。根据同一新闻内容下的其他图片及文字,获知小寒已经被锁住过四五次了,因为这个13岁本该待在学校里的男孩爱跟着比自己大五六岁的孩子在外面玩,父母经常不知小寒去了哪里、干些什么。他妈妈说“经常不归家,一直在外面玩,最长的一次一个月都没有回家,短则一个星期,每次回家,只要我们不注意,孩子一溜烟又跑了。”所以,为了孩子着想,小寒妈妈把他锁起来,不让他乱跑,防止他做坏事。新闻在报道该事件时不知是否有意的提到,小寒是这个家庭的第六个小孩,该家庭有是个孩子。图片中也附有小寒的几个妹妹的照片,小寒妈妈的图片也有,除去小寒的脸外其余的人都没有打马赛克。

小寒妈妈这样做事不对的。或许以前认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在现在社会已经不被认可。如果小寒妈的此种行为发生在美国,可能会有剥夺监护权的危险。而我国现有的法律中似乎没有可以规制此类行为的。或许有人认为刑法中遗弃罪、虐待罪乃至侮辱罪等可以运用于此。首先不论此种行为是否需要刑法进行规制,先考察下上述罪名可知锁孩子的行为根本不符合相关罪名的构成要件。其次,刑罚是一种恶,刑罚也不是万能的。虽然刑罚手段可以取得“大快人心”的触感,但对于具体的当事人而言并未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小寒妈妈的行为至少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吧?这到未必,谴责者与无奈者(不谴责)都会存在。前者则基于一种所谓的人性、人权乃至更“高大上”的理念认为,不能这样对待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应该平等、慈爱的呵护。后者则更体现了对环境的批判,没准会为母亲辩驳一两句,但也不赞成此种行为,大概会认为这是个不幸的事件。家里有多个小孩,打工者,父母为了家庭的生活而奔波于挣钱的事物,还有时间顾得上孩子吗?如若全身心的在孩子身上,能否保证温饱或许都成问题。以前似乎也有类似的报道,被锁住的大多是有精神病的人,锁住的孩子在那一点点的方圆之内是安静的、不闹事的,父母也就安心了。但这是个孩子,心理不成熟的小孩子,这种极端的方式有欠合适。况且还是锁在开放的环境下,更加剧了锁人的恶。小寒妈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初衷,大概是好的。

家庭教育是个大问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或许高级知识分子与穷苦老百姓在养育孩子上存在知识性的差异,但人伦本性等一些基本的人格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人生来是平等的,但平等是相对的。品格与知识无关,品格与环境有关。像罪犯一样并非天生而是后天习得,或者自我认同,或者被动犯罪。家庭坏境对于人的成长不容细说,当然的重要。而父母是家庭中最主要的成员,其教导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小寒的现状不能说跟其家庭环境无关。当然其生活的社会也担负着责任,社会机能的缺失以及学校品格教育的缺失也间接的促进了小寒厌学、贪玩。

媒体

现在的媒体界有些乱,盈利性、功利性取代了其原本应该有的舆论之力。就本新闻内容而言,为何报道了小寒家有好多个孩子?为何又在新闻中拍摄小寒妹妹的照片?为何没有在小寒家人的照片中添加马赛克?并且在其他的一些报道中虽然添加了马赛克,但是添加的只是一道程序,与不添加的效果并没有实质差异。本新闻中的未给小寒家人的照片添加马赛克而仅仅为添加小寒添加马赛克,其掩盖或者隐瞒小寒“真人为何许人”的效果几乎是没有了,因为有眼睛的人还是可以通过小寒的家人而断定谁是小寒。更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媒体报道应该真实,应该报道与新闻有点的事情;新闻报道应该尽量客观,不能做出不是媒体所应该做的事情;媒体应该发挥其舆论作用,而不是沉浸在细小而无用的鸡肋中。


本文版权归渡法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