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会客厅丨不一样的桐乡端午文化,你知道吗?
一个节日,一种传承。悠悠江南,又到端午。在桐乡,缭绕在端午节的,不只有粽叶与糯米的香气,还有赛龙舟、舞龙、熏艾草等传统文化的味道。那么在我们身边,这些最熟悉的传统民俗活动,究竟是怎么由来的?背后又承载着先人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美好期许?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端午民俗背后的故事。
《新闻会客厅》
本期话题
↓↓↓
不一样的桐乡端午文化
(点击观看视频)
本期嘉宾
▲桐乡市地方文史专家、桐乡市名人与地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颜剑明
农历五月初五
为什么叫做端午?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端午的 “端”意思是是开端、初始,“午”与一二三四五的“五”同音,原指一二三四五的“五”。端午的意思是指初五,不仅指五月初五,每月的初五都称端五,后来才特指五月初五。
那这个“五”字是什么时候改为“午”字的呢?答案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唐玄宗时期,因为唐玄宗是八月初五出生的,为了避讳,就把“五”改为了 “午”。
端午节是如何起源的?
桐乡的端午民俗又有什么不同?
任何一个节日习俗,都有源流可寻。端午节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但是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点也可以从端午节在楚文化区域比较被重视和盛行得到反证。楚文化区域一般是指湖南、湖北两个省。因为屈原是楚国诗人,楚文化区域里,端午节纪念的是屈原;而吴文化区域里,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越文化区域里,像绍兴、宁波一带则变为纪念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
在流传过程中,习俗不免要掺入、渗透、综合一些本地的人文元素。但是不管发生什么变化,核心是不变的,这个节日的核心就是扬正抑邪、扬善贬恶。楚文化里,它纪念的是屈原,屈原是忠臣;吴文化里,纪念的是伍子胥,他也是忠臣;越文化里纪念的是曹娥,她是孝女。所以习俗往往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但它核心一般不会变。
桐乡一带有一个习俗叫“摇快船”。不过这个习俗,以前并不在端午节举行。因为这一带是蚕乡,以前的农民一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种田和养蚕。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正是农忙的时候。人们要养蚕采茧、种田,还要收菜籽等,比较忙,不可能选在农忙时节举行盛大的端午节。所以当时,这一带的人就在清明节举办“摇快船”。
端午氛围越来越浓厚
原因是什么?
四个自信,其中有一个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里很大一部分就是指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就是传统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里面有许多精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经过千百年验证,所以要好好地挖掘、继承和发扬光大。
桐乡这几年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包括端午文化在内,许多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整理、传承和发扬,使它们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这样,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才能够延续下去。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这句桐乡谚语是什么意思?
民间有许多谚语、俗语,都是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正确,但绝大部分都是经得起验证的。“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就是老百姓对生活经验的总结。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雨季节。从气象学角度讲,黄梅时节正是江南一带热空气与冷空气交替之时。“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意思就是提醒体弱的人和小孩子,这个时候不要马上穿得很单薄,以免受凉。
任何习俗流传千百年而不断,其中一定有一个合理的成分在支撑着,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里面肯定有一个正能量。
思想层面
端午节是扬正抑邪、扬善贬恶,也就是崇尚正能量,遏制负能量。清明节是追念先人,追念革命烈士,是崇尚正能量。春节过年,是崇尚和谐、和气、和睦,也是正能量。
实用层面
习俗中蕴含着一些科学道理,比如过年打年糕,年糕可以储存一个月以上。端午节挂艾草、挂菖蒲,这些植物能有效抵御害虫的侵扰、毒气的滋生和细菌的繁殖。
正因为民间习俗有这两方面的正能量,它才能流传千年而不断。
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当我们轻轻撩开披在它上面的神秘面纱,再细细考究它形成的源头,就会发现,祖先们的用意原来是那么善良,愿望是那么美好。
本文经桐乡市传媒中心独家编辑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丨张其锋
摄影丨沈敏杰、陈为民
编辑丨陈栋涯
责编丨徐丹
小编推荐丨这些你可能关心
下载“爱桐乡”APP,了解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