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了2024年的农历新年,也就是甲辰龙年。
龙,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龙”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在生活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合肥,很多景点、乡村、民俗都与“龙”有关。据统计,合肥市含“龙”的,有89个路名,39个村社居、191个农村居民点,还有部分山、河、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开启一场寻龙之旅。
1999年,为发展城市道路建设,合肥市政建设部门于安徽大学北门投资修建一条新路,并以舒城县龙河口水库命名为“龙河路”。龙河路东接肥西路,西到合作化路,全长约800米。因为沿街小吃众多,品种丰富,是著名的“美食一条街”,也留下了很多安大学子的珍贵回忆。
相传明朝初年,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伯温巡察庐州府,见廿埠东边高岗上祥云朵朵,瑞气千条,隐见一条青龙盘旋其间。深谙天文地理的刘伯温,认为此龙离金陵太近,对朱元璋的皇位构成威胁,遂挥剑斩龙,并开挖板桥河断其筋脉,后人称此岗头为斩龙岗,在境内马岗村立有碑刻。几经更迭,作为合肥市的东大门,如今的龙岗开发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俨然有着一副弄潮儿的强劲。适逢“合肥东部新中心”的建设热潮,龙岗开发区这片祥瑞的热土,又将绘就新的壮美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亦充分体现在我们的文化之中,特别是地名文化。曾入选第六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合肥市肥东县石塘镇龙城,是一座孕育了古老皖中文明的古城。一说龙城是当年妙庄王的登基之地。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妙庄王建都于此;二说此地曾是淮南王刘安的王府,当年按照宫廷的模式修建,故名龙城。如今,在石塘镇龙城社区,有两块“龙城遗址”的新、老石碑,分别是1956年和2009年立的。在龙城还保留了一些与“龙”有关的饮食文化:农历“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造型都与“龙”有一定联系,如水饺就叫“龙耳”,馄饨就叫“龙眼”,面条就叫“龙须”,用面做成各式的龙形面点,就叫“龙肉”,为的是沾龙气图吉利。撮镇龙灯是广泛流传于当地地道的百姓文化,综合了诸多民间艺术,保留了民间制作工艺如扎制编织等的原生态,传承了群众体育和群体舞蹈的艺术形式,不但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有着重大作用,而且还具有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传承的综合功能。2023年12月30日,在撮街开幕的合肥市首届舞龙灯大会。廻龙桥,这座原坐落于德胜门内九曲水上的石桥,久经岁月的洗礼,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廻龙桥路作为地名留存了下来。
图源:淮掌柜
关于廻龙桥地名的由来,至少有两个版本。一说“孙权回龙”,另一说是“康熙回龙”。
后经专家求证,“孙权回龙”的说法在古籍《庐州府志·廻龙桥》上有出处,当年东吴孙权率兵犯肥,曹操答曰:“老夫在此,东吴休存妄想,望将军珍重。”孙权遂转而返回,回头处恰有一道桥,被称为“廻龙桥。”
龙塘位于肥东县境西南部,距县城店埠12.6千米。相传因当地一口塘内有条龙而得名。据说很久以前,龙塘境内有一座尼姑庵,该庵的主持姓唐。一天清晨,唐主持外出采药,途经附近一大塘时,突然发现一条受伤的青龙仰卧在干涸的塘底颤抖着……慈悲为怀的唐主持见状,立即返回庵内取药为青龙治病。时过六七天后,青龙痊愈。当唐主持走进那只青龙准备查看伤情时,岂料它陡然翻转身来,频频向主持叩首,紧接着“嗖”的一声箭一般地腾空而去……霎时,乌云翻滚,雷声隆隆,狂风之后大雨倾盆,直下得塘满河满。自此,该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慈善主持,人们把那里叫唐庵(庵现已不存);又为了永远不忘青龙的恩泽,将龙卧浅底的大塘(现仍存)称为龙塘。你还知道合肥有哪些跟龙有关的地方吗?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如果你对合肥还有很多影像的
观察和思考,
欢迎给我们投稿。
投稿须知:作品题材不限,内容不限,拍摄器材不限,视频、图片清晰不影响排版输出即可。
投稿邮箱:hfsgbdst558@163.com
信息来源丨合肥发布、合肥民政
责任编辑丨吴梦鸽
美术支持丨任中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