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

2018-01-27 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十

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十可快速关注



1


“天人相应”——癌症阳虚,与自然现象相通

 

自然界中有些物质,若置于没有阳光照射、阴暗潮湿的地方,天长日久,局部会发生霉变、长出菌块和锈斑,并逐渐扩展,最后腐朽成灰失去应有的性能和作用。这种霉变、菌块、锈斑、逐渐扩展、腐朽成灰的现象,与某些癌症的形态学及发展规律有相似之处。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一些住院治疗的癌症病人(部分死亡)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观察。了解到大部分癌症病人在确诊前一年以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怕冷、畏寒、易感冒、乏力、睡眠差、食欲减退等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其中,肝癌、胃癌病人还伴有消化不良、完谷不化或五更泄等。血癌、淋巴癌、肾癌等病人还伴有夜尿增多。

 

更有一例左胫骨骨癌病人,进入夜晚时其患肢感冷痛刺骨、需得热则痛减,时间长达2年;此期间反复检查治疗,均不得确诊也未见缓解,2年后再次检查才被发现确诊。

 

这些自觉症状均为阳气不足的证候特征。



2


 “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

 

古今医家都探索过癌症的发生机理,但还没有取得一致观点。笔者从中医学认为“肺痨”是由于“肺阴亏虚、感受痨虫”得到启发,认为癌症的发生机理主要是“阳气不足、阴邪内生”。

 

机体阳气先虚,阳不制其阴,则阴邪内生,日久成毒,毒邪渐致恶变而成癌。且癌毒为阴邪,聚集某脏腑或壅滞于某经络(体表),或流注于骨髓、血液之中,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便易患生癌症。

 


3


人体的阳气为什么会出现不足 

  

阳为生之本,先天易耗损

 

阳气,与阴气相对,就功能与形态而言,指功能;就脏腑机能而言,指六腑之气;就体征表现而言,常形容容光焕发、面色红润、体态健硕、体力充沛、声音洪亮、目光有神等。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决定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乃至死亡的重要基础。

 

其来源主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前者来自于父母,后者则通过胃腐脾化吸收食物中的精微转化而来。

 

比如很多身体不健康的孩子,一看他们的母亲,就明白为何孩子不健康了,母亲是满脸蜡黄,瘦弱不堪,这是自己没有调理好身体,将体质给了孩子。

 

不良生活作祟,外寒内伤

 

天天吃冰冷的食物,导致脾阳不足,最终牵连肾阳不足。过度使用寒凉之药,比如西药里面的抗生素,比如中药里面的清热解毒的苦寒之药等等。还有是自己平时保养不当。

 

比如,大冬天下雪,穿一条超短裙,丝袜,结果阳气受伤,导致阳虚。还有就是消耗过度,比如,夜夜笙歌,夜生活丰富,纵欲过度,这样的人,开始多是阴虚,然后阴虚累及阳虚,最终会导致肾阳不足。

 

正气不足,自然阳微易衰老

 

一般人的正常机体运转、情绪波动、工作、适应气温变化及修复身体创伤等各项活动都需要消耗阳气。

 

随着人体的自然衰老,人们会出现正气不足的情况,其中有些老人,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表现。 

 

总之,中医认为,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房室不节,肾气亏损;劳倦过度,耗损正气,形气受伤;七情过极,损伤脏腑,久而不复。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亏虚,内不能和调于五脏,外不能洒陈于六腑,渐至表里俱虚;起居失常,劳逸失度,损神伤形,耗气伤血。

 

外感六淫,迁延失治,表邪入里,损伤脏腑,久则正气耗伤,久而不复;大病之后,失于调养。总不外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

 


4


阳气在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 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

 

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汽化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70%,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 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长生。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

 


5


阳气不足有哪些表现

 

阳气不达四末——手脚不温

 

冬季感到寒凉是正常的,如经过增加衣服后,仍然感到手足不温、寒凉如冰,就要多加注意了。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气、气候等外界环境与人是一个整体,外界气候的变化必然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寒主凝滞,寒气成为天气的主导后,人体内的经脉也会随之而收引,气血运行也会随之而减慢。

 

人体手足的运动、筋脉的伸展,主要靠气血来滋养,气血运行减慢,必然导致手脚的气血不足,使人们感到手足不温而凉。

 

除了气候的因素外,人体的正气不足,尤其是阳气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人体的正气不足,尤其是阳气的不足。中医认为:阳虚则寒。阳气主温主外,阳气不足,人们就会感到形寒肢冷,尤其是手足,中医称之为“四末”,是肢体的末端,气血运行到手足需要阳邻勺推动,阳气不足,推动力弱,手足气血不足,故见寒凉而不温。

 

阳气不足之人,首先会怕冷,别人穿短袖,他却穿长袖的衣服。手脚冰凉,这种冰凉,无论夏天冬天,手脚冰凉,和血虚的夏天热,冬天冷是不一样的。

 

阳衰则气虚,五脏各有病像

 

阳虚的人,脸色往往是苍白的,或者严重了以后是发黑的,甚至出现两个乌黑的眼圈,像烟熏的一样。

 

如果落到具体脏腑上,除了前面讲的总体的表现之外,五脏各自阳虚,会加上各自的表现,比如:心阳虚的人,会有心胸憋闷疼痛的症状;肝阳虚的人,会出现情绪抑郁低迷的情况;脾阳虚之人,会有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等症状;肺阳虚的人,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痰如白沫等症状。肾阳虚的人,会出现腰膝酸软冷痛、小便频数等症状。

 

女性宫寒腹痛,孕育失常

 

“宫寒”是中医学上的一个概念,直白地说就是“子宫寒冷”。但是,中医所说的“子宫”与西医所指的子宫不同,它的范围要更大些,包括子宫、卵巢等多种器官。

 

 “子宫寒冷”并不单指某一种症状,而是中医学对患者形形色色临床症状的总结,例如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且色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热敷后疼痛可得到缓解;白带清稀量多。严重的还可能造成不孕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等。

 

临床上造成“宫寒”的原因很多,它一方面与体质有关,例如那些平日就怕冷,手脚容易发凉的女性,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就易出现“宫寒”。

 

 

6


护阳温阳,养生大道,防病之要

 

温补阳气当贯穿治疗始终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阳气在人生中何其重要,比作天与日,贯穿始终,主宰命运,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由于阳气不足,阳不制阴,则阴邪内生,日久成毒;或者阳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障碍,其温煦、运化、宣发、疏泄、通调等功能失职,大量产生气、血、痰、湿、毒等实邪,并相互蕴结而成癌肿之征;或者阳气不足,阳损及阴,阴竭阳脱而夺人性命。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自始至终温补阳气,或偏补其阳,或阴阳同补,或扶正(同补阴阳)与祛邪兼顾,这样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而温补阳气除了内服温热药物、食物和运动生阳热等外,局部温热疗法也是温补阳气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7


局部温热疗法为温补阳气的有效方法之一

 

推荐:葫芦中医新品九子扶阳包

 

冬天还在用暖包包+热水袋吗?温经通络包陪你走过整个秋冬季节。

 

葫芦中医九子扶阳包又名天灸熨通包,属于中医“药熨疗法”。人体经络气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九子扶阳包借助灸熨热力,透达四肢经络及颈腰椎肩处,可温通气血,疏散腠理,调和经脉,实为解除疾苦的外治良方妙药,散寒止痛,温通力宏。

 

熨疗古为今用,温通气血,调和经脉

 

熨疗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为“病生于筋,并治之以熨引”。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熨疗的记载,史载扁鹊用熨疗之法巧治愈虢太子厥的隐痛之疾,可见其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被古代名医大家用于治病疗疾养身。

 

熨疗就是通过各种温补热源对人体表面局部或经络穴位加热,使人体血液循坏加快,代谢增强、毛孔扩张、疏通汗腺通道,以利于寒湿毒快速排出的一种保健方法。它对经络穴位进行加热还能起到疏肝理气、滋阴壮阳、补肾培元、养心安神、平衡阴阳的效果。

 

九子扶阳包,津门苗氏外科天灸古法炮制

 

葫芦中医九子扶阳包系津门苗氏中医家传天灸疗法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应用研制而成。天灸即把药物敷在患处或者穴位上起到发泡作用,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药物灸。



津门苗氏中医成长于天津河北区,得内外科丹药手法真传,得颈腰腰椎天灸铁箍贴,一贴立效,应用天灸治疗骨关节病有五十多年的经验。为了减少天灸的刺激性,参考《理瀹骈文》《外科正宗》《青囊集》等名方记载,权衡性味归经,改良成外熨药包,定为“苗氏天灸熨通九子扶阳包”。

 

九子扶阳包应用范围广泛:加热后敷于患处,或相应经络穴位,可驱寒通络、消肿定痛、补肾培元、养心安神、平衡阴阳、疏肝理气、温脾暖胃,有助于慢性不适症状的缓解,以辅助病痛康复。  

 

中药九子配伍扶阳,苗氏天灸熨通力强

 

“苗氏天灸熨通九子扶阳包”根据疾病三因学说和药材的性味归经理论,选用植物种子和特殊中药配伍而成,

 

由9种植物的种子组成。为什么用种子?

 

《庄子·渔父》说“同类相从,固天之理也”,就是说,古人把同声的东西视为同一性质,比如把种子和孩子视为同一性质。中国人结婚时往床上放枣和栗子,期望早生贵子的道理也是从这来的。中医脱胎于哲学,“九子扶阳包”也带有中国古代哲学的味道。

 

其实,种子确实也是植物中能量最高的一部分,因为种子是为一个即将萌发的生命贮备能量,所以吃种子确实有增加能量、补助肾阳的作用,用这类药物治疗因为火力不足带来的问题确实有道理。



其主要成分有:


1、韭菜子

《本草纲目》中说:"韭籽补肝及命门,治小便频数,遗尿,"民间常用韭菜治疗身体虚弱,肺结核盗汗,噎嗝反胃,妇女产后血晕,吐清水及跌打刀伤肿痛,神经性和过敏性皮炎,新生小儿硬皮症等.

 

2 、蛇床子   

清代名医陈士铎在其《本革新编》中曾说:“蛇床子,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中药“蛇床子”均被历代医家视为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的要药。可广泛治疗诸如小儿癣、恶疮、皮肤湿疹、过敏性皮炎、头疮、妇女阴痒、滴虫性阴道炎等

 

3、 白芥子

温肺利气豁痰,散寒通络止痛,《名医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赤黄”。

 

4 、苏子  

《日华子本草》: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结,消五隔,止嗽,润心胸,消痰气。

 

5 、补骨脂

温肾助阳,纳气,《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

 

6、花椒

温中止痛,除湿止泻,杀虫止痒,《本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7、决明子

清肝益肝,《本经》:“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

 

 

使用方法详见商品详情图




99

苗氏天灸熨通九子扶阳包,上新预售,温经散寒,扶阳固本


团购方案


团购

99/个

仅限100份

正常零售价

129/个

数量有限

每个九子扶阳包包含内胆一个,隔热绒布套1个,内胆收纳棉布防尘袋

错过不约

团购数量有限,按下单顺序发货,售罄下一批需要等二周左右。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即团购

苗氏九子扶阳包

长按识别,一键预定


秋冬季节温经散寒,少不了温经通络包

 


适用范围:

老人、女性、久坐办公室的男性、宅男、年长的长辈、关节受风寒湿的人、阳虚的人。


 

8


五脏阳气不足的五款食疗便方

 

心阳不足 

 

桂枝甘草饮

 

桂枝 10 克,炙甘草 6 克,银杏 3 枚。将桂枝、甘草、银杏洗净,加水煎煮或用沸水泡后代茶饮。功效振奋心阳,温补阳气。适应证心阳不振,瘀血痹阻。症见“心动悸,脉结代。”胸闷气短,胸部发凉,胸痛,手足寒凉,怕风,唇舌青瘀等症状。

 

肝阳不足 

 

羊肝粥

 

羊肝 50 克,粳米 100 克,胡萝卜 50 克。将羊肝去筋膜切碎,与粳米同煮,煮至半熟加胡萝卜丁再煮,至熟加食盐少许为粥。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

 

适应证老人雀盲,慢性肝病,精神差,萎靡不振,容易疲劳,常哈欠,多叹息等肝阳不足症状。

 

肺阳不足 

 

玉屏风粥

 

桂枝 10 克,防风 10 克,黄芪 30 克,粳米 100克。将桂枝、防风、黄芪洗净,加水煎煮后取汁,与粳米同煮为粥,或加姜、葱调味,再煮三沸即可。功效温补肺气,固表实卫。

 

适应证肺阳不足可出现卫外不固,气短乏力,常感冒,多自汗,或夜间咳嗽,气喘吁吁等症状,且容易悲观失望。

 

 肾阳不足

 

鹿茸羊藿酒

 

鹿茸 30 克,淫羊藿 100 克,红糖 50 克,白酒1000 毫升。将鹿茸、淫羊藿洗净晾干,装入瓶中,再加入白酒和红糖,密封 7 天后,每晚饮用 25~30 毫升。

 

功效:温补肾阳,补益虚损。

 

适应证: 肾阳不足,阳气衰乏,冬日畏寒,耐夏不耐冬,症见面色发暗,没有精神 100 104k 0 104k 0 0 18122 0 --:--:-- 0:00:05 --:--:-- 22772性欲不强,性功能低下,或宫寒不孕,小便频数,夜尿多,腰膝酸软,或有腰腿冷凉发麻等症状。

  

脾阳不足

 

干姜白术粥

 

炮干姜 10 克,土炒白术 15 克,粳米 100 克。将干姜、白术去杂质,加水煎煮取汁,再与粳米同煮为粥,或加生姜、香葱调味,再煮三沸即可。

 

功效:补脾健脾,温中除湿。

 

适应证:腹部有冷感,喜嗜热食,症见喜温恶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不敢进食生冷水果,若吃冷食或腹部受凉即泻,伴腹胀肠鸣,且比常人更易肥胖等。

 

参考文章: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8 月/23 日/第 004 版《“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重庆市潼南县中医院秦木良


《阳气不足易引发“宫寒”》保健时报/2006 年/4 月/6 日/第 006 版  秋色

 

《五脏阳气不足便方》胥燕王廷治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2017 年/1 月/6 日/第 005 版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文来源:由中医思维+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更多团购信息,敬请关注中医思维十服务号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