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思而变
陈大伟:人因思而变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有效的做法在于引起他思想,促进他思想。一个乐观的假设是:如果教师们都在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发现自己的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实践,那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都可以有一个理想的预期。
一、为什么要思想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赢得人的尊严。
教师生活在学生中间。因为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处于未定型的生长变化中,这使教师的工作情境充满了复杂性和流变性。所以,教师必须研究自己的实践情境,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境做出比较、判断和选择,这样的过程就是让思想成为行动,动脑子做研究的过程。让思想成为行动体现了一种负责的态度: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也对教育负责。从这种意义上,教师不是要不要成为研究者,而是本身就应该是研究者。
和老师交流,很少不说自己辛苦,不说自己忙的。教师为什么忙?主要原因是社会、家长、学生和学校带给教师压力越来越大,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要求未必合理)。但除了这样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教师的劳动分成这样几种类型:
一种是体力密集型,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付出了很多的体力,但动脑子不够,想得不充分,老师辛苦学生受累,人就可能瞎忙了。一种是技术密集型,他们方法多、手段多,但自己没有想过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和手段,因而也就缺乏运用方法的手段和各种方法的内在自洽,有的人批评这样的教师为“思路不清方法多,方向不明干劲足”。还有一种是智慧密集型,他们总在不断地质疑,又总在不断地体悟,在质疑中改进,在体悟中创造,聪明地干活,成功而有效地工作。现在,我们需要让思想成为行动,从体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转型。
二、思想什么
尼采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知道的比他人多,我究竟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我从未浪费过我的精力。”人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人生充满了选择和放弃。什么东西都要不可能,同样,什么东西都想也是痴心妄想。于是干脆放弃一些东西,不去想不是问题的问题。
但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放弃上,什么都不想也不可能聪明。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教师思考的东西大多无关教育,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教师思考教育以外的事物和学问,可以说是一个好的思想者,却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思想者;有的把教育以外的个人和家庭生活考虑得十分周到,对教育却无动于衷,放弃了思考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被寄予专业工作者的厚望,要获得专业工作的权力,体现专业工作的尊严,没有对教育生活的深入研究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的思考首先还是要切近自己的工作,切近自己的实践,做一番改善实践的思考和研究,并在研究中改善自己的实践。其次,是要把自身纳入思考的范围和对象,研究自己一番,改善自己一番,发展自己一番,研究自己不仅为了发展和实现自己,同时也为了解和接纳自己,以谋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寻找教学勇气。
三、如何思想
教师有了思想的积极性和专注的思想对象以后,我们需要研究思想的有效性。
(一)经验之思
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波斯纳的教师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对于这个公式,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反思,因为大家知道波斯纳对此的陈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
问题是:要反思的经验从何而来?我们又如何获得经验?
这里就涉及对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用作名词,经验是一种结果,它是经历某事以后获得做某事的知识和技能;用作动词,经验是一种行动,它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可以说,经验和思想具有一定的同一性,经验的过程就是思想的过程。
获得经验需要实践,但有实践未必能获得经验。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工作三四年的老师比有些工作一、二十年的老师更会教书。对那些工作了很长时间依然缺乏有效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尽管他们有形成经验的丰富材料——“行动”和“结果”,但他们缺乏建立“行动”和“结果”之间联系的主动性。由于缺乏获得经验之思,他们既没有从教学经历中获得“教”的知识与技能以改进自己的教;也没有“学”的思考以获得帮助和指导学生学的经验。获得经验需要主动进行获得经验之思,这可以说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二)反思之思
经验是基础,经验是重要的,但未经反思的经验可能是肤浅、狭隘和错误的。如果说经验的对象是行动和行动结果,经验的目的在于认识其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经验的话,反思的对象则是经验。反思的目的在于审视和批判经验,使经验变得合理而有效。我们可以把改造经验的思考看成反思经验之思。
如果我们把“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成青蛙的经验,要改造这一经验,从井里跳出来己观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现在的问题是,青蛙何以想到跳出井口?在这里,小鸟就成了推动者,是小鸟的“天大得很”引起青蛙对原有经验的怀疑。我们不把小鸟看成正确意见的提供者,因为小鸟也未必知道真正的“天”,这里的小鸟只是不同于青蛙原有经验的新经验提供者。由此看反思的条件,反思需要“小鸟”提供不同经验的刺激和对照。定位不同经验的提供者,我们可以说,书本是“小鸟”,周遭世界的新事件是“小鸟”,周围他人的不同意见也是“小鸟”,自我的批判意识带来的不同发现也是“小鸟”……。要改造我们的经验,需要寻找自己的“小鸟”。要促进他人进行经验改造,我们又要成为善于促进他人反思的“小鸟”。
仅有“小鸟”的新经验远远不够,在小鸟的“天大得很”面前,如果青蛙坚持“我坐在井里,天天看到天,我是不会错的”,它就不会跳出自己的“井”,也就难以对原有经验保持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要反思,就需要想一想“我天天坐在井里,会不会错”。和很多老师交流,我们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这样教?”一些老师答案是“我们一直这样教”,“教参上就建议这样教”,对于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直都这样教,就一定合理吗?”“教参上的教法就没有问题吗?”……这告诉我们,要改造自己的经验,还需要对原有经验保持开放。
(三)教育哲学之思
经验之思和反思之思固然重要,但对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经验,如何统帅自己的经验的思考更为根本。我把对教育根本问题进行终极的价值追问看成教育哲学之思。比如,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我们不妨问一问什么是学生?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学生到学校里来是学“生”的,而不是学“考”的;教育是“育人”的,而不是“育分”的。想清楚这样的问题,我找到了教什么和学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内在依据,从此开始脚下有根、心中有魂的教师生活。这也使自己找到了统领各种经验和各种方法技术的“帅”。
(四)类比之思
类比之思采用联想和类比的思维方式,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比如,揠苗助长本说农业生产中的事:苗有苗的生长规律,助长如果采用了揠的方式,就违背了苗的生长规律,其结果是南辕北辙、贻笑大方。类比之思使我们意识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如果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急功近利,其效果也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在日常教学中,常见的类比方式是先提供一种比较性材料,这种比较性材料与新学习材料具有某种相似或相反的性质,它对学习新材料有“提供基础,搭设桥梁”的作用。如,学习电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可以先提供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的材料和经验,通过类比,辨别异同,理解新的学习材料。
类比之思拓展了教师专业成长空间,开辟了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成长道路,使我们可以从万事万物中领悟生活和教育。同时,类比的方式也提供了教育表达和理解的一种更为生动的样式——教育故事和教育隐喻。
(文章来源于《人民教育》2010年24期)
(图为成都教育科学院教授陈大伟在新教育日照国际论坛发表演讲)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