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飓风”老师郭明晓

2016-04-16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飓风”老师郭明晓 

《时代教育家》记者 沈立典 林鹿珊 

 

郭明晓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后来反倒成了她“行走江湖”的名字。2008年底,郭明晓在“教育在线”注册使用“大西洋来的飓风”,大家叫她“飓风”。在一次会议上,朱永新老师走进会场跟大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飓风大姐来了没有?”那样子好像是面对着亲朋邻里打招呼。

2008年11月,“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活动在成都举行,郭明晓带上一位年轻老师前往参加,第一次接触到“新教育”。有时不得不说“机缘”真是妙不可言,郭明晓只是偶然参加一个培训活动,不料开启了一段新的教学生涯。“飓风”之意,就是要颠覆自己的教学成见。

一月的宜宾,空气中的冷气裹着酒糟味扑来。郭明晓老师先一步在车站等候。短发已花白、手拿一条红色围巾,黑色书包一侧放一水杯,亲切而干练。眼前这位早在2013年完成其教学生涯的老师,童喜喜评价她,“退而不休”。她一大早才从北京回到宜宾,却有着如同晨练后的精气神儿。打起招呼来,中气十足。

2008年,郭明晓已经50岁,临近退休,青春不再,其实,一场飓风却渐渐生成。

 

50岁,做一个学生


“50岁的人要改变自己的一贯行为,确实难。”郭明晓在回忆自己新教育历程的一本书中,把这句话放在括号里。

在2008年那场“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活动中,常丽华展示了她的《在农历的天空下》课程,郭明晓说自己在台下“张大了嘴说不出话来”,只能是听着在场的人跟着常丽华老师朗诵诗歌。

郭明晓好像总能在危机感中获得新生,找到方向,并且有足够的勇气迈开步子。常丽华的《在农历的天空下》把诗歌再一次带给了郭明晓,她以前是几乎不读的,但她知道那是好的。这一刻,诗歌的好以震撼的形式展现在她面前。另一方面,她又羞愧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竟然落下了诗歌那么久。谈起自己的阅读积淀,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她用了一个词“无能”。接着,她做了一个决定:改变自己从不读诗的“习惯”,重拾诗歌,上“教育在线”,找,找可以带给孩子的诗歌。

2009年3月23日,正式在“教育在线”建立班级主题贴,带着对当时班上52个孩子和家长的承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开始她的新教育。

50岁,郭明晓要做个学生,一旦决定了,接下来的事情就紧锣密鼓:2009年6月,加入毛虫群落,班级主题帖转到“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板块,开始请教马玲、杨娟等优秀的新教育老师;8月辞去教务主任职务;9月,申请成为新教育网络师范学校(简称“网师”)学员,10月1日正式开始在网师的学习。

2009年,成为郭明晓的“阅读年”,十几年来读书读得最多的一年。之前已经长久不读书了,她印象最深刻的、最近的阅读经验还是在读电大时,1982-85年期间读到《高老头》。

 

“盘山路”


忽然做起学生,在郭明晓身上也不是第一次发生。郭明晓的路从来不是平坦大道,倒像是盘山路曲曲折折,又回旋着地向上。

70年代,随着文革风暴的结束,郭明晓初中毕业、读完高中,接着下乡当知青。那时候郭明晓就已经有了“志愿”,但不是做一名老师,而是医生,而且她真的做到了,成了“赤脚医生”。高中时学校里有一个药园,郭明晓喜欢那些种里面的草药,也读一些草药方面的书,知道了很多草药的药性。当知青之后,一本《赤脚医生手册》翻来覆去地看,各种中医药书籍在农村不易看到,郭明晓就是想学医,后来基本上能够给生产队的人看病扎针。

当知青时,郭明晓不过十七、八岁。一次,她给人打针,拿上消毒棉球擦拭病人臀部消毒,以便插入针头。一个棉球用完,棉球和病人的皮肤还都黑黑的,十几个黑乎乎的棉球扔了一地,才擦出一小块干净的皮肤。郭明晓心头惊恐:以后成了医生岂不是要整天面对着这样的棉球?这可怕的想象让郭明晓学医的心思一下子暗淡。虽然现在看来连她自己也发笑。

她在乡下也做民办教师,更多地是教初中的数理化,等到她自己要高考的时候,她还负责初三一个班的数理化,每个周末要步行四、五个小时回城找人借资料做摘抄,准备复习。

很累。但郭明晓还是考上了师范,虽然她的语文成绩比起其他科目实在太差,只有45分。80届的师范生分配工作都是到中学,但到了郭明晓,81届,就开始分到小学,而且还给她安排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教语文。

忽然要做小学语文老师,那一瞬间的惊慌也好、郁闷也好,想想也是知道的,人之常情。郭明晓素来雷厉风行,她参加刊授,根据《四川青年》杂志上刊登的课程计划,开始自学;继而考电大,学汉语言专业。无奈由于学历只能做旁听生,没有补考机会,电大苦读三年,教材、参考全部读完,“才真正地学习了语文”。

她再教语文时,感觉轻松多了。81年教书,82年就开始教研,85年读完电大回来教得更顺,再到九十年代末,郭明晓作为语文老师已经很优秀了,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成绩也好。而转弯也再一次来到,郭明晓因为对自己的“业务”已经很熟悉了,什么都得心应手,也就不觉得有什么挑战,“玩心”重起来。郭明晓玩起来也是很“厉害”,麻将连着打了两年,白日得以消磨,晚上却睡不好觉。于是开始到碟行租连续剧看,一次不拿十张碟就不走,暑假里一刻不停地看,每至深夜。

偶然间,她拿起了一本杂志,看了一遍,只是认识了字,放了一会儿,再看,还是不懂,一下子彻底慌了,第三遍大声读了,才渐渐明白词句的意思,大热天吓出一身冷汗。这不行,郭明晓就把碟行的包月租赁卡送人了。

郭明晓说这是空虚,空虚得发慌,脑子再不用就要坏了,要“中年痴呆”,必须学习。于是参加了函授,到宜宾学院计算机教育专业学习,重新唤回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1998年,40岁,学计算机,郭明晓也算是走在时代前列了。

她50岁时,再次成为学生,学习新教育,学着成为一个不同于她以往的语文老师,带着她的学生晨颂、午读、暮省,读诗歌,共读绘本、图书,生日送诗,排演生命叙事剧,做班级生命叙事……

这里写出来的每一个词,放到郭明晓的身上都是她实实在花精力去做的事,而且她总想着做好,她猛地就这么热情地投入到一场新的变化中,一面咬牙,去改变一个“50岁的人的一贯行为”。

童喜喜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说郭明晓在网师的学习:“无数文字资料、图片拍摄上传、经典著作的啃读,都是智力与体力的挑战、甚至堪称为折磨!”这有些吓人的说法,倒是很符合“飓风”的意象,就这么摧枯拉朽,郭明晓卷积着她那好像一直都没有熄灭的好奇和勇气,刮上天去,鼓动一片大大小小的翅膀。

 

找回诗歌


在一贯以严苛著称的网师,郭明晓一面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一面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虽然是网师最年长的学员,但是成绩突出。

“学校经常有老师问我,你一天忙得脚板翻,累不累哦?”

不累。因为郭明晓的累不是空转、瞎忙,累完是高兴的。在最后的5年教学生涯中,新的事物把她填满了,由内而外充实。

2013年郭明晓退休,一连串动荡、抉择,最后郭明晓没有去丰台没有去朝阳,也没有“颐养天年”。办理完退休,她留在了宜宾人民路小学,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后,又作为顾问,指导新的老师做新教育。同时,虽是“不可为而为之”,郭明晓也是还是把朱永新老师“抢”到了宜宾,播下种子。

郭明晓自己也播种,种子一次次冒出土来与她相见。在2009年初识新教育的犹豫之际,郭明晓去探望一位病人,走出医院看到了一个瘦小的年轻女医生,见到她就大喊:郭老师!郭明晓一看,“那双眼睛依旧同小时候一样望着我”,那是她的学生郭燕妮,这个眼睛依旧明亮的小姑娘当初写作特别好,三四年级时喜欢上诗歌,写了就拿给郭明晓,请老师帮她改。可是郭明晓那时从不读诗歌,改诗就更不行了,只好每次都把孩子写着诗歌的纸放在抽屉的最下面。

后来几夜辗转难眠,那双“给我诗歌时充满渴望的眼睛”一再出现在郭明晓脑海里,她想了很多,最后,却是更加坚定了她重拾诗歌、走上新教育的信心,不能让孩子因为自己无法教诗歌而失去诗歌。

一年级的孩子天性未失,郭明晓给一年级孩子的晨颂课程侧重呈现诗歌的韵律。三、四年级的晨诵、午读和暮醒,则关注到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通过“我是谁”、“我心浪漫”、“我心寂寞”等主题阅读,孩子们开始了自我认识的航行。

晨颂中,三年级的孩子被引导着去思考:“膝盖”意味着什么呢?膝盖使我们站立,膝盖是成双的伙伴。膝盖告诉我们是要跪着乞讨生活,还是站在创造生活?“牙齿”意味着什么呢?牙齿除了咀嚼的功能,还影响着我们的容颜。

郭明晓看到班上那位高个子女生的变化:由先前的不开心,认识到“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我就是我,我最终回归自己,就像徜徉于《绿野仙踪》中,最后回到自己的奥兹国。

郭明晓带着班里孩子共读《西游记》,将人生的成长过程寓于其中:美猴王阶段、齐天大圣阶段、孙行者阶段和战斗圣佛阶段,引导四年级的孩子去认识人生的不同阶段。郭老师在2011年写道,“读故事,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才能在故事中自居,在生活中把故事吻醒”。

 

为人师表


90年代即是名师的郭明晓,桃李早已成蹊,她却偏偏记得那些让她心揪的孩子。曾经在80年代,她教过一个女孩,这个小姑娘模样漂亮,似乎也没有什么十分棘手的毛病,就是爱吃零食,有时上课都忍不住往嘴里塞,当时年轻的郭明晓没有往深处想,便只是就孩子贪吃和家长沟通,觉得这不是好事。

1986年这个小姑娘小学毕业,到了中学,开始变得贪玩,喜欢打扮,需要消耗很多金钱,到了她高二高三的时候,90年代,宜宾很小,一点事就满城都知道了,有一天同年级的一位老师跟郭明晓说,在街上看见了某某某,正是那姑娘。那几年正好是扫黄打黑,抓到了从事不良行业的妇女会放在卡车里“游街”。

“误人子弟,男盗女娼!”郭明晓一位朋友的父亲,曾是旧时的教书先生,因为子女也从教,曾写下如此语句警醒。郭明晓因为这件事明白了这句话,让她心头揪起。那时她痛心、自责,过了很多年,她才渐渐明白,为人师表教的不仅是学识,还有精神。那个控制不住贪吃的小姑娘,其实是控制不住她内心的欲望。

郭明晓如今不再教孩子,却做起了“老师的老师”,一方面承担网师的一些活动,飞到全国各地分享她的语文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直接当“师傅”,郭明晓名师工作室的“徒弟”在宜宾有6位,全国各地就更多了,其中宜宾人民路小学的黄老师已经是新教育实践中新的佼佼者了。教老师也不是轻松的活儿,她有一个远在北京的徒弟,是朱永新老师指派的,一开始不免觉得辛苦,但真做起师傅也丝毫没有怠慢。人民路小学准备着重在新校区进一步推进新教育实验,郭明晓现在主要的工作就在那里。

恰逢分管的牟校长,要负责做第一次学校老师的生命叙事,郭明晓赶去讨论届时要使用的PPT,从一字一句,到图片音乐,郭明晓和牟校长大声地说,毫不客气。到了教室,面对这样一个新事物,牟校的表现还是有些生涩,颁奖合影之后老师们的感动还未平复,郭明晓又做起了郭阿姨、郭大姐,和大家一起讨论今天这场生命叙事的得失。

 

风要是停下脚步,就不再是风了。何况飓风,那一定是要呼啸旋转,开辟新的天地。

郭明晓经常生病吃药,《草房子》她读过很多遍,其中《药寮》的篇章她尤其偏爱,这一部分甚至影响她渐渐从吃药之中找到乐趣,把药丸当做巧克力在嘴里嚼着回味药香。也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她坚持近十年冬泳,多次横渡金沙江。渐渐地,她觉得冬泳是“唱着歌走向死亡”。死亡好像不再能威胁她,她高中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记下,“临死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你能看到她具有着作为老师、郭大姐、郭阿姨、郭妈之外另一种不那么柔软的内核,在温暖之外,她充满光明,她很强大,她在冬天冰冷的江水中向对岸游,一直游到空中,化作飓风,还是向着对岸。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郭明晓故事汇]


花儿与土地

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

郭明晓:大西洋来的飓风

改变自我,改变世界——郭明晓老师的自我改变解读

        擎起那盏明灯,照亮一片天地

......



新教育:为中国教育探路

——《时代教育家》新教育专题报道

【3月刊 · 目录】


新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

朱永新:“我是一个行动着的理想主义者”

新教育实验发展时间轴

许新海:行动才是最伟大的

东洲小学:生长出来的新教育学校
祝禧:文化语文三变

新教育的石头汤

殷卫娟:完美教室,没有模式

德不孤,必有邻

千灯:新教育的乡村好学校样板

张硕果:从一粒 “种子”到一树“硕果”
薛志芳:我做的是减法

宋新菊:我就是那只“丑小鸭”

常瑞霞:滋养生命的水

“新教育”与改过自新的教育
回顾:新教育践行者
塞北:雪地里的新教育火种

宜宾人小:老传统与新教育
“飓风”老师郭明晓
新教育阅读:构建人生的基石

童喜喜:我是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萤火虫

张勇:如何评价新教育?

......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