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2016-05-04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教育观察与思考]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顾明远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以后第三份重要的报告。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 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报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报告认为,人文主义方法可以让教育辩论超越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

 

        教育和学习要超越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包括妇女和女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这将要求采用开发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由此,报告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

 

        2. 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

 

        关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解,报告在最后一章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报告提出:“根据当前形势重新审视教育权”。指出:“国际发展讨论常常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这意味着国家要确保尊重、落实和保护受教育权,除了提供教育之外,还必须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报告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报告认为,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报告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是强调教育的共同利益。报告认为,“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报告批评了教育私有化,并为知识的私有化趋势担忧。报告说:“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

 

        三是强调多样性、多元化。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含义必须根据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关于幸福和共同生活的多种概念来界定。共同利益有多种文化的解读。因此,在尊重基本权利的同时要承认并培养关于环境、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教育作为共同利益应该具有包容性。因此,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承认并妥善安处其他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其放在劣势地位。这里指的是各种社会、民族,特别是弱势群族的文化知识体系。

 

        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过去人们总是用工具理论来解释教育。教育要不是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要不就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缺乏对教育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缺乏教育对人的本体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的确离不开政治和经济并要为它们服务。但教育更是人的权利,同时只有人个体得到发展,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

 

        3. 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报告认为,面临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报告批评当前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面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同时,报告认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所以要重视非正式学习。

 

        报告提出要“反思课程编排”,强调人文主义课程和多元化课程,反对一切文化“霸权”、定型观念和偏见。把课程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础上。

 

        当今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消息和知识的途径、交流方式。报告认为,数字技术为表达自由创造了更多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个人信息涉及隐私和安全等重要问题。需要用法律和其他保障措施来防止数字技术的误用。“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现有数字技术乃至今后更新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4. 学校教育和教师不会消亡

 

        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起什么作用?会不会消亡?报告的回答是否定的。报告提到,现在有些人认为,由于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和其他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学习机会,学校教育没有前途。但是报告认为,正如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中说的,虽然知识的来源改变了,人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但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因此,报告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话,既说明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又说明当代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不是个人埋头读书,需要与同伴和老师共同学习。

 

        当然,数字化、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学习空间,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挑战。报告介绍了慕课(MOOC)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但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延续终生。

 

        报告指出,某些人起初预测,教师职业会消亡,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但报告认为,“这种预测已不再令人信服”,教师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与进步。”因此“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链接

 

        《富尔报告》发表在1972年,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充满了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精神。该报告认为: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学习化社会。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而“教育是随着经济的进展而进展的,从而也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演进而演进的”。因而科学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与训练,也就是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报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特别强调“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这两个观念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德洛尔报告》发表在1996年,是在世界经济经过七八十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步走向衰退的时候,也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期望21世纪经济能有更好的发展、社会矛盾能有所缓解、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并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在教育上提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

文|顾明远

  我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那时的教育情况与现在的大不相同。这几年来,教育有了大的发展,教育普及了,教育要改革,要进一步转型。前一段时间,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上,现在,孩子都有学上了,经济发展了,那么,大家就都要上好学。因此,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第一问:教育工作是什么?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的教育质量还是没有普遍地提高,所以关键还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促进教育的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我们的教育做到人民满意,广大家长满意。办好每一所学校靠什么呢?就是靠整体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对教育工作有个认识。著名的教育家吕型伟曾经讲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吕老的三句话把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意义讲得非常全面。

 首先,教育是事业。从宏观意义上讲,它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兴亡;从微观意义上讲,它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孩子的一生。因此,教育是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面前,我们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要有奉献的精神。教师的对象是人,是成长的人,与其他职业不同,我们关心的是人的理想,下一代人的理想。所以,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教师责任重大。 



  校长、教师的职业倦怠怎么解决?

  我个人体会,教育事业也是一个幸福的事业,因为看到孩子的成长,看到他们身体不断健壮,特别是看到他们走出校门后事业上的成功,我们就会很有成就感。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是最幸福的人。最近一段时期,有很多校长、领导和我提到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职业倦怠怎么解决?我觉得,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一个坎儿,就如同游泳,游到50米,困难就形成了,如果坚持下去,可能会游到1000米,如果坚持不下去,就一直是50米。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这样的坎儿,教育也是如此。年轻的教师,开始不太会上课,等他会上课了,就想如何再进一步提升,会有困惑,优秀的教师如何再进一步提升,也会困惑,这时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是因为不太热爱这份职业,或者其他原因。所以,我们把对教育事业、教育意义真正认识清楚了,就会不断钻研、提高,就不会出现职业倦怠。

  其次,教育是科学,它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有规律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当然,这个规律我们掌握得还不是特别科学,因为我们还不能对每个人成长、发展的每一步进行科学解释。但是,几千年来,我们已经提炼出教育的经验。例如,教育必须按照年龄阶段进行,不能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正因为有很多教育规律我们没有掌握,所以,我们要不断钻研、求真。科学就是求真,因此,教育也要不断求真。我们的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不断钻研。

  再者,教育是艺术,它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为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不断创新的,是不可以重复的。教育为什么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复杂的个体。儿童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个儿童是相像的,而且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80后、90后,甚至以后出生的孩子都有时代的烙印,各有不同。所以,教育要不断创新,要因材施教。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所以,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第二问:如何把教育工作做好?

  以上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谈谈如何把教育工作做好。我总结了四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第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大家都在讲,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并不知道什么叫爱,甚至我们的一些教师可能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我盯着你学习是为你好,甚至有些教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体罚学生,或者以恶劣的口吻批评学生,还会认为这是为学生成绩好,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那么什么是爱?真正的爱学生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

  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他将来可能成长为企业家、科学家,但是,我们要相信只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每位孩子都能成长。要尊重孩子,就要理解孩子。我们要理解学生就要与他进行沟通。要沟通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是不会与你沟通的。现在很多孩子不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但他们有很多网友,会与网友进行沟通。有一位妈妈就在网上以网友的身份与女儿聊天,女儿感觉到这位网友对自己帮助很大,就约其见面,才发现是自己的妈妈。母女在网上可以自由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却不能很好地与妈妈进行交流,为什么呢?孩子感觉妈妈是大人,是权威,双方地位不对等。

  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门讲到,要尊重孩子,不能侮辱、伤害孩子。几年前,我在《山西日报》中看到一篇文章《谁毁了我一生?》当时,这个标题很吸引我,我就拿来读。这篇文章讲述一个女孩子初中毕业后,考到重点高中,英语教师让她读课文,她读得不太好,教师就说以你这样的水平怎能来到重点中学。孩子当时觉得很羞辱,过了两个星期,英语教师又让这位学生读,因为上次受到批评,她很紧张,读得也很糟糕,教师又羞辱了她一番。从此,这个孩子的英语成绩不行了,其他科目成绩也一落千丈,学习的兴趣没有了,自信心也丧失了,所以,这篇文章讲谁毁了孩子的一生。我们的教师要尊重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功课不好,也是有原因的,教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第二句话,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矛盾,学生是被学习、被教育,没有兴趣爱好。孩子如果没有兴趣爱好,就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长大后就会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我担心学生学习不因兴趣,而是被迫地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讲到,幼儿园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吕老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有一次去听一位特级教师讲课,课讲得非常好,时间掌握得也很好,但吕老说这堂课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呢?老师根据教案进度讲课,学生回答正确了,时间也刚好到了,就进入下一环节。但这时候有个学生举手,老师非常有经验,没有说你别提问了,而是走到学生身边,把他的手拉了下来。但是这个孩子还是举手,老师又把他的手拉下来,几次以后,等到要下课了,这个学生跑到讲台上去了,老师就不耐烦了,把他赶了回去。为什么不让孩子讲话呢?他对你的讨论有新的想法,如果讲得对,要予以肯定,如果不对,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听懂。就凭这一点,这节课是失败的。如果学生举手想发言,老师不让其发言,那么下次他就不会再举手了。

  前几年有人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发现一二年级孩子提问的积极性比五六年级的高,什么原因呢?应该说我们的教学没有真正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甚至压抑学生的思维,所以学生就越来越不爱提问,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了。所以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高中的学生,还没有自己的专业爱好,在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要报什么专业,还没有专业的思想,报什么专业什么大学,全凭分数高低。清华北大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但某些专业并不是全国最好的,而我们的学生,考试的时候只盯着名牌大学,而不关注专业,这样我们怎么能培养出人才?因此,从幼儿园开始,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小学培养孩子的兴趣,中学培养专业思想。

  另外,高考的改革,今后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以后的考试可能科目要减少,就考数学、语文,外语是社会考试、等级考试,一年可以考几次,不计算在总分数中。以后怎样选拔学生呢?将来大学的自主招生自主权力扩大,你要考环境科学专业,学校就考你与此专业相关的内容。这样,高考的指挥棒就指导学生从中学开始有自己的志向和思想。 



  第三句话,教师育人在细微处。我们上每一节课,都是很细微的。儿童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细腻的,也是非常脆弱的。我的一位学生,他的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碰到一位年龄较大的老师,孩子们非常喜欢她,都跑过去拉着她的手,而他女儿挤不进去,正好碰到旁边一位年轻的教师,就扑上去了。当时这位年轻的教师没注意,直接走了,没理她,这时他女儿特别伤心,说老师不喜欢她,她再也不去那个幼儿园了。这么一件小事,教师可能是无意的,但是一个不经意的行动,就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影响到孩子的感情。

  可见,幼儿园、小学儿童的情感是非常丰富、非常脆弱的,我们做教师的,要细心、耐心,察言观色。所以,上好一节课,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还要从情感上去关注孩子。

  现在,信息化社会,我们一讲课就用PPT。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地,但也要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开放性、个性化、网络化、国际化。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平台。过去我们没有条件为每位学生设计实际的方案,信息化之后,我们可以为每位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

  另外,我觉得使用PPT,是有它的优势,它可以使很多不容易理解的、很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一个是它限制我们的思维。我不太愿意用PPT,这次我就没有用。我做过好几次PPT,但是讲着讲着就与PPT内容不一样了。PPT内容是死的,但是与学生的交流是活的。另一个是PPT不能进行人机交流,没有人的感情在里面。比如说教师讲几何时,画了一个圆,学生认为教师画的圆真好,这就有感情色彩在里面,而利用PPT画圆则没有感情色彩。教师如果讲一个概念的话,利用PPT一晃就过去了,而如果通过板书呈现的话,教师写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所以,信息技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器(硬件)、技、气。现在小学用平板电脑上课,是有一个好处:教师可以知道孩子们的情况。但是孩子们没有得到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没有启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我感觉如何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要好好研究。

   “教师的爱在细微处”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体现出来,讲课的时候,对学生的态度上,技术手段上,都可以将爱作用在细微处,很多细微处决定着课程的成败。教师不仅仅在讲课方面,还应该用个人魅力影响学生。



    第四句话,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体验,在活动中学生就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就会学会怎样与同伴交往,所以,只有在活动当中,学生的成长才能做到自主、自强、自信。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特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


    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

    一流学校建设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一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流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清华附小:卓越的密码

    柳袁照:满怀诗意做教育

    循着教育节奏慢慢走——蓝继红与她的诗意教育

    ......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