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有哪些?

2016-12-28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百问百答系列][家校合作共育]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有哪些?

作者|朱永新


        内容提要:1、新教育需要新父母;2、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3、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4、把童年还给孩子;5、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6、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7、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本文摘自2013年《新教育》一书,新教育家教主张更多新观点请看文章后面的链接)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层的组织,也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的最小单位。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和其他长者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由于具有启蒙性、个别性、生活性、随机性、隐潜性等特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而且不可替代。在现代社会,人人都可以在家里学习,有的教育家甚至预测在网络化时代,可能学校的功能会弱化,而家庭的功能则会强化。父母养育孩子被描述为人的成年阶段最具有挑战性、最复杂的工作和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我的坚定信念是,教育学应当成为众人的科学——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我们应该竭力给每位父母都授以最起码最基本的教育学知识。


        1、

        新教育需要新父母

  

        目前,我国学生父母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整体上来看,他们对如何为人父母、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在观念、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父母们往往是在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孩子,却要让孩子去面向明天。我们认为,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则可能会变得更坏。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永远的学校。瑞典教育家哈巴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法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母亲摇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父母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甚至一言一行对儿童的成长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新教育实验认为,没有学生父母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未来一代的精神风貌,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来自教育,而教育内部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的父母教育。通常,优秀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考虑更多的也是学校教育,却忽视了父母本人才是子女成长的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子女命运的关键,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有奠基性的、终身性的作用。新教育主张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而家庭教育主要是行为习惯、情感价值、人格心灵、意志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对孩子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广大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也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新教育实验曾经专门成立“优化家校合作”课题组,把家校合作作为新教育六大行动的“6+1”来推进,甚至作为新教育的第七个重要行动。我们还与江苏莫愁杂志社联合举办了莫愁“新父母学校”。学校宗旨为:通过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促进新教育实验学校尽快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校,促进家庭、学校相互合作共同发展,通过全面培训学生父母,促进全面建成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文明社区,促进构建青少年全方位、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实现莫愁杂志社传播家教新理念、提升家教新水平的办刊理念,实现新教育实验“追求理想、超越自我”的教育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社会”的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莫愁新父母学校的核心理念为: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学生父母共同成长的地方。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我们的父母与我们的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家庭要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责任。相对于学校,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更需要学习,学习正确的家教观、儿童观、成长观,学会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学会与老师相互沟通进行合作。

  

        莫愁新父母学校设校长一名,由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兼任,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设校长助理一名,具体承担学校联系、协调、沟通、检查、考核等事宜。另设名誉校长、顾问若干,由政府分管领导、家教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学生父母代表等组成。学校下设委员会。委员由学生父母代表担任,原则上每个教学班设一名学生父母代表,由父母自荐或班主任推荐、校长决定。委员可连任,学生毕业后委员职务自动解除。委员会在新父母学校的领导下参与处理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父母委员会在参与学校依法民主管理、加强新父母学校自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莫愁新父母学校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学年要制定一次学生父母培训计划、活动方案,并安排师资、落实经费、配备教材读物等。

  

        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校委员会会议,各年级或班级定期召开年级、班级父母会议,加强教师、父母、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充分尊重广大父母的意见建议,积极争取广大父母的信任支持。学校定期举办面向学校所有父母的培训活动,形式可以为系列讲座、现场咨询等,向学生父母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有效地传播先进家教观念、科学家教方法。家庭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包括: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重在教子育德,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学校定期举办由父母、学生参加的亲子交流、对话、娱乐、修学、旅游等活动,向父母推荐家教类书报刊,组织读书会、征文评比、演讲比赛、座谈会、联欢会等活动,倡导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共享成长。学校根据学生父母受训成绩、家教实践情况、子女成长情况等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父母、优秀家庭,并进行物质、精神奖励。积极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家庭教育工作评优活动。

  

        莫愁新父母学校各项活动所需经费应纳入学校正常开支预算之内,可接受社会捐赠,也可经得莫愁新父母学校学生父母委员会同意,向学生父母收取相关费用,专款专用,并定期向父母公示支出情况。要积极发挥学生父母委员会的协调沟通自发自愿的作用,促进新父母学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2、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为什么说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因为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他们或许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我们去反思。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几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父母几个月能学会吗?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难免会出错。

  

        同时,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普遍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映。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扬子晚报》的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到大不需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考虑更多的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父母们惯有的家长概念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家长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须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3

        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张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里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地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

  

        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不需要讲话,身教远大于言教嘛。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能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4、

       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身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为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我们注意到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知识的失败,让他知道了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是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一个谦和的人。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我们送。怎么行!后来我们决定:钥匙再丢,要他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四年级还这样,他自己把车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怎么样呢?父母白养了他,对社会也没有贡献可言,还不如考不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5、

        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梦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赶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是的,每天早晨天没亮就匆匆赶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灯最晚的还是孩子(可能还有搓麻将的)。现在的孩子真比农民还苦啊!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而》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别让范进重现!


   6、

        无限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


  新教育实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他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我们要是没有看《千手观音》,假如不知道她们的背景的话,就很难相信这些人都是聋人,她们听不到音乐,只能用心去感受,这让我们普通的正常的人去做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

  

        我曾经到苏州一所爱心学校,他们所有的教育对象差不多都是脑瘫儿,其中也有一些是智障人,智商较低。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让他们成为正常的儿童。但是,我同时注意到,有的父母就不信这个邪,一直在努力,在逐步地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正常人。前不久,广西有一位母亲通过努力把自己的脑瘫儿变成了正常的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就在普通学校读书。这位母亲自己为了帮助更多的智障人,就办了一所培智的学校。尽管办得很艰难,面临着破产,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家产都搭进去了,但她还是坚持着。更早些时候,我在《南方周末》看到了北京的一位母亲——陈女士,我后来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教育是一场持续的战争》。她的孩子已经十九岁了。十九年来,母亲每年都要写一大本观察日记,孩子进学校后,她每年都要有一本与老师的交流本。慢慢地她让孩子学会了弹钢琴,学会了与人交往,医学宣布不可能的事情都在这位母亲的身上变成了可能。中国人民大学的荣晓明教授,更加用自己的父爱,把一个脑瘫儿送到了美国的著名大学。这样的名字还有许多,周婷、舟舟、卡尔•威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所以我对许多父母与老师说,你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的潜力,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我有一个学生叫苏静,20出头就因为班级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写诗而出名了。如果我们不听苏静老师的课,你很难相信一个刚刚教了两年书的老师,她班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写诗。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写诗,只不过你不是苏静,只不过是你没有苏静那样的信念——每个孩子他本质上就是诗人。苏静不仅在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做到了,在全国许多学校,她都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因此,千万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凡事皆有可能;也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不”,人人都可能成功。

  

        不仅对孩子,对老师也是如此。很多校长见到我说,我们的老师基础太差,素质太差。我说,你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老师基础再差,都是可以成长的。我们新教育实验中就有许多关于老师成长的故事。例如,有个快要退休的普通农村女教师,她的学校参加了新教育实验。校长要求老师们读书、写日记。考虑到种种因素,学校对45岁以上的教师不提要求。但这位女老师看到年轻教师都在读书、写日记,她不甘心,于是也开始读书,开始写心得,还开始学电脑。学电脑学得很痛苦,但就是快要退休了的老师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也开始发表文章了。她53岁时写了一篇《51岁的我》,她在文章中说,参加新教育实验以后才感受到、才知道了什么是教育。她说“我教了一辈子的书都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现在我才大约知道了什么是教育”;“我教了一辈子的书都没有找到青春的感觉,现在似乎才有了青春的活力”。2003年,她被评为教育在线网站的“青春偶像”。教师如此,父母也是如此。许多父母为了教育孩子,自己也成为了专家。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弘赏识教育的杰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女儿周婷成就了父亲周弘。

  

        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后成就人生的人只能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历史上有许多差不多被别人判为“死刑”的人物,如爱迪生、张海迪、乙武洋匡等,他们都没有屈服命运的虚假安排,把曲折作为上苍对于自己的磨难与考验,相信自己同样能够做出精彩的业绩,写出辉煌的人生。他们做到了。乙武洋匡说的“决不服输,因为无手无脚”,就是他们的精神写照。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于是就如笔者在《享受幸福》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7、

        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个性。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和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有个兴趣爱好。什么最好?特色。现在有种观点是分数高的孩子就好,其他孩子都是失败者。其实,孩子学的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么即使他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什么价值?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8、

        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孩子的早期阅读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人的精神饥饿感形成的关键期是在青少年时代。经过大量阅读的孩子,每天都会阅读,以满足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饥饿感。没有这样阅读训练的孩子就没有精神需要,就不会形成精神的饥饿感。你让他读书他也不会读。所以,我们许多人现在每天不读书,就感到精神饿得慌。高尔基就有类似的感受,他说一个读书的人看到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就是精神的饥饿感。虽然他没有读过正规的大学,但是他在《我的大学》里面就是把阅读作为他的大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精神饥饿感,这是我创造的概念,创造的名词,我觉得对人的精神成长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够不断地去阅读、不断地去充实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孩子人生的起始阶段,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前文提到的犹太人,对于读书的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多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新教育实验主张儿童适当远离电视,因为儿童在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养成了对电视和网络的依赖症,这样的孩子是很危险的。因此只有当孩子对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电视和网络兴趣的时候,只有当孩子对书产生依赖的时候,才能对网络、对电视有一种自然的远离的体验。他觉得书中的世界比那些要精彩得多,从书中得到的快乐比别的地方得到的快乐多多了。我们都希望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真正的好书,特别是经过大浪淘沙淘下来的最伟大的好书,是值得尽早进入孩子们的心灵的。但是,最好的书不一定适合某个阶段的儿童,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我觉得选择好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同样很重要,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也很重要。因为,孩子要读书当然不像看电视、玩电脑,不像做其他的游戏那么轻松,毕竟是一个智慧的过程,因此怎样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就很重要。学校里面,我们做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活动,比如说配画,儿童看名著后为名著配画、绘图,他首先要读了才能配插图嘛。再比如说图书人物扮演,你去扮演孙悟空,他扮演猪八戒,而且搞情景剧,搬到舞台上。此外还有续写童话。

  

        新教育实验特别关注父母与孩子的“共读”。亲子共读,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重要途径。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许多父母由于全神贯注于他们自己的问题中,“于是把使孩子幸福的责任推给教师”。的确,许多父母因为生存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住房的压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为生计而奔波上,他们对“家”的理解,已经仅仅是宽敞一点的房子和宽裕一点的经济,而把教育子女的任务大部分推卸了出去,交给了学校和家教,甚至听任孩子在社会上,在网吧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一种现世的低俗文化和道德教育。而那些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父母,也仅仅把教育视为提供学业成绩,或者用参加兴趣班、艺体班来提高用来相互竞争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多少家庭在进行真正的全人的教育。

  

        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从“亲子共读”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分享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活动开始。据调查,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其比例也不足20%。没有父母与孩子们的亲子共读,孩子们就处于一种人生的盲目之中,他们敏感的小心灵,就非常容易被另外的不良的声音所捕获。

  

        台湾地区的家长们普遍地知道:“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从小培养儿童注意周遭的人事物要有所感觉、感触、感动或感恩,这是教育的真正本质。阅读对于儿童来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因为阅读使他对事物的看法更精确,因为阅读使他对生活事件更敏锐,因为阅读使他对人与自然产生感情,而对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的操持。因此,儿童阅读‘读好书’比‘读多书’更重要,‘如何读’比‘大量读’更重要,‘读适合的书’比‘读好书’更重要,每一个学习的关键期有其适合导引的图书可阅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父母与老师的任务就是选择和导读,而且和孩子们一起来共读,就像哲学大师卡缪说:


  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

        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

  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

        因为我不爱充领导;

  我只期望请你与我同行。


  曾经读过最受美国人喜爱的诗歌中的一首: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现在,当我们新教育人明确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方法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国人喜爱它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亲子共读是一个孩子未来的智力发展和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必要保证。国外的许多研究也可以看出,有早期亲子共读经验的家庭,儿童的发展与终身的成就,远远超过没有早期阅读经验的家庭。这样的故事,在《朗读手册》中可以随时看到。亲子共读,从科学上来说,就是用最温暖的方法,用最不着痕迹的方法,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而且,因为学会了阅读,他会爱上阅读;因为爱上了阅读,他会在今后的学习上持久地领先,在一生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

  

        而比这个更重要的是,通过亲子共读,通过父母亲口向孩子们传递那些最最重要的语言密码,父母与孩子们就真正实现成为一家人,而不仅仅是生活在同一个房间里的陌生人。

  

        事实上,这样的陌生人家庭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已经是非常普及,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们操着另外一套语言,讨论他们的工资,讨论他们同事的是非,股市的涨落,而孩子们则迷恋他们的“还珠格格”和“五阿哥”,再大一点,则用的是网络上令成年人陌生、惊讶与恐慌的符号与语言。他们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这样的家庭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出现最大的危机。几年前,广东瑶台一位16岁的王姓少年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砍伤了自己的父亲。我们无须再去追究这种频频发生的家庭悲剧后面的细微原因,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父母与孩子们因为不存在共同的语言,没有相互沟通的心灵密码,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危机。

  

        我们一直认为,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克里希那穆提说,“正确地教育我们自己,非常重要。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虑来得更迫切。”(《一生的学习》)而恢复亲子共读传统,在家庭中实现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的可靠途径。我们应该提倡从“亲子共读”开始,从每一个家庭开始,来真正实现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一个拥有共同价值与理想的未来社会的希望。而亲子共读的父母们,他们本身又需要我们教师——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加以引导。学校应该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学校应该领导父母亲一起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


   9、

        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在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方面,我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我们也无时不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成绩而喜悦、骄傲;无刻不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小过失而烦恼、焦急。孩子成了家庭的晴雨表,我们与孩子真可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

  

        与其他家长稍有不同的是,我们试图把更多的理性自觉渗透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想让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不要过早地卷入成人的世界,过早地感受外部的压力。在我们的理性活动中,我始终对日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认为,日记对孩子的成长至少有四方面的意义:

  

        第一,写日记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为了丰富日记的内容,孩子必须学会观察,必须学会读书,必须学会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第二,写日记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意志能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写日记,对于培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的精神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久而久之,韧性、毅力与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第三,写日记可以让孩子练就一手好字。如果在写日记的同时要求姿势正确、书写认真、字迹工整,对于培养孩子的写字能力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写日记可以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日记本身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它是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与交流,是自我成长的真实写照,是自我鼓励、自我批评、自我惩戒的有效手段。记日记本身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人生往往能在日记中得到升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魏书生称写日记为“道德长跑”,认为坚持写日记可以使人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和我的爱人就开始让儿子朱墨写日记,尽管开始只是用拼音,但只有两三行字的“日记”也着实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知道,这是他自己记录人生的开端。

  

        和许多贪玩的孩子一样,他也不太喜欢接受每天写日记的束缚。从四年级起,随着作业的增多,他就不断与我们“讨价还价”,并且写下了一些“埋怨”甚至“诅咒”的日记。但我们坚守阵地,软硬兼施,尤其是我爱人毫不退却,总算让他坚持了下来。

  

        与对日记的态度相反,朱墨对于读书却是情有独钟。差不多从记日记开始,他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西游记》《格林童话》《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中外名著,成为陪伴他的最好的朋友,多少慰藉了那现代儿童的孤独的心灵。许多书他能给我们生动地讲述,尤其是中国历史故事深深吸引了他。读书对于丰富他的生活、提高他的写作水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惊喜地发现,儿子的日记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富有童趣,观察越来越细致,文字越来越优美。读书与日记成为相得益彰的两项活动。

  

        我们及时从中选择了一些写得较好的日记向有关报刊投稿,结果大多发表或获奖了。这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儿子写日记的兴趣与热情。后来,朱墨先后出版了《老虎拉车我来坐》《我和老爸是哥们》《背起行囊走天下》《一个人的朝圣》《梦之队》等许多个人著作,应该说与写日记的习惯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们希望父母和学校老师更多地关心日记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欲知新教育家教主张更多新观点,请看以下链接中朱永新老师论家庭教育的文章)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家校合作共育特别链接}

        

        教育始于家庭

        与孩子一起成长

       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

       成长的密码

        孩子的权利

        游戏的价值

        望子成人,而非望子成龙

       以终点为起点,培养一个幸福的人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与美好相约同行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