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校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
对一个校长来说,
什么是最重要的?
作者|李希贵
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学校在介绍学校办学成绩时,都是介绍那些辉煌的高考成绩,特别是在狂欢有多少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时,却很少有人关注那些落榜学生此刻颤抖的灵魂。我们常说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个体的教育,当一些学校都浸在高考捷报频传的喜悦之中时,请不要忘记那些落榜的学生,那些发挥失常的学生,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老师乃至社会,是否给他们多一点心灵的慰藉。特别是祝贺那些被清华、北大录取学生时,尽量减少一点对这些学生形成反差的刺激。这不仅是一个情感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好的方法论,就会忽视了不同学生的存在感。我们经常讲一切为了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但是,我们经常把好经念歪了,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关注那些少数的高考状元,目光聚集在高考成绩的比例,而对那些颤抖的灵魂毫不关注,这样的教育绝对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很多新的方法,但首先要明确方法论上层的价值观是什么。应该说,世界观是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方法论是改造世界的方法;世界观是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所以在看法与做法,立场与路径之间,我们首先要把它分清楚。
这两年,教育界有个热词叫“走班选课”,许多学校看到北京十一学校在实行走班选课,也立刻决定要实行;许多媒体在介绍我们学校的教育改革时,也说我们进行了“走班选课”的改革。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太认同,因为“走班选课”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已。学科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很多、很复杂,目的是确保每一个学科按照学习规律调动各种资源去帮助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最重要的不是“走班选课”,而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其实,根本目在于创造适合每一类学生发展的教育,这种育人模式的创新,是指向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一场变革。在教育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却常常打着好的价值观旗号做的却是严重违背价值观的方法,为什么?因为世界观走着走着就找不到方法论?还是我们的方法论根本没法实现我们的世界观?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的摸索过程中,特别是经历了许多的挫败,积攒了大量的教训之后,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缺少一个关键的东西,那就是确立方法论的原则。世界观非常宏观,方法论非常微观,从宏观到微观台阶太高、跨度太大,这个断崖上不去、够不着,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中观的原则。
4月14日,是科比的告别赛。在告别赛的前一天晚上,在学生圈、家长圈里,大家都在争论着明天的科比赛该不该放假,该不该让学生看球赛。当我们遇到这种赛事的时候,应该遵照哪些基本原则:一是需求。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学生的需求一定不是部分学生的需求,而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的需求都要兼顾。如果你把所有教室的电视都打开,作为看球的场地,那你就会伤害另一些学生的需求。我们在关注一些学生的同时,不能忘记另一批学生。二是平衡。平衡好看球和学习,平衡好看球的学生和不看球的学生,平衡好教师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的进度等等,要平衡好各种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停课,不影响教学进度,同时允许你看球,但是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家长和你又是一个博弈。三是教育意义要充分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和随后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有了这样的基本原则之后,再去让我们的管理干部去提炼去总结他每一件事的操作方法,一般就不会出格。
十一学校校园的大型活动很少,因为我们要求一个学生能做的事情,就不到一个组织里做;一个子组织或者一个小组织能做的事情,或者一个社团能做的事情,就不要让教学班去做;教学班能做的就不要到年级;年级能做的就不要到全校去做。这就有一个方法论问题。通过几年的时间摸索,全校性的活动至少有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参与。全校4000名学生举办开学典礼的时候,我们要现场抽取10名学生,作为幸运嘉宾到台上去接受老师的拥抱,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指定10名学生。现场抽取多么费劲,但是它会带来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我有希望,这种感觉比这个活动环节的意义更重要,让他不要作为局外人。还有一个环节,按响开学的铃声,我们完全可以直接选派一位骨干老师,但是我们选择了通过无人机抛洒绣球的方式,砸到谁身上就谁上去,当时,全场都沸腾了,人人都有参与的感觉。此外,每个人都有一本开学护照,请同伴、老师签名留念。包括学校的学生产品交易大会,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老师发行校币,让他们参与进去。二是互动。你在护照上写上新学期的目标,请老师签字确认。老师再把护照发还给你,和你拥抱,这就是互动。我们给全校每个人发一张道歉卡,写上话后,送给你觉得对不起的同伴或者老师。拍卖会上,拍卖者和收购者发生交易,这就是互动。三是分合。既有总的大活动,也有分的小活动,因为这样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除了这些原则,我们还需要一些要素。当我们把某些非常复杂的事情提炼出要素的时候,它就容易被理解、被传播,以及被践行。我特别佩服专家提出的“最后一公里”的概念,这个“最后一公里”一下子就能明白了,责任全是我们的,全是校长的,你不能怨教育,怨社会。在几年前,当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室里用手机学习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们还是非常担心的。他们认为,学生喜欢用手机玩游戏,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到底有多严重?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没有梳理过。问题的本质,是我们期待的状况和现状的落差,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的问题的严重程度。那么,我们能够接受的问题自然不是问题,超出我们心里预期的问题才是问题。一个校长或者一个老师,如果不能跟问题和平共处、友好相处,就很容易把学校办成监狱。有一些学生迟到,有一些学生不交作业,有一些学生青春期往墙上跺个脚印。我觉得这些不是问题,我们要和这样的问题友好相处。同样在校园里有几个学生玩游戏,我觉得不是问题。我有好多朋友都是网游玩家,他们经常把在网游中得到的启发用来治理首都的交通、规划。所以,学生在校园里面偶尔玩儿一下游戏,不超出一定的范围,我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在家里或者每一个星期拿出一定时间来玩游戏是有必要的。不然的话,咱们的孩子将来就缺少一种教育的体验。
十一学校现在建了一些分校,都要求和十一学校建成一个模样。我从审美角度,对十一学校的建筑特色归纳四个要素。一是红砖红瓦红窗。红砖红瓦的建筑有很多,但是再加一个红窗,就不多了,我到现在还没太看到过。有人说,这不串色么。但是在绿树的掩映下,这个共和国的基因就特别得到了彰显。二是独特的坡顶,不是上面盖小阁楼、飘窗的那种屋顶,它纯粹就是统一的屋顶。三是大檐口,这个檐口大得有点夸张,一般的建筑可能就80公分,这个有1米半。四是灰脖子灰腰,就是檐口狭窄,中间有很多腰线是灰色的,我们叫它是十一灰。有了这四个要素,建分校也好,改造分校也好。你可以创新,你可以有自己特点。只要把握好这四个要素,基本上这个学校就非常像十一学校了。所以,我们这个学校不要写名字,只要随便从哪一个侧面照一个照片,就知道这是十一学校。
好多朋友到十一学校参观完了,就跟我说,我们下个月回去就搞变革。我说你注定要失败。为什么?就像美国一个管理学家说的那样,“成功的变革有吗?反正我还没见过。”从这个话里可以看出变革之艰难。但是,变革是可以管理的,在任何变革的准备期,我们必须告诉我们的团队,或者我们必须和我们的团队,用共同的智慧来生成这样一个模型,让大家一定要知道第一阶段一定是拒绝的。我们有很多优质学校,政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有人不断这样说,不可能吧,能这样吗?第二阶段一定是对抗,你让我这样干,那我不干。软磨硬泡。第三个阶段是探索,看到人家都在创新、研究了,我也试一试。到第四个阶段就开始投入了,投身入改革。几乎所有的改革都要经过这么四个阶段。我们在学校里推进任何一项,即使是很小的改革举措的时候,也要和你的团队把这四个时期大概列出来。你只有把它弄清了,你才知道什么时候会进入情境,什么时候会很难受,什么时候到了高原期,你会知道对这种现状你的对策是什么。
对一个校长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用了这样一个模型来鞭策我自己:处在模型最下面的有五大要素,分别是优秀教师的经历、管理能力、境界、社会交往能力、基层组织管理的经验;处在模型中间的是三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性观;处在模型最高的是领导力。很多校长一看这个模型,就感觉太麻烦了,哪能有这么多能力?其实我也感觉没有必要,只要有三个能力就够了:境界、学生观和领导力。例如,在学生观上,我们十一学校提出,办一个不完整的学校,培训一批有缺点的学生。我们的学校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点。在学校里犯的错误,其实没有什么代价,只是千万别叫他以后犯那么大的错误,毁坏他的人生。一个校长按照这三个关键要素去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去反思,然后不断的塑造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必然会成为一个好校长。
一所学校要想成为学生的母校,也需要一个模型。有时候,我们说起来都有点大言不惭,一个孩子毕业20年了没回来看过学校,你能够说她是你的母校吗?有哪一个20年了没回来看过妈妈的?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模型,有这么几个要素:一个是想念的老师,二是同伴聚会的场所,三是美好记忆的载体,四是继续成长的启迪。一个学校能不能给走出学校的孩子在这四个方面留下点什么呢?比如成为同伴聚会的场所,我们正在做一个所有校友可以申请的校友卡,随时进出学校。因为这些年来十一学校拍婚纱照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在改造的国际部大楼上搞了一个校友的婚庆大厅,让校友来结婚,这个大厅还承载更多的功能,包括毕业典礼、成人礼、迎亲酒会都会在这个庄严的地方举行。
我相信,理清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管理团队成长教学队伍的成长,包括我们对关注那些颤抖灵魂的处事方式,应该会有些理性的提升。
(本文摘自李希贵2016年7月12日在未来教育家论坛上演讲,原题目为《学校更需关注那些颤抖的灵魂》,先题目为小编所加)
高品质学校的26个习惯
作者|李希贵
如果把学校视作一个人,那么我们希望一个完整的人所拥有的品质,学校也应该具备;而长年积淀而成的品质应该从每一个最细小习惯的养成开始。这里我梳理了高品质学校应该养成的N个习惯,不做定论,而是期待提供一种思维方式。
1、高品质学校在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的选择上,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学生利益,他们不以集体利益的名义伤害任何一名学生。
2、高品质学校喜欢发现不一样的孩子和孩子身上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习惯于为不一样的孩子提供不一样的帮助。
3、高品质学校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们那些偶然的暂时的错失,他们习惯于闭上眼睛,给孩子一段自我反思的时间,而这时他们往往用另一只眼睛去发现这一个孩子的优点。
4、高品质学校有一颗柔软的心,同情弱者,帮助弱者,他们习惯于托起弱者飞翔的翅膀。
5、高品质学校善于把校内外的所有资源都变成学校的课程,只要学生需要,他们甚至“低三下四”求人帮忙。
6、高品质学校特别在意对所有人的尊重,尤其是对有问题或者有过失的学生,他们仍能习惯性地表现出足够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7、高品质学校心态阳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喜欢放到桌面上付诸解决,他们认为公开才能带来公平、公正。
8、高品质学校特别坦诚,他们习惯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尽管有时候不合时宜,却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9、高品质学校见贤思齐,他们不问英雄出处,在各个领域寻找制高点,他们喜欢不断嫁接别人的长处。
10、高品质学校说话轻声慢语,对那些摔跟头的孩子,他们习惯说,“不要紧”,而对那些因为错误而懊恼的孩子,他们习惯说,“没什么”。
11、高品质学校常常习惯于戴两副眼镜:一副放大镜,他们试图去发现并放大孩子们的优势和潜能;另一副则是望远镜,他们习惯于预测孩子的未来,用望远镜既可以帮助孩子看见明天自己的道路,又可以让学校以未来的发展着眼于今天的培养。
12、高品质的学校朋友多,他们习惯于请人帮忙,但乐善好施更是他们的天性。
13、高品质学校特别谦卑,他们认为,谦虚不是看低自己,而是完全忘掉自己。
14、高品质学校习惯于把更多的钱花在孩子们身上。
15、高品质学校喜欢散步,他们习惯于放松状态下的紧张思考,对别人的三级跳甚至跨栏冲刺熟视无睹,他们习惯于常态下的简单生活。
16、高品质学校看上去有许多“管理的漏洞”,常常让那些“不守规矩”的学生“钻空子”。当“钻空子”的学生多了,他们常常会反思改进,让有些“钻空子”的行为合法化。
17、高品质学校习惯于伸出大拇指,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过大拇指的激励。
18、高品质学校喜欢自由,于是他们同样喜欢把自由的空间留给学生。
19、高品质学校性格平稳,却喜欢那些足够“折腾”的学生,他们对学生身上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欣喜若狂。
20、高品质学校常常说“有事好商量”,他们鼓励对方把话说完,他们特别愿意动用耳朵,倾听是他们的共同习惯。
21、高品质学校求贤若渴,他们对人才表露出的眼光让人们无法抵挡。
22、高品质学校知错即改,勇于道歉,尤其是敢于向学生道歉,因为他们知道,唯有如此,才能熏陶出同样的学生。
23、高品质学校常常“惯”着学生,在他们眼里,学生个个都是宝贝儿。
24、高品质学校坚守但不执拗,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理想追求,但他们也特别注意“寻找中间地带”,顺应变化的时代。
25、高品质的学校习惯于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他们务实,求稳,但内心却向往教育的理想,一切为了民族的未来。
26、高品质学校追求卓越,但不追求完美,他们挂在嘴上的是,“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往期部分文章目录}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