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是让孩子享受美好、快乐的生命——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

武志红 守望新教育 2022-04-2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新教育实验的家庭教育——教育始于家庭,与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的12个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十位大师说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到底是什么?
......

教育,是让孩子享受美好、快乐的生命
作者|武志红  
来源|崇敏家庭关系学校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免于目前教育体系的伤害,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他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

家长不能指望老师或教育体系先发生改变,家长若真爱自己的孩子,需要发挥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与“一切为了大人”的变态做法抗衡。 



01、

“一切为了孩子”的实质是“一切为了教师”
 
“一切为了孩子!”这句很流行的口号,看上去好像是,这是我们教育的实质。
 
不过,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某个官员想有政绩,而目前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这个政绩的压力先传递到校长那里,而后传递到各级组长那里,而后传递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那里。
 
可见,绝非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绩,我也要政绩,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
 
并且,校长和老师们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业绩,也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决定的,他们实现业绩的梦想,也一样是由学生们的努力所实现。
 
同样要命的是,校长和老师们对业绩的追求,也是不断升级的,于是孩子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升级。
 
如此说,那句著名的口号其实是,一切为了老师。
 


02、

很多家长因为跟孩子“一起上学”而歇斯底里
 
前不久,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三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刚读小学一二年级,他们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学这件事让整个家庭濒临崩溃,所有人的情绪都因为要跟孩子“一起上学”而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歇斯底里状态。除非家长能从其中醒悟,这三个朋友中有两个有一天突然明白,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才多少从这个状态中脱离了出来。
 
一个朋友说,一次收到短信,看到女儿一课考了92分,她想,嗯,还不错啊,但随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觉得被打击了,回到家后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儿。
 
因为不断这样教育女儿,女儿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女儿的奶奶终于受不了了,她教育我这位朋友说,她实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么分别,小孩子很容易马虎,马虎一下几分就没有了,马虎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这才是问题,那时你得担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儿去了。她一再叮嘱,其实有点下通牒式地对儿媳说,以后绝不能因为92分98分这样的事来教训孩子
 
婆婆的话很给力,我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也的确是敏感了,从此后对女儿的教训少了很多,而女儿的坏脾气立即有了好转。



03

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
 
一个朋友,富有而优秀,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了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并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也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多好。
 
其实,这个想法也是伪命题,并非是,世界的这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我们社会的大人们,好像普遍都不明白这一点,和家长与老师们探讨所谓的教育时,他们普遍抱有一个成见:要么是孩子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是孩子终日无所事事而成为庸才。
 
04、

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都停留在竞争式的快乐层面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的《改变,从心开始》一书中,马丁纳讲到,快乐有三个
 
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了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
 
所谓竞争式的快乐,即,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比方说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开心,但你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的快乐一下子消散了,转而恨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气。
 
多名高中生说,他应该能考上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但一想到他的同学中有人能考上清华北大,他就快乐不起来。持有这种观念,意味着这些高中生也被我们社会的教育给异化了。
 
所谓条件式的快乐,马丁纳说,这里面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这是很客观的快乐,你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你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这就是条件式的快乐。
 
第三个层面无条件的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这是很美的状态: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不舒服或愉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著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05、

家长若真爱自己的孩子,就让他享受生命
 
第三个层面的快乐,并不容易活出。尽管有些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些无条件的爱,但整体上,几乎没有谁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如此丰厚的馈赠,从小就彻底沉浸在无条件的至乐中。想获得这种快乐,我们都需要自己去学习。
 
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快乐有这三个层次,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只是最低层次的快乐,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就是在追求竞争式的快乐,不仅教育系统的官员和老师如此,家长们也如此,而这些大人们也试图让孩子相信,这就是一切。
  
其实,我们反过来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快乐其实是很简单的。
 
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我们最后只剩下了一种快乐——竞争的快乐。尤其是,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的快乐时,那么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
 
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大人们在享受竞争式的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他们美好的生命,就消耗在如此没有意义的事情中。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免于目前教育体系的伤害,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他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解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家长不能指望老师或教育体系先发生改变,家长若真爱自己的孩子,需要发挥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与“一切为了大人”的变态做法抗衡。

新教育实验的家庭教育——教育始于家庭,与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的12个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十位大师说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到底是什么?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