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书国、边玉芳:家庭建设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新乡村建设与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家庭教育

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作者|高书国 边玉芳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作者,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提要:“乡”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行政单位,其本身就是对一种生存环境、社会关系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描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既面临挑战更面临机遇。乡村振兴呼唤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通过27万人的调查,深入揭示了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体制短板、制度短板、资源短板和人才短板,分析把握并揭示了未来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一体化”“新媒体”和“特色化”三大趋势,富有针对性建设性地提出制定框架、网络建设、资源建设、人才建设、本土特色和协同育人“六项措施”,为现代化乡村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乡”是自古以来中国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行政单位,其本身就是对一种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和治理体系的描述。中国古代依靠乡里制度、乡里文化和乡里人才,将“乡”作为一个共同议事的机构。古人曰:“家者,居也。”著名思想家管子曾说:“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国天下是中国重要的治理文化和管理思想,古代如此,当代亦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从整个国家来讲,实现了全面小康,接下来要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实施乡村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实现乡村家庭教育振兴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所在。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2022年1月1日正在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中国家庭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促进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特别是中国家庭教育法制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同样,覆盖乡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也需要构建体系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乡村家庭教育发展、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理论学习、方法指导和资源服务的整体系统,是家校协同育人重要的组织机构和实施载体。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对于家庭教育、家庭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支撑、保障和促进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宏观背景,紧密结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对于乡村家庭教育体系构建框架、模式与路径进行战略思考。
朱永新:一本微言大义的家庭教育指导书


一、新乡村建设与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1、家庭建设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
“乡”是一个象形字,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对于广大中国人来说,乡是一个有亲情、有温度的地方。《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於乡校以论执政。”杜预注:“乡校,乡之学校……郑国谓学为校。”由此更可以看出,乡是一个有文化、有教育的地方。这种文化世代传承,这种温度世代留存。
2019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构建和谐社会、文明风尚的时代要求。
2、家庭教育是乡村家庭建设的核心支撑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知识传授、情感交流和文化影响活动。2015年1月15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就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2019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纽带、服务、支撑和保障四大重要作用,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是乡村家庭建设、文化振兴的根本之策。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乡村教育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
3、服务体系是乡村家庭教育的创新发展
在传统农业社会,以乡为主体的组织体系、文化体系和治理体系,适应和维系着社会公平、社会安全和社会和谐。毫无疑问在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保留和传承乡土文化。但是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挑战,如何维护和创新发展传统数千以来人类在劳动生产实践和读书学习过程中所创造耕读文化?成为中国人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据教育部统计,1997年,全国有512993所乡村小学,到2020年只有128772所乡村小学,减少了74.9%;仅在2015-2020年间,全国农村小学就减少35695所。在原有“依村依乡”存在的乡村小学网络变得更加稀疏的同时,乡村家庭教育服务也更加远离的乡村家庭和家长。面对一个个正在消失的乡村和一所所正在消失的学校,我们不仅要感叹,更要奋起和改变。
202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办好以学生为本的乡村教育,推动形成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双促进、双循环”的工作格局。同样,我们必须将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根本措施,以体制创新,构建乡村新型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以制度创新保障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以网络创新支撑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以资源创新提升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以人才创新促进乡村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二、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特别是《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中国家庭教育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春天。同时,城乡家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又十分突出。从系统视角分析,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即存在系统性问题,更存在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是组织能力、支撑能力、保障能力、服务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刻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乡村家庭教育发展和水平提升。
1、系统性问题
①管理系统缺乏组织能力
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最为缺乏的是组织系统和组织能力。组织系统的边缘化导致家庭教育特别是乡村家庭教育的边缘化。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主持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在全国九省市自治区教育与妇联部门27万多人参加的课题调查表明(以下简称“课题调查”),平均有38.2%被调查者认为缺少专门的家庭教育领导组织机构;平均75.5%的参与者认为家庭教育经费不足,最严重的一个地区认为经费不足者高达93.3%。目前,乡村家庭教育处于教育部门、妇联系统和社会教育三者交叉而又无管理主体的状态下,对于乡村家庭教育的管理更是“鞭长末及”。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是乡村中小学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各自为战的局面,尚未形成覆盖乡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②网络系统缺乏支撑能力
现代化网络的诞生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增强了社会系统的链接性、紧密性和一体化。大部分乡村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一机在手”,更多地获取家庭教育资源。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特别是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的可及性依然存在体制、机制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尽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但仍然存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困境。“课题调查”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婴儿家长中,有12.8%的人认为比较容易获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49.3%的家长认为比较容易;31.9%的家长认为不太容易,有6.0%的家长认为不容易。C市农村地区被调查的婴幼儿家长,接近40%(39.5%)认识不太容易或不容易获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可以肯定地说,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现代信息网络发展相对滞后,形成新的“数字鸿沟”,影响了家庭教育知识传播区域和范围。
③资源系统缺乏适应能力
网络是“路”,资源是“车”,资源之“车”能不能通往乡村?通往乡村的资源是不是对于乡村家长和家庭教育有用?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以城市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和服务资源,对于乡村特别是脱贫后家庭获得适节有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屏障,难以适应乡村家庭教育的需求,更难以解释刚刚脱贫家庭教育所面临的特殊问题。“课题调查”表明,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62.7%)、留守儿童(60.0%)和有心理健康问题儿童(59.1%)成为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有87.3%的被调查都高度关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教育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全国还有30多万实际孤儿更难以得到有效有用的家庭教育指导精准服务。尽管《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但是没有明显的经费来源渠道,乡村家庭教育缺少地方财政经济支持。
④人才系统缺乏服务能力
家庭教育人才短缺是一个全国性普遍问题,更是乡村地区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体而言,家庭教育人才服务能力缺乏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数量不足。乡村学校、乡村社区极度缺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才;二是素质不高。乡村现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才在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方面的素质及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化家庭教育的需要;三是服务能力不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老师缺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知识。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才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教育、学习和培训,缺乏提升和发展空间。“课题调查”表明,在被调查对象中有82%以上认为自己缺乏家庭教育专业知识,60%以上认为需要增强宣传和传播家庭教育知识的能力。西部C市两者比例更是高达86%和64%。
2、深层次问题
①乡村优秀家庭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存在障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和积淀了丰富的农业文明——包括优秀的家庭教育文化。2500多年以来形成的具有农业社会文化的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泊,在新的时代需要扬弃、改造和转型发展,且存在着思想障碍、文化障碍。这种转型非一日之功,更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在现代工业与现代信息社会,伴随着乡村社会结构、人口结构持续变迁,家族消落,部分乡村面临文化萎缩甚至消亡的危险。优秀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家庭教育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发展?如何重新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家庭教育思想体系?都是未来中国乡村家庭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②乡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缺少制度安排
协同育人的基础靠体制、靠机制,更靠人才。由于乡村社会结构相对松散,社会功能分工相对粗放,乡村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在发挥立德树人整体功能方面还缺少合力,存在差距。特别是城镇化背景下,合村并校风波一起再起,极大地消弱了学校在农村中的文化中心地位。“课题调查”显示:在九省市区中,平均只有61.4%的地区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依然有近40%的区域没有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其中部分省市这一数字高达50.6%。乡村教师大多来自于城镇,他们居住在城市,工作在乡村,却走不进乡村社区,走不到乡村家庭;乡村社区的管理人员也被隔离在学校和幼儿园之外,作为乡村家庭教育最为重要指导者的教师缺少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责任担当和制度安排。

三、乡村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乡”更多地与家庭、家族、宗族紧密相关——这也正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家庭教育发展最为宝贵的社会文化资源和中国化制度源头。《全国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依托学校、社区、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等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推进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规范化。” “十四五”期间,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主体参与、多部门支持、多层次布局的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全员、全程、全过程育人体制机制;2030年左右,形成体制健全、制度完善、资源丰富、协同高效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我们构建了以协同育人为核心,治理体系、网络体系、供给体系和人才体系为主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整体框架。(见图1)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一个共建共享的协作共同体,其共同体的特征集中体现在目标同向、体系同规、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等四个方面。
图1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整体框架
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国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系构建、制度设计、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协调统一,同时也需要拥有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特点。未来中国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将呈现三大趋势:
1、从体系创新的视角分析,城乡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将进入一体化时代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家庭教育发展、家长能力提升和儿童未来发展都具有战略性深远影响,必须加强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分析,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一个大体系、大系统。未来中国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将更加体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管理的特点,形成城乡一体、协同协作、科学有力、全领域全覆盖的现代化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①一体化设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城乡家庭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和内在要求。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家庭教育服务体系要在发展规划、目标设计、功能设计、制度设计体现城乡一体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要求。
②一体化建设。《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统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开通服务热线,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库、专家库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真正实现覆盖城乡,面向城乡所有家长和儿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指导服务。
③一体化管理。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一体化管理的基本设想是,在一个县或一个地级市要明确家庭教育管理体制,由妇联或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造成管理资源浪费。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于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实行统一监管、治理和人员指导培训。
2、从工具创新的视角分析,乡村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将进入新媒体时代
构建现代化家庭教育服务体系需要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贫困村通光纤比例达98%,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99.7%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技术优势,加速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手段创新和工具创新。运用新媒体、融媒体方式,构建体现现代化理念、现代化内容、现代化手段与方式的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样态,提升服务的精准度、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家庭、乡村家长和乡村儿童发展。
3、从乡村建设的视角分析,乡村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将进入特色化时代
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样,乡村经济水平、建设能力及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在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建设需要体现乡村视角、乡村需要、乡村特点,构建具有中国乡村特点、地域特色、多样化、个性化的家庭指导服务体系,对于乡村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势在必行。无论是全国还是乡村,90后家长已经成为新一代家长。其教育水平、文化素养、时代特征与上一代迥然不同,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更容易接受现代技术、现代知识和现代文化。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一份有关亲子关系的调查表明:“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认可通过自学、专业人士指导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比例显著越高。” 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的回归的大背景下,他们更易于接受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同时也更多地体现时代化、特色化和个性化趋势。
朱永新:振兴乡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新教育实验的家庭教育——教育始于家庭,与孩子一起成长


四、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中共中央关于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从政策、资源、网络、人才等多维度,扩大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供给是未来公共教育服务重要的新生点,也是弥补教育资源供给短板的重要手段。
1、健全制度框架,强化乡村家庭教育服务的公益属性
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是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支撑。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的公益性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即“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更为重要的是从“促进”的责任主体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并按照职责分工承担家庭教育工作的日常事务。” 在全国尚不能统一建立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各地方探索实验公共家庭教育政策、投入、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公益性公共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2、加强网络建设,形成覆盖乡村家庭教育的网络服务体系
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既具有薄弱环节,又具有后发优势。针对相对落后的乡村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破除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采取网络化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实现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跨越式发展。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网络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组织系统的网络化,按照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要求,形成城乡共建共享的网络化组织体系;二是传输系统的网络化,即形成覆盖乡村全域、乡村全员和乡村全程的知识传播体系;三是乡村家长学校的网络化,即乡村社区与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形成网络化体系,使其成为教育乡村家长、培养乡村儿童、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文化场所。与此同时,要更加注重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和实现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3、加强资源建设,实现乡村家庭教育服务的精准对接
常言道:“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三国魏朝张揖所撰《广雅》曰:“母者,牧也;言育养子也。”《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陪伴孩子是所有家长的第一责任。养育孩子是母亲的重要责任。家庭教育要坚持儿童立场,对接儿童不同阶段发展需要,对接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对接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使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有温度、有效度、有信度,努力争取让每个农村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是要针对父母的不同性别特点、生理特点和文化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二是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别是进城务工的父亲教育能力成长给予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学会了解理解孩子,唤起父亲之爱,培养亲子情感,整体提升乡村家长教育胜任能力。三是特别要为对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建档立卡,提供生活帮扶和指导服务。帮助乡村家长纠正教育角色失范行为,帮助促进乡村父母家庭教育相互协调、补充、融合,形成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能力,齐家治国平天下。
4、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乡村家庭教育服务的水平质量
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目标,必须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第一,要在省级师范院校建立家庭教育专业,培养本科以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才;第二,要扩大国家重点师范院校家庭教育硕士、博士培养规模,定点为省市教育科学机构培养高层次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人才;第三,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支持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课程与教材,为教育、妇联及其他机构家庭教育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培训和专业化学习;第四,重视乡村家庭教育工作人员和指导服务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指导能力提升,深度挖掘、梳理乡村家族优秀教育文化和优秀人才,为乡村家庭指导服务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和保障。为此,积极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和服务人员需要增强学习本领、服务本领、知识创新本领和科学研究本领。
5、挖掘本土资源,形成中国特色乡土特征的家教文化
文化是乡村之根,教育是乡村之魂。由于水土不同,乡村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是不同特色、各俱优势的教育资源。春秋战国政治家、外交家晏婴之《晏子春秋》有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教育的源头是文化,教育的尽头也是文化。文化的影响是潜在、持久和深层次的影响,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所说:“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构建家乡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和方式上要深挖乡土文化资源,形成与乡村家庭、家庭和孩子感受深、贴得近、用得上的教育资源,提升乡村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胜任力,培育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文化。
6、促进协同育人,完善乡村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机制
协同育人是构建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要坚持儿童发展优先的理念,将儿童成长置于家庭建设和乡村建设的重要地位——留住儿童才能振兴乡村。乡村学校、乡村社区和乡村家庭体系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共进,共同创设一种全体乡村居民都关心、爱护、助力儿童发展的乡村制度与社会氛围,共同担当起儿童教育发展的重要责任,促进每一个乡村儿童健康成长。每个乡村中小学教师都要具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能够指导乡村家长以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教育孩子,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建设现代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