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级教师的教育秘密

2016-01-14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

吴正宪

教学艺术要善于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起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科学探究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经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新知的重要过程。面对着612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如何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精神、科学的探究态度和科学的探究方法,使每个孩子带着好奇、充满信心、愉悦地跃入充满智慧魅力的数学乐园呢?


小心翼翼的呵护“火种”

“好奇”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创造行为重要的个性品质。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对事物探究兴趣和欲望,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新的发现。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会珍藏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令大人们不知所措的问题:“汽车没有腿为什么会跑?”“天到底有多高?”“星星会掉下来吗?”这正是儿童好奇的表现。数学课上孩子们也会异想天开“车轮制成方形的,滚动起来会怎样?”“字母a真的能表示所有的数吗?”“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最大的数?”……遗憾的是这种可贵的好奇,往往并没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惊喜。尤其是在预设教案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面对着一个个“节外生枝”的问题,老师已缺乏足够的耐心:“你怎么总有问题!”或许这不经意的话语熄灭的正是一颗创造的“火种”。我认为探究新知的艺术首先是唤起好奇的艺术。因此,教师要满怀热情地、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关注这好奇的“火种”。教师要给孩子们的发现以表现的空间,并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去欣赏他们的“好奇”,教师应成为孩子在探究新知路上好奇心的守护神。


千方百计地燃起“火花”

教师靠什么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靠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需要,靠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

数学包罗万象,丰富之极,它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中一个个简洁的定理、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状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但是这种数学知识潜在的美、含蓄的美,是不会自发的起作用。教学的艺术正是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它的美,渲染它的美,体验它的美。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去感受它的美,升华它的美。用美的力量去燃烧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孩子们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会使他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会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现代数学绝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不是单纯的计算,不是束之高阁的性质、定理、法则,更不是虚无飘渺的推理判断,现代数学是一种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沟通,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之中。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继而会喜欢数学。孩子们拥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进入数学乐园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享受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价值、发现数学的神奇、体验数学的趣味。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爱上数学,可以持久地集中精力,保持清晰地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创造思维的火花正是从这里燃起。


真诚耐心地等待“发现”

“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而探究学习正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学的艺术就是要萌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抽象、概括、严谨,而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相对简单,他们发现问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教师应以足够的耐心,真诚地等待孩子们的发现。等待是尊重,等待是艺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潜力可以挖掘,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好数学。

过去课堂提出的问题多数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展开。虽然课堂过程中也不乏热烈的讨论,但结果是“孙悟空一个跟头翻了十万八千里,最后都没有逃脱如来佛的手心。”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现代的教学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使之主动积极地学习。我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孩子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新的概念学习之前,我都喜欢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今天要研究的数学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还想了解些什么?”使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是开放的,孩子们刚刚进入新课的学习就感到是在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中学习。孩子们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对许多问题有所感受和体验,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况且,孩子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以推论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我认为,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在纷繁杂乱的问题情景中学会捕捉信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需要学习的开始,孩子们能主动地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思考,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孩子们。即便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幼稚可笑的,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应耐心地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思考。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等待,期盼着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发现”。


满腔热情地关注“生成”

教学艺术既要关注生成,同样要关注预设。预设与生成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闪现出教学艺术的光辉。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正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决定了教师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从另一角度看,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的生命体,生命是有差异的,生命是具有潜力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差异。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想不到的“意外”。因此,教师要必须关注生成,满腔热情地善待生成,使课堂不断生成的故事,成为学生互动交流、深入探究的重要资源。

教学艺术要讲求预设的科学性,同样讲求生成的有效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弹性,为接纳生成而留有空间。生成既有来自教师预谋中的生成,又有伴随课堂波澜起伏过程中的自发生成。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关注生成的意识,满腔热情地善于生成,还有责任调控、筛选、升华生成,使新生成的课堂资源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探索,提升数学思维品质,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服务。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它也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它也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让预设与生成伴随着课堂生命的交流而更加和谐!


巧妙灵活地引导“探究”

教学的艺术不仅要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与需要,更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参与探究的快乐。

以《圆锥体体积计算》为例。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探究的背景并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学生开始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提出猜想,动手实践,验证结论。小组里个个有分工,人人有责任,大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

多次的实验中学生发现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在“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是不确定的;当它们存在着“等底等高”关系时,总是1份与3份固定不变的关系。同学们并没有因得出结论而满足,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是科学,同样也是艺术。当科学与艺术在教学中得到和谐统一时,教师的教学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给儿童“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吴正宪的儿童教育观


吴正宪老师送给老师四句话


1.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2.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3.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

4.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教学艺术源于情

吴正宪


在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我始终扎根课堂,情系学生。正是充满创造潜力的学生以及那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为我的教师职业生命增添了亮丽的风采。

多年的课堂经历,使我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我不只一次地想过: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由于不同教师的执教,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及效果就迥然不同呢?我走进过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深深地被他们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感染着、打动着。走进这样的课堂,如同进入一个师生真诚交流的驿站,它会带给你激动、兴奋和智慧;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会让你时常感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你看课堂上同学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主动质疑;师生交流发自肺腑、真诚感人。你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忽而满目荆棘,紧张得令人透不过气来;忽而又曲径通幽,豁然开朗,让人置身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体验着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价值与愉悦。置身于这充满智慧的课堂中,让你忘却了时空,忘却了自我,你不得不融入其中。我以为这正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所在,这正是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正是教师人格情感魅力所在。

什么是教学艺术?众说纷纭,我以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唤起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强烈的认知需求,让学生喜爱所学的学科。教学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按教学规律、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娴熟地运用教学技能技巧,以艺术化的手法组织学习科学的知识。教学艺术就是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智慧课堂中独具个性地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创造。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同时还在感受课堂中心灵的交流,人格的碰撞;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艺术是唤起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学习需要的艺术;教学艺术是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以教育智慧、教学机智进行教学劳动的再创造的艺术。因此,只有当教学不仅与科学,而且与哲学、艺术融为一体时,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教学艺术哪里来?教学艺术源于情,情是艺术之本。“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心灵深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诲一直震撼着我的心灵。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情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爱首先是尊重。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育的过程正是爱的过程,爱是激励、是信任、是鞭策。教师要将对教育事业的真情、激情浸润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教学艺术之花拥有坚实的根基。


教师为什么要读哲学和心理学


对我而言,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读书。读书,让我发现了数学教学的哲理与门道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达科学的内容。读书,让我静心走进儿童的世界并与之心相近、情相连。恩师告诉我,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提速,重新组合教材必须重视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学生认知规律,并建议我多读读哲学类书籍。每位教师都应该学习一点儿心理学,读一些心理学的书,这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师做到不盲目教书,而是真心育人。


读书,让我发现数学的哲理与门道

1970年,16岁的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读书与我的教师生涯一直息息相关。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酷爱文史类和名著。我读过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当时文学名著少得可怜,找到一本后,我像找到宝贝一样爱不释手。我的哥哥也爱读书,《红楼梦》及《家》、《春》、《秋》等名著,成了他们工作之余的阅读物。在那“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里,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我却在家里悄悄地在书海里徜徉,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古典诗词我也喜欢,当初亲手抄写的《唐诗三百首》,至今还珍藏在我的书柜中,为我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807月,我结束了北京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的培训学习,来到了崇文区锦绣街小学教书。因为教师紧缺,作为班主任,我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虽然有了近十年教语文的功底,但改教数学还是第一次。我蹒跚摸索,不知所措。于是,那个暑假,我从研读教材入手,找来112册教材,用了整整一个假期,把全套教材所有的例题、思考题及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全部做了一遍。我不断地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并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整理出知识网络图,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至今,20多本写满密密麻麻学习体会的笔记本和教学随笔,还珍藏在我的书柜中,两次乔迁新居,我忍痛割爱淘汰了不少书籍,但那些发黄的笔记本一直与我紧紧相随……

在我看来,“哲学类”与“儿童心理学”类的书籍对我的数学教学助益颇多。1983年,针对学校题海战术、作业堆积如山、学生负担沉重的现状,我苦苦思寻对策。八十年代初期,我走进马芯兰老师的课堂,一心想学习她的教学方法,也想让自己班级的学生“四年完成六年的数学教学任务,提前两年参加统考成绩名列前茅”。我曾经在上学年就把下学年的教材刻印成讲义,提前发给学生学习,结果欲速则不达,教学效果不理想。恩师刘梦湘告诫我,学习马芯兰教学法不是表层的照葫芦画瓢,要学习她的“真经”。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提速,重新组合教材必须重视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学生认知规律这两个基本点,并建议我多读读哲学类书籍。从那以后,我首先细读了《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哲学理论书籍,一条清晰的思路开始在眼前展开。

读书让我发现数学的哲理与门道……我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开启并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


读书,让我与孩子心相近、情相连

1985年,深冬,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我第一次听到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张梅玲教授的“数学学习与儿童心理学”的专题报告。第一次听到“心理健康、心理体验、新型师生关系、人文精神”等新名词时,我被打动了!

报告结束后,我主动向张梅玲教授提出问题请教。慢慢地与张教授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往来,我向张教授借书读,张梅玲把自己编著的《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和珍藏的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学与教的心理学》、钟启泉编译的《现代教学论发展》统统都给了我,我如获至宝,一头扎进了书海中……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又认真阅读了山内光哉编著的《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林崇德的《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为我日后的儿童教育与教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阅读教育心理类书籍的过程中,我渐渐理解懂得,每一个儿童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爱最重要的是尊重!教师要用心地读懂儿童,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在一起。儿童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情感交融、理智碰撞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注重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保护好好奇心、自信心这颗创造思维的火种,激发学生情感、理智、人格全面成长的主体能动性。

用心地读懂儿童,专业地读懂教材,智慧地读懂数学,多年的阅读积累与实践探索,使得我找到了创造儿童喜爱的教学教育的途径,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创造了“爱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影响更多教师爱上阅读

1994年,初秋。我结束了20多年的小学教师生活,来到北京崇文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成为了一名教研员。2002年因工作需要,调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任小学数学研究室主任。我的阅读也随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与做一线教师时相比,教研员的服务平台大了许多,研究时间充裕了许多,工作内容变换了许多,压力也随之增加了许多,但是不变的就是终身学习的目标。

我深知,不读书、不研究就没有指导基层教师的资本;不读书、不研究就没有为基层教师服务的底气。我清醒地认识到:此时的我又多了一份责任,不仅自己要读书,还要带动基层教师一起读书,共同营造读书的教师研修文化。我订阅了教育教学期刊、多类杂志和报纸,浏览教育期刊时,读到精彩的文章,我总是将之圈圈画画,折页、贴条、批注,或者剪下来做成集,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习惯于把当天的报纸、杂志收集到一起,在台灯下一一翻阅研读。读完一张便扔到床边,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地上堆积了厚厚的一层报纸。我养成了每晚休息前必看当天报纸杂志的习惯,也由此获得了大量时势新闻及教育信息。这样我才能不仅脚踏实地的低头干活儿,还能抬头看路,保持头脑清醒。

阅读教育书籍,我注重于理论素养的提升,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及优秀教师成长方面的书籍,同时也格外注意研读各类专家著作,如史宁中、王策三、钟启泉、周玉仁、张梅玲、叶澜、马云鹏等编著的书籍,我常放在写字台上,随时翻阅。阅读时,我常把自己置于书中,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有时还与教师们就书中的某一观点或某一教法进行研讨。

我将多年的阅读体会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带领周边的年轻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作为一名教研员,首先要有资源意识,要把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的研修资源。”我说,教师之间进行同伴研修,例如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学习体会;同上一节数学课,同研讨数学教育价值的判断。我所领导的团队建立了人人平等、民主和谐、资源互补、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的研修文化。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升华为群体的专业资源,从而有效地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专业能力。

作为教研员,除了帮助指导年轻教师上好课,我最看重的,就是帮助年轻教师养成阅读与反思的习惯。我常对年轻教师说:“在专业发展上不能偷懒,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舍得花别人不肯花的时间,要肯下别人不愿下的功夫,要认真研读别人未曾读过的书”。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汇聚新教育的创造,探寻好教育的真谛,分享追寻者美好,助力有缘人的梦想。守望新教育,追寻真教育。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