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年,相遇如歌

2016-01-21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学校掠影系列


这一年,我与林泉有个邂逅

贵阳市云岩区林泉小学校长 曾郁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


       2014年,知道我要调到林泉小学那一刻,困惑与迷茫交杂着。走进万能的百度搜索,“贵阳市林泉小学”有这么一段描述:贵阳市林泉小学原名3651厂子校,属航天科工集团三线调迁企业的一所厂矿子弟学校。1970年始建于贵州省桐梓县,1991年随工厂调迁到贵阳三桥新街28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学校现占地面积2400m2,使用面积1778 m2,有三层教学楼一栋。

       当你在贵阳市打的士,99%的司机都不知道这个学校在哪。那天,我来到了林泉,穿过嘈杂而又脏兮兮的菜市,经过一排破旧而又杂乱的80年代宿舍群,就在一弯一拐中我看到了林泉小学,她和校外的杂乱喧嚣有所不同,这所座落在半山腰上学校显得宁静而安闲。

       一进学校,一眼就看到学校墙上罗列了这么几个字:“明德明礼明白明辨博爱诗意明礼守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乐知善问坚毅雄辩”,后来打听才知道,这是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暑期专门做了一面文化墙,“仁义诚敬孝”几个大字那样簇新与耀眼,而文化墙中间的那一丛乱想杂生的电线管道显得那样的不和谐。

       迎着孩子们怯生生的目光,老师们疑惑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在观望也在等待,我似乎读出了他们的心声“寻求变革——寻找我们想要的”于是我聆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声音,老师和孩子们对墙上的那些校训、校风完全没有印象,我想墙上的校训校风没有根植于大多数教师的思想,并没有反应大多数学生发展上的特色,学校那些所谓的特色游离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之外,满足于表层的展示和表演,没有将特色渗透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沈从文先生读一篇文章,写的是春回大地,阳光明丽,风和日热,鸟语花香,万紫千红,花街柳巷,小桥流水……沈从文先生问作者:你呢?你在哪里?你的春天呢?你的个性在哪里?怎样创造学校的特色?特色学校就是自己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大家认可的东西。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任杨九俊说:办学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应当有“自己”,有特色。人们看待学校,就像读文学作品一样,假如都是似曾相识,甚至未看即知,那大概难以提起精神,难有审美的欲看。


       

       我们的句子在哪里?我们的个性在哪里?

       我和老师们分析了我们学校的现状。学校位于云岩区三马片区,三马作为新老城区的一个交汇点,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共存;由此而形成的家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从思想道德、学习起点、待人接物、学习心理、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孩子们生活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夹缝中,同时受到两种文明的影响,处于两种文明的边缘,在逐渐脱离乡村文明的根的同时,却在艰难的融入城市文明中。对这样的孩子应当用什么构筑他们的精神世界?即,我们拿什么去教育学生,用什么去感动学生的内心,以什么去震撼他们的灵魂?或者说,用什么去支撑学生的精神大厦?学生为之奋斗的“标杆”是什么?我们应当为学生们创造出什么样的精神居所?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我们需要激发这群孩子的精神生活,我们需要让他们怯生生的目光里多那么一点因为有梦想而坚定的眼神。

       那时三马片区正在进行新教育申报工作,我喜欢读朱永新老师的诗,喜欢他对教育那种诗意的追寻。他说过,我欣赏这样的境界:心中有太阳,脸上有笑容,嘴里有歌声。于是我就告诉大家,让我们带着梦想前行吧!梦想是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有梦想才会有仰望,有仰望才会有敬畏,有敬畏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暂且把林泉比成教育的生长场,那么我们在这里的每个人就应该是一粒种子,种子是需要培养的,特别在幼苗期需要倍加呵护。土壤、水份、阳光、空气?当然,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树种不同的需要:有的喜阳,有的喜阴;有的适宜酸性土壤,有的适宜碱性土壤。要让我们的孩子、老师,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得以生长,提供给每粒种子潜在生命力所需要的合适的土壤、水分、阳光和养料。给予这粒种子所需要的,他的基因图谱才能舒展开来,才能长出绿树繁花。




       在一次次交流与碰撞中,我发现老师们很喜欢林泉这个名字,他们说:老师就像林,为学生遮风挡雨,学生就像泉,在大森里的怀抱欢愉地流淌。既然如此,我们就从林与泉的关系上入手,想想在农业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孩子们就是花朵,园丁就负责浇水、拔草、除虫……在工业社会,大家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就是一个加工厂,老师就是工人,加工统一标准的零件,而今天,在教育回归他原点的今天,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由林与泉相辅相成的关系,林与泉意喻着师生的共同生长之意,意即“教学相长”。《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林因泉而茂盛,泉因林而源源,两者相辅相成。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辛勤的灌溉,让学生能够茁壮成长,最终成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体特性不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正如杜威讲,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什么?在于使每个人都获得应有的生长。今天,在林泉这片土地上,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润泽,冰心《论生命》中写道:“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所以学校这个生长场要激发这里每个生命向上生长的激情,办学理念“成就每一粒种子的梦想”就此确定了。



       

        但现在我们的学生离大自然何其远矣!当我们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所谓“美育”时,学生早已不懂什么叫“两个黄鹂鸣翠柳”,什么叫“炊烟四五家”,不懂什么叫“惊涛拍岸”,也不懂什么叫“春风亲吻草地的和煦”和“秋雨敲打树叶的凄婉”。大自然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头活水。——朱永新


       有了对林和泉关系的认识,我与老师们达成共识,从校名入手打造学校文化特色。林泉小学与自然环境特别融合,教学楼面山。这是绝好的大自然的教材。

       第一天在李华荣局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我即将工作的学校,他指着对面的那片荒地说,这绿色的山坡让他想到了百草园,鲁迅先生成长的乐园,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先生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学校就应该给孩子满溢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其实当时很佩服我们的领导,硬是从杂草遍地的荒坡里看到了一片乐土



        

        是的,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每天走进学校,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不仅仅是为明天的辉煌做准备,也是今天童年精神生活的需要,一直以来我不是在苦苦思考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一个怎样的未来?我想这片荒地应该为孩子们所用吧,于是我找到了属于这块地的主人:金鸭村委会。村委会很快答应和学校签订租约,将原本打算修路的荒地无偿租给学校。这小小的一亩地,却给学校带来了一番天地,荒地上开辟了出来,命名为“百草园”,水景,假山喷泉、曲径、回廊,亭台水榭、茂竹修林,结合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之美,打造清幽闲适的校园环境,有了这片荒坡,贵阳市林泉小学真的从王维的诗中走来,“百草园”成了学校的一个品牌,成了闹市中的世外桃源,正如大门对联:“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这里既有鲁迅先生笔下无限乐趣的草木虫鱼,也是浓缩的“自然界”,就是让孩子们感受自然之美,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园内深处陶然亭庭中对联:“茂林修竹纳贤者清泉活水濯俗心”。

       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构及小巧精致的特点,“百草园”有了,学校仅一栋教学楼,我们就将他命名为“三味书屋”,校前区(包括校门、运动场周边)为一庭,命名为“闲庭”。这样的规划符合当时设计的初衷:以景育人,以景立人;将学校环境打造成有自身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精品校园;彰显“林泉”意境,体现书香墨韵。




       一个学校的大门展示了学校的风采。林泉小学的大门清新脱俗,以树木及叶片为设计造元素,将传统铁门改为伸缩门,加入了学校的标志,周边环境的美化。校门口“早”字文化石提醒孩子们时不我待,立志需早,为学在勤。这里的“早”字石与三味书屋走道上的“早”字墙相得益彰。

       学校的运动场命名为“闲庭”,“闲”有安静,闲适之意。学校闲庭,采用现代运动元素,运用多种色彩做出文化墙,墙角石质长椅,将运动与休闲结合起来,体现出了运动场的人文精神。跑道尽头设置一个校内小型多功能舞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几个大字显得那样具有生命的张力。

       教学楼门厅展示学校文化理念;正面有三味书屋对联:“治学于林泉知古今中外读书有三味品经史子集”;右侧设“早”字墙;左侧设读书角,取“林泉”意境,造成树形书架,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场所,同时增加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利用过道空间打造一个融自然生态与书香墨韵为一体的读书廊,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读书环境。

       三味书屋(教学楼)共三层,一楼主题“读经之味”;二楼主题“读史之味”;三楼主题“读诸多百家之味”。楼道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学校楼道文化分为:诗韵林泉、读享林泉、微笑林泉,通过楼道文化构建“熏陶人、凝聚人、引导人、鼓舞人”。走廊上设置班级标识,学生作品展示园地,走廊文化牌。




       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最好的,但苹果公司只选择其中一种,并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其他的都会果断放弃。——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对话活动中说,决策中最难做的是“决定不做什么”


       刚刚来学校时,学校的晨诵、午读、日日练(写字训练)成了常规课程成了常规课程,活动时间一到学校统一播放时段音乐,观察一段时间发现,我们那些可爱的小朋友并没进入状态,总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音乐响起的时候还在学校门口或者路上,好好的一个晨诵就在孩子们三三两两的“报告”声中结束。怎么办? 我们就在校会的时候讲鲁迅先生“早”字的故事,告诉孩子: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场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故事讲了,然后每天的行政在学校门口等候迟到的同学,请每班班主任认领回家,没有两天,迟到的人一下降到最低点,因为老师告诉孩子:“实在不好意思去领人!”




       于是我们果断地以“早”为校训,因为“早”字于课桌的故事就发生在三味书屋。而林泉之境正给了孩子“早”的气息:草木葱茏,代表青春朝气;泉水潺潺,代表岁月易逝。提醒孩子们时不我待,立志需早,为学在勤。“早”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林泉的教师和学子们,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据此我们确定了贵阳市林泉小学校园文化理念的系统框架:

    1、办学理念:成就每一粒种子的梦想

    2、文化主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特色教育:百草怡心万卷明智

    4、校    训:早

    5、校    风:栖林知书居泉达礼

    6、教    风:执林为笔以治学,蘸泉为墨以修身

    7、学    风: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一个学校的标志代表着这个学校的理念和内涵。我们将原来写实的学校logo,在林与泉的简笔画基础上,采用儿童画的形式将树木进行变形;三棵树分别代表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木成森”,共同构成了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树木的色彩采用三种色彩,寓意着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树木下方使用水的波纹形式,既是泉的形态,同时又是书卷,象征着知识的海洋,寓意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汲取知识并快乐成长;Logo的最下方是“贵阳市林泉小学”的中文及其英文名称。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


       一年的时间林泉小学走进家长、同行的口碑里。有人问:一年时间你是如何改变这个学校的?我想,我是用25年的时间来为林泉这一年的华丽转身做足了准备,从城区一类学校到城郊三类学校,“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风雨也好,晴空也罢,在我看来,都是艳阳当空,春风拂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然做了撞钟的和尚,那就将钟撞得洪亮,远近皆闻。人一生下来,就有走的那一天,不能因为始终要走,就得过且过;享受人生的每一刻,顺境逆境,顺流逆流,各有不同的风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付出努力,品味过程。想到这些,原来的种种过往你还不能释怀吗?我曾经在那段时间只读关于林与泉的诗,古今中外到处搜读,当读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时我是那样的欣喜若狂。

       我曾经在淘宝里、google图片里去寻找学生读书角书架的图案,最后决定用树形图来装饰学生书架,然后学校的窗框与走廊都用上树形图案。我曾经为学校主色调绿色的基调与广告公司反复研究,我需要一种表现生命张力的绿,一种有着向上生长力的绿,最后采用的绿色还被戏称为“曾校绿”。我们的老师也不自觉加入我的行动,在咖啡厅喝咖啡看到杯子上一棵树的造型也发出微信:“看到这棵树想到我的学校。”

       要创建学校品牌,就需要挖掘学校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内涵。有内涵的学校才会使教育的力量产生巨大的作用。当精神站立起来时,学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努力都会变得自觉、自动和自发。在这一场“变革”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这样的工作状态充满了奋斗的激情,充满了体恤的关爱,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有了精神作支撑,教育质量、学校声誉、社会评价,一切尽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突破。这里有一种魔力,一种能够让教师工作到腰酸背痛,心里却不感疲惫的魔力;一种能够让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而永不停止的魔力!




        一年来,我与老师们常讲一句话:“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们一起走得更远吧!”相信我们的老师,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做最好的自己。我和我的老师们就在信任被信任中改造着学校,培育着种子,改变着命运。

       一年里我们共同建立了文化变革的框架,广大老师开始把“成就每一粒种子的梦想”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基本准则!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围绕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每一个领导的生命的成长而展开。在这个目标下,我们明白积极开放对外宣传的重要性,学校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这里既是交流学问的场所,也是发表意见的场所,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荐好书,读书交流心得,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故事、班级故事、课堂故事写成随笔,在微信公众平台里分享,在一个学习创作的良好氛围里克服自己的惰性。随着微信平台的逐步丰满,吸引了更多的上级领导、同行、家长乃至社会群体的关注,老师和学生们自觉读书创作的激情高涨,如今微信平台已成了研究创作交流的主阵地。

       因为相信的力量,我惊喜的发现,老师们在自觉的思考,积极的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在学校的家庭教育课题中,我告诉老师们家庭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让家长今进校园,但不是来听大道理的,而是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是来受训或者道歉的,而是与其他家长、老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们交流经验,自省自悟的。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课程中要求常态化、科学化、具体化,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多元沟通渠道,比如家庭教育微课。刚结束学习没多久,一群年轻的班主任就闯进我的办公室,她们说:我们还可以搞点家庭教育情景剧,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天!我可爱的老师们,你们太厉害了,情景剧比起微课那可难多了,你们却要做这样的挑战!以后午饭后,路过办公室里就听到她们的讨论声,她们到处取景,然后自己剪辑,最后我看到的不是她们的作品,而是我湿润的心。

       一个刚接班不久的代课老师,为了她们班的完美教室,让家长也参与到班级课程中来,给学生讲起茶道文化;我们工会主席兼着资产管理员,死活不放弃班主任这个职位,在班上搞起诗风运动,学生现场写诗,就订成一本本诗集……

       学校的微信平台,有两个可爱的女老师精心的经营着,她们用“处女座”的精神侍弄着这片精神的土地,一个错别字,一张图片,校园的每一处风景,都逃不脱她们那双发现美的眼睛。相信的力量就这样传递。学校新来的特岗老师,一次请他双休来学校加班,他说:“学校是我们的家,算什么加班。”我可爱的90后,已经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了。

     学校保安师傅看到老师们孩子们天天练字,看到孩子们整天读诗作诗,于是也跟着练了起来,汤师傅还写诗:“更觉冬意不畏寒,一片书声朗朗起。吹动百草园内红,山林隐逸林泉风。”每首诗里都有林泉,都有我们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汤师傅说请我指正,此时我除了感动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的“天命”。

     我们深知一个学校的发展、一个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对课程的自觉思考与实践,可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阅读有关课程的书籍我们不难发现,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宋代朱熹论学,谓“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谓“小立课程,大做工夫。“小立课程与大做功夫”在这里实质上就是“教少学多”,简单来说,就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小立课程);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活动(大做功夫),从而达至以独立小系统反映整体的目的。我倒觉得“坚守教育芳草地,谋划芳草地教育”的校长刘飞的想法很实在,在怎样培养孩子这个问题上,刘飞校长坚信:一定要落在课程上,用有芳草特色的课程培养有芳草特点的学生。




       怎样让我们的老师走进课程,自觉参与课程设计?那天偶读了孙双金老师的《老师,你可以拥有自己的课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课程应该成为土壤,是成就每个孩子梦想的土壤。于是我把这个想法带进了办公会,我说:我们也可以拥有我们自己的课程。瞧,把带有“林”和“泉”的诗找一找,汇总编辑成册,不就成了我们的晨读教材了吗?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发现他读书的学校真的从诗中走来。一番话马上得到大家响应,于是教师们可谓全员行动,一个不落。接下来的日子,老师们忙着搜集素材,低年级的老师找到儿歌,美术老师给材料配上图……有的老师还找到了外国诗,自己就在办公室朗读起来。一段日子就这样忙忙碌碌地溜走了。期间我曾和别人讨论我们的想法,有人这样问我:“你懂不懂课程?”我想了想,在此时我宁愿不懂,无知者无畏吧,目前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参与课程建设的勇气。就这样我们老师们亲手制作的作品完成了,我们给她取了一个名字——《林籁泉韵》。外出学习我照例把资料分给大家阅读,一个老师拿到了一个学校的校本课程读本,结果没几分钟她就掉头回来,说:“校长,能换吗?我觉得这个还没有我们做得有特色,没啥参考价值。”那一刻,我突然为当初我啥也不懂而庆幸……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提出:让每一间教室都充满“智慧”的魔力。班主任各显其能,各学科百花齐放,在缔造完美教室过程中,老师们以书屋为主题,在师生共同研讨中拟定各班及文化内涵。

       六(2)班名曰“谦益书屋”,出典于《尚书·大禹谟》欧阳修《伶官传序》引用说:“《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谦受益是从古到今都不改变的道理。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十分谦虚是个非常不容易的美德。一片叶子难以阻挡观察千里的眼睛,一点点短小的事物是妨碍不了远处高山的青葱。就是说要谦虚,不要被眼前的什么屏蔽,要向远处看。

       五(1)班叫:“琅嬛书屋”。传说中仙人所居多书的洞府。元·伊世珍《琅嬛记》:“华心乐之,欲赁住数十日,其人笑曰:‘君痴矣。此岂可赁地耶?’即命小童送出,华问地名,对曰:‘琅嬛福地也。’”金庸名著中也提及琅嬛福地存有惊世著作,会给读书人带来巨大收获。




       四(2)班曰:“善读书舍”在清·汪莹《示儿》中:“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每个班都有自已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班名、班规、班级图腾、班级目标、班级宣言、班歌等一系列的班级文化元素,无不彰显出各自的特色。老师觉得不仅让学生会读书,更加的是让学生知道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礼仪仁善之美。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等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

       谈到“完美教室”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刚开始对它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片面的。认为“完美教室”就是把教室布置得精美些而已,其实不然,布置得精美华丽的教室只能算是一个美丽的房子。“完美教室”真正的魅力不在于这些外在的美丽,而是生活在这个房子的所有的人一起演绎的生命的奇迹。我是这样理解“完美教室”的,“完”就是完整,全面;“美”就是幸福了,“完美教室”就是让师生,一起享受完整的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地方。教室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完美教室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呢?引用新教育的领军人物许新海博士的话:完美教室首先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我们认为完美教室更像种子生长场,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雨露,灿烂的阳光缺一不可。




       下面是一位从刚从体育转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的随笔:

        要创造这样的完美教室,除了这些外在的布置还不够,我又不断在寻找源头。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得知我们班有位同学的家长是开茶庄的,并且接触茶道,这让我顿时有了灵感,缔造完美教室,不仅仅是要有一个美化过的教室,最重要的是学生,他们才是完美教室的核心,为了提高孩子的修养,首先,要让孩子美心修德,所以我先去查找了有关茶道的知识,了解茶道,不仅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而且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经过与家长商量和沟通,我们班每周三进行茶文化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对茶文化知识了解到很多,也喜欢上了这堂课。课上,家长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的方式,让同学们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茶道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这就是我想要的,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一门手艺,另一方面让学生修身养性,何乐而不为呢?在进行完美教室建设同时,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完美课堂,两全其美。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这就是我的理念,也是我对孩子的要求,让他们知道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茶似的,淡泊名利。做个淡雅的人,并非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奋斗。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一种积极。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境界也许难以企及,但是我走在追求这种境界的路上,努力去收获那份淡,那份雅。当我了解以后,知道茶道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礼仪时,我就决定将我们班的班级文化变为茶文化。

     下面五(2)班自华书屋的班主任老师的随笔:

     近日,我的办公桌上变得越来越“乱”,多了许多“纸屑”。哦,不对,那些纸张虽然大小不一、规格不定,但那些都是孩子们写的诗、作的画,对于我们自华书屋来说,它们都是财富!

       自华书屋,我觉得这个名字真是没有取错,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书屋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变得越来越好!有善于写诗的陈阳、卢泓蓉、徐豪杰;有善于作画的何林璘、汪俊宜、姜萍;有善于写作的贺媛婧、全佳乐、聂佳烨、许煌;还有每一个……你们简直太棒了!

       正因如此我萌发了一个念头,收集孩子们的作品出书!筹划中的《自华童画》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相册”,它见证着孩子们的青涩、见证着我的陪伴、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我希望自华书屋的49个孩子们能像蒲公英一样朝着自己的梦想园飞翔,而我——是那阵风,尽我最大的努力把你们送到你们想去的地方,生根、发芽……




        在课程建设的路上,我们深深懂得面对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孩子幸福健康的学校生活,需要课程整体规划与研发。所以未来的课程研发中,我们将把传统课程定位为根课程,而学校研发的特色课程定位为叶课程,这些属于发展、自主、拓展性课程,而那些个性、合作、创造、探究性称为雨露课程。我想有了课程的帮助,师生如土壤里的种子遇上了光合作用,长出一片片叶子,而每片叶子都闪耀生命最亮的色彩,组成为师从教令人激动的人生。这便是冰心先生所谓“生命初念”的感受。

       新教育实验,让我们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花开的过程。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朱永新


   费孝通老先生曾说,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基因,任何文化都是一颗种子。从文化自觉的延续是文化自信,林泉小学老师走出了属于他们的一方文化天地: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这一年,我闯进林泉小学那一刻就和新教育结识,我想如果我们的生命的旅途中,多一些这样的相遇,我们的生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奇趣的变化!

       当接到学校即将搬迁的消息以后,我曾经失落,曾经叹息,但是我想教育应该是师生共享幸福生活的过程,教育就让老师学生“背着行囊上路”。学校通过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发展之根,哪怕校园搬迁,也是“带着行李搬家”。我们带着梦想与激情上路,坚持“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我们一定会把属于我们的那缕生命的绿描摹得更加灿烂,耀眼。

        相遇如歌,这一年连接着林泉的昨天与未来,这一年我与林泉邂逅,我与新教育邂逅······



        链接新教育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章,代为贵阳云岩区李华荣局长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建设点赞!为林泉曾郁校长和学校的师生们点赞!为云岩区的新教育同仁们点赞!携手追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

        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新教育的文化使命

        文化,为学校立魂

        文化如何为学校立魂?

        新教育,文化为学校立魂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