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 |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招生专业(类):
化学类(强基计划)
化学类(先进高分子试验班)
学院介绍
01 学院概况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源于1957年创建的化学纤维及塑料专业,是建国后首批开展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历经在材料系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普通化学专业、化学工程系、理学院应用化学系等阶段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化学、化工以及高分子材料方面人才培养的完善体系,2019年11月由原理学院应用化学系独立建院。
02 学科特色
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与我校特色优势工科群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智能与功能高分子、功能有机分子、清洁能源与催化、选择性识别与分离科学等多个特色学科方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为工信部重点学科。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物理化学为工信部重点学科。化学学科自2011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目前ESI全球排名1.005‰。建有分子科学与工程(化学类强基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03 研究平台
学院建有特种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高分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超常条件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在国家“985”“211”“双一流”等建设的支持下,学院建成了拥有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的院级共享测试平台,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平台支撑。
04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读研究生654人(博士生185人、硕士生469人)、本科生405人。近五年,学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比赛奖项100余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71项。超过30%的毕业生进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兵器工业、电子集团等国防军工重点企业就职,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青春。
基于化学结构与材料性能分析测试
共享平台仪器设备开展创新科研工作
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罗德.克罗托为师生
做题为纳米空间的结构的学术演讲
化学强基班学生暑期香港高校研学活动
组织开展化学与化工学院
与空军工程大学篮球友谊赛
院党委书记指挥“‘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合唱汇演”大合唱
05 师资力量
依托学校“翱翔人才工程”、青年教师培训班等平台,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支持体系,建设层级合理的人才梯队。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49人。国家级人才8人、省部级人才21人次,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数据截止至2024年3月15日)
06 科研成果
近5年,学院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50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20余项,累计到款近3亿元。在Science、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1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国家级领军人才张秋禹教授科研团队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级青年人才陈凯杰教授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07 部分优秀校友代表
陈 坚 | 贵州省政协党组成员,曾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贵州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
王齐华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李忠明 | 四川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高月静 | 西安蓝晓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专业介绍
01 化学类(强基班)
培养目标:强基计划的化学类(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了学院长期以来服务国防军工的专业优势,面向国家发展中关于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重大卡脖子难题和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围绕智能与高性能材料、能源与催化、绿色化学过程等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及国防技术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培养具有坚实化学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独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未来能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国防科技领域从事化学基础研究和重要功能材料研发的“理工复合型”领军人才。
特色培养:强基计划的课程培养体系采取课程培养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建立了以院士领衔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化学类人才培养的水平。深化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讲授深度,凸显注重化学基础、强化化学创新思维的理念。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实行“3+1+N”的“本博”或“本硕”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选择“本博”模式,即本科结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3+1+N”中的3是本科强基学习年限,1则是本科阶段本博或本硕衔接学习年限,N是所在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习年限。
激励制度:
(a)为每位学生配备国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学业。国内导师均为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外导师来自于领域内的知名国际学者。接受最好学业指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
(b)设立强基计划创新专项奖助金,用以支持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实训、高挑战度实践、参与重大科研任务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有意愿的所有学生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优选参加学术高峰体验计划项目;
(c)设立强基计划学业专项奖助金,实现对强基计划学生全覆盖,在学校奖助学金评选中对强基计划学生进行倾斜。在学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基础上,学院还专门设立了“福建蓝黑”、“华密新材”、“阳光星睿”等多个专项奖学金;
(d)设立强基计划国际交流专项奖助金,资助学生赴海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开展交流学习、实习实践、科研训练等。每年暑假,开设暑期国际学堂,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为学生开设国际化课程;
(e)符合条件的强基计划学生均享受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政策。
0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高分子学科基础研究与国防工程应用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包括高性能树脂基体、功能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先进复合材料等的设计、合成、制备、改性与成型加工等研究与应用。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的高尚品格,能运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以及高分子成型加工等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在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并能在航空航天、军事工程、电子信息、通信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从事材料研究、工艺设计、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发展规划制定、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毕业生可报考包括本校在内的国内外名校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材料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可选择在航空、航天、航海、石油、医药、化工、能源、新材料领域等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
03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立足我校三航特色,面向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及国防重大需求,形成了以绿色化工发展为理念,注重化工同新材料、新能源交叉融合的专业特色。主要围绕绿色能源化工、二氧化碳循环再利用、精细化学品先进合成及材料化工等方向开展研究。按照“给通才制定规则,给天才留出空间”的原则,因材施教。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掌握化工基础与专业知识、广博学识、创新精神、追求卓越,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能按照社会需求、国防建设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能源和材料等领域、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总师型”人才。
毕业生可报考包括本校在内的国内外名校的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可选择科研院(所)、航空、航天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化工开发与设计部门、化工企事业单位及有关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工作。
04 分子科学与工程
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我校航空、航天、航海等独特的平台及学科优势,深厚的军工、国防建设为背景,面向国家和国防的重大需求,构筑学生利用分子科学、分子工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分子水平上设计和制造新物质、研制新型功能材料、建立先进工业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体系,进而为国防科技所涉及的各种化学、材料、新能源及动力等宏观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提供基础性科学支撑。
培养具有较强的全球视野与持久竞争力、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能力,具有健康体魄、高尚品格、追求卓越的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家国情怀,毕业后能在化学、材料、能源及国防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设计研发、制造与应用、教育教学、管理决策等工作的“总师型”人才。
毕业生可报考包括本校在内的国内外名校的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可选择石油化工、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医药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化学研究部门及有关高新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
报考咨询
●报考咨询电话:029-88431657
●学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往期精彩
图文 | 田威
编辑 | 崔文瑞
审核 | 顾军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