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悲如观音》第1课丨到底是信佛的人糊里糊涂,还是不信佛的人愚痴透顶?

2017-11-07 佛学经典共读 那一座庙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大悲如观音》 第1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6816oa7h&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没WIFI?听音频,省流量~


《大悲如观音》第1课

昌乐法师·讲述


 - 到底是信佛的人糊里糊涂,还是不信佛的人愚痴透顶? - 


今天是我们短期出家正式开始第一天。这个系列的课程我想了很久,三年来,其实我一直有这样一个心愿,希望有缘能够跟大家介绍一下观世音菩萨。基于两点,第一,自己是受观世音菩萨恩惠的人。


我从栖霞山佛学院毕业之后,后来七转八转,先到广化寺,广化寺不要我,然后到南普陀,南普陀不要我。后来听说普陀山在招生,然后我就去了普陀山读书。没想到一呆在那里读了本科班,后来本科班毕业之后在那里阅藏。阅藏特别自在,普陀山待遇比较好,一个月好几大千。读书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四五百块钱,佛学院毕了业,突然一下去阅藏以后,每个月五六千,钱不知道怎么用,好爽。而且在普陀山很有意思,非常怀念那个日子。


普陀山所在的浙江,这一带的寺院不是以客堂为中心的,客堂只管佛事,它是以库房为中心,每天在库房挂一个牌:上午9点,请来领钱;下午5点,请来领汗衫……这个季节领汗衫、领牙膏、领毛巾很多,然后像社会主义一样,很多东西,比如说是张某某结缘的,李某某供养的,然后你就不知道福报从哪里来……你就是觉得一天到晚天上会掉馅饼,在那里住真是非常的欢喜。


慧律法师说的,一个人受供养时间长了以后,如果不经常收到供养,心里会很难受。是真的!后来我离开了普陀山,去其他地方,有去参学,有去佛学院教书,然后想找一个道场,让自己生根发芽,后来就去了南山讲寺。好长时间我就特别怀念住在普陀山的那些土豪的日子。


这些福报不是因为我们修的好,是因为在过去的过去的过去的过去,有一个叫妙善公主的人,她修得很好,后来她成了观世音菩萨,然后每个人都去尊敬他,每个人去跟她发愿,每个人去跟她学习,有甚至不跟她学习的人也喜欢去拜拜她,就是这样神奇的事情。


无论是在普陀山读书,还是在那里阅藏,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普陀山读书的时候,那个时候谈不上每周,一个月至少一次,在休息天的时候从法雨寺拜到佛顶山。出家人拜山有一个很好的好处,像我这种自卑的会有很多人夸奖,这个和尚了不起啊,我心里就很舒服。还有一个就是,拜山的时候,就觉得离菩萨很近,从山下到了山上面之后,一直到了佛顶山的大雄宝殿里面,其实也没有看到观音菩萨,可是这样一个过程,你会觉得自己的心离佛菩萨很近。然后自己出了一大身汗,就觉得消了一身业障,感觉非常好。


而且我闭关阅藏的那个地方,隔壁就是当年印光法师闭关的地方,隔壁的隔壁,是太虚大师曾经阅藏的地方。所以虽然我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是师出无名,那也是沾过灵气儿的人,沾过观世音菩萨的灵气,沾过祖师们的灵气。


所以,这是一件绕不开的事情,观音的信仰以及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话暗含着另外一层含义,念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人就会知道,那当中说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你有问题可以找菩萨;第二个,菩萨会帮你,然后大家都成佛了。这如果用现实场景的语境来讲,这是讲的无厘头的信仰,你念个菩萨,菩萨就能帮你了?你相信菩萨,你的生活就真的能改变了?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些事情,或者应该如何去理解信仰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从最基本的信仰开始去诉求佛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历程?特别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都不是受启蒙教育而有的,不是受家庭从小的耳濡目染生长出来的信仰,而是到了成人阶段,发现原来自己所学,发现原来自己所知道的人生并不完整,以至于不知道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这是一个非常悲催的事情。对我这种学渣来说还好一点,反正我啥也不懂,考试也考不好。但对那些学霸来说,特别悲催,什么书都看得懂,考试都考95分以上,可是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你知道多悲催吗?所以这也是一个身为学渣的幸福,也有他的幸福的地方。


我说的意思是,我们在走进社会,到了成人阶段才接触到自己的信仰。在不信的时候,你搞不清楚,就觉得这些信教的人稀里糊涂,可是你一旦有了信仰以后,你觉得那些不信教的人真是痴透顶,这是两个很大的极端。如果从存在就有合理性,那它内在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这个系列,叫《大悲如观音》,《大悲如观音》的取名方式是跟《普贤十大愿王》的取名方式是一样的,《普贤十大愿王》讲记,我们集合起来的书名叫《大行如普贤》,因为叫《普贤菩萨讲记》好像太土了一点,所以叫《大行如普贤》,这里叫《大悲如观音》,小标题是以《普门品》为中心,从信仰到弘法等,诸多对佛教现实问题的探讨。


我是以自己学佛的经历,从一个无知的少年到慢慢通过佛法,通过三宝的加持,看到了自己人生前方的路,再到了后来,自己有一点改变,然后觉得自己的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觉得如果我不去弘扬佛法,佛法可能就这么衰落了,然后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想把自己看到的、说到的、听到的、学习到的,大家可能想到但是没有深想的一些问题把它拿出来,进行一些探讨。


探讨信仰是如何发生的?一个弘法者应该如何帮助别人去建立信仰?如何去帮助众生走出苦难的娑婆世界,进入到佛国净土?如何让我们更深入地,所谓的深入到菩萨的内心当中,让我们也能领略到菩萨的那种大无碍、大自在。《心经》当中的观世音菩萨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是为了度一切苦厄。所以《普门品》当中大家看到光怪陆离的,处处讲感应,处处讲神迹的典籍背后的机理是,照见五蕴皆空,于生死出入无碍,是这样的前提。


《普门品》虽然简单,但它内在大乘佛法的基石却是厚重的。如果你只看到了《普门品》当中种种菩萨的感应,诉说着观世音菩萨的灵验,你把这个拿去跟身边的人分享,别人要不然说你是一个修行人,同道中人,要不然说你是一个疯掉的人,这是没有信仰的人。所以如何从现象的波浪,了解到内在的暗流,可能是我们学习这部经典要去仔细思考的。


这个系列大概是从热点问题开始讲起,观世音菩萨的能力“大慈大悲”;我们面对的现实,需要弘法者去“救苦救难”。那应该怎么样去救苦救难?就是在法义上叫“有求必应”,方法是“三十二应身”,还有《楞严经》当中说,观世音菩萨,他之所以成观世音菩萨,最厉害的地方是,“耳根圆通”,入流亡所。耳根圆通是什么呢?大概的理解就是,你要帮助一个人,你要听他说什么。人类的语言常常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特别是现代人类,特别是中国人,讲话只讲三分,七分靠想象。或者讲话是讲七分,还有三分你要仔细去琢磨。


比如说,有的居士打电话给我:“师父啊,中秋季节,人家送了我很多螃蟹,怎么办呢?”我说:“放生吧。”“哎呀,师父啊,放生,我看这个螃蟹是养的,放也放不活吧?”“那你就把它吃掉,反正它也是要死啊。”“哎呀,师父太好了,师父你真慈悲,太好了太好了。”然后电话挂掉了。他需要师父做一个坏人,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吃味美的螃蟹,然后和尚我在家里忏悔业障,阿弥陀佛……这就是和尚的处境。大家要听的不是法,而是要合乎于自己惰性的、又能有一点点法味的休闲的佛教。你能听出他的弦外之音吗?人的心不是那么直心是道场的,它是拐弯的,你得真正能听明白他说什么。


道场里面两个居士发生摩擦,特别是两个护法居士发生摩擦,冲突双方闹得不可开交,找和尚评理。张居士说这个,李居士说那个,然后两个人都在说,师父啊,我不愿意在这个道场住了,你们这个道场不如法。我应该怎么办?我应该给他们评理吗?我给谁评理,给谁评得不好,谁掉头就走。给谁评得好,另外一个掉头就走。所有的争执都是因为缺少,争执出来矛盾都是因为像小孩子一样在寻求更多的关爱。那和尚就麻烦了,如果就一个人,所有东西你拿去,可是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的时候,就麻烦了……所以观世音菩萨修得好,千百亿化身,让每个人都能满意,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功德。


听是我们与他人交流、了解他人个性、接触深入到他人内心的一个最好的契机,可是我们并没有认真去听。一个修行人,只有真正发挥耳根的功能,然后再用嘴巴的功能去讲法,你的法才能入法味,才是众生愿意听的,否则只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当中,过于自我的表达,你只是自说自话,别人并不能了解什么。所以有耳根圆通的部分。


还有观世音菩萨的情况,她身边的龙女要成佛之前,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女转男身,可是在观世音菩萨身上,恰恰发生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一个案例(形象上“男转女身”)。在中国的佛教运行和发展过程当中,观世音菩萨原来是长了漂亮胡须的、酷酷的、很爷们的男众菩萨,后来慢慢慢慢变成了婀娜多姿的、飘逸的、美丽的女菩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也会给大家看看《普门品》的结构,《楞严经》圆通章的内容,还有《华严经》当中观音章的内容等等。


前面的五个以《普门品》为中心的问题拿出来探讨,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后面的十个乃至十五个问题,我们会慢慢谈论,因为这部分会涉及到更深入的一些问题。


这是我们这次讲座的大纲。


共读预告丨观音菩萨出家日,你知道观音菩萨修的什么法门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