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评审看中的创新性要怎么体现?
新年送福利:关注 "解螺旋" 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1月"可索取2017年1月资源包:老谈酸菜说基金录播课免费收看资格。
作者:解螺旋.酸菜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
上期回顾《国自然标书模块大法,欲练此功,不必自宫》
我叫薛慕华,刚把明年的本子交给师父苏星河。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逍遥派大弟子成为掌门人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不说了,师父叫我进去了。
苏星河:“老五啊,你这本子怎么感觉就跟去年的差不多呢?创新性啊,你看老二百龄,去年是《关于珍珑棋局解法第一步的探索》,今年就交出了《论阿法狗的对弈弱点》,听说最近又被Master屠了。你呢?去年是《逍遥派医学中百会穴的治疗作用》,今年就来个《少林寺疗法中膻中穴的作用》,也太偷懒了吧。拿回去改改,要么明年,哼哼!”
薛慕华:“师父别啊,万事好商量,我马上回去改,包您满意。”
回到自己家中,薛慕华急忙打开了《老谈酸菜说基金——创新篇》看了起来。
文曰:
创新也有套路
从科学假设衍生出研究内容和目标,接下来提炼的内容便是课题的特色与创新,逻辑思路可谓一脉相承。首先明确:特色与创新来源于科学假设的原创性。我们还是以前面说到的科学假设:在某临床问题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中,靶标分子X通过介导Y通路(分子)产生Z效应为例来说明。
先问自己,X分子具有Z效应是不是申请人的发现,如果是则此为创新点1;
再问自己,X分子介导Y通路发挥Z效应其中的机制是不是申请人原创,此为潜在创新点2;
然后,结合科学问题,问一问X→Y→Z调控通路是否在此问题中是一种新机理解释?如果是可作为创新点3;
最后,结合临床问题,探讨X是否具有临床转化价值?如果申请人首次提出其临床相关性可视为创新点4。
前面谈到研究内容不宜贪多,与此类似,青年基金一般有2-3项创新点足矣,而面上项目3项创新点则恰到好处,所以上面总结的创新采纳2-3条即可,无需全部罗列。
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发现科学假设原创的重要性,如果申请人过多借鉴了文献中的思路,甚至照搬靶标分子和通路,就会发现无法总结出那么多条创新,临床、科学问题不新颖,靶标分子也有相关报道,这种情况下只能尝试从研究方法、模型、观察指标等细节入手寻找创新点。比如:
申请人应用了比较新的基因操作方法,以此实现特异性地靶基因调控;
申请人构建了原发性的疾病模型,相比于诱导性模型能够更好模拟人的疾病发展等等。
然而,沦落到这一步,项目的前景已岌岌可危了。
也许你有扎实的研究背景,确实能够说服评审即使是小小的突破也是多年积累后重要的收获,在这一领域内报道虽多,但申请人很早就参与其中,工作有延续性,并非一时兴起搞移植性研究,那么可能还有救。
酸菜提供了一种前后逻辑一致的舒展套路,肯定不是唯一的写作方法,创新性的总结花样繁多,在此就不一一阐释了,如果上面的路子也对你胃口,相信总结创新点也只需要吃杯泡面的功夫。接下来别忘了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点相互呼应的关系,赶紧把这一部分也解决掉。
X分子是否具有影响Z的功能表型,观点原创则可作为第1个关键科学问题;
X分子发挥作用的通路和分子机制,观点原创则可作为第2个关键科学问题;
X→Y→Z的信号轴是否是理解科学问题的一种新机理?作为第3个关键科学问题;
X是否具有临床上转化为分子标志物的意义?作为第4个关键科学问题。
创新点有几条,就可以对应列出关键科学问题,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必须描述解决方法,依然是“应用研究方案中的精细设计获得实验证据,从而逐一解答了各个关键科学问题,达到了研究目的”。
分子机制的研究
可以按照组织、细胞、动物、分子四个层次来梳理,从几个不同的维度研究内容相互佐证推导出X是否有功能?X的通路机制是什么?X机制的解析对于整个项目的科学问题有什么帮助?这几个问题的结论。其中最纠结的就是关于通路机制的研究,我们来重点说说。
这些机制其实并不是我们看来那么简单的问题,它可能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举个例子,酸菜研究的基因好不容易七拐八拐地扯上了p38α。p38α分子是一种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查阅文献后我发现,在炎症诱导的肿瘤形成前,p38α的存在有助于抑制肿瘤的形成。但是一旦肠上皮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胞内p38α的高表达反而起到维持肿瘤的作用。这并不是第一次报道基因的“两面派”角色,只是目前对于同一基因不同表型的报道越来越多,显示出这一科学问题在学界获得充分认识的趋势。
有些小伙伴纠结了,p38α具有抑癌和促癌双重作用。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公主爱上了王子,结局应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剧情比想象的狗血,王子原来是个女的,后来变性成男人身,要把这个狗血的剧情写成大团圆的结局,多半小伙伴都要卡壳,不知如何把故事圆下去。
论文和剧本同工异曲,剧本要将一票男女猪脚、一连串狗血剧情串成一个圆满的故事,SCI论文也一样,要将一票子表型、一串验证串成一个圆满的故事,会讲一个好故事,SCI论文就成功了。你只要联系你观察到的现象就可以了,我们做的研究只是基础的分子机制,根本还是在于表型的表象和分子潜在的可能,注意措辞——“潜在”和“可能”。我们在构想出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解释观察到的所有现象,然而是否一定是事实,以及能否走到转化医学,尔等草民想太多了,还是花心思把论文写好吧!
扫码可观看免费的《老谈酸菜说基金》录播课程
61:非编码RNA类型及功能汇总,吐血推荐!
62:一文读懂 | 与自噬相关的mTOR信号通号
63:干货 | Oligo设计引物,就是这么简单
64:跟着13分文章学作图,等着收获SCI吧(origin8教程)
65:干货 | 磷酸化抗体使用必杀技
66:Discussion写作模板:从3分、5分到10分
67:一文包会:Web of science数据库应用宝典
68:读图 | qPCR那些奇奇怪怪的曲线都代表啥?
69:MicroRNA,如何实现从零基础到10分的跨越
70:ELISA实验操作中值得关注的细节大盘点
投稿邮箱: tougao@helixlife.com.cn
合作微信:helixlife6
详情点击底部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