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倘若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将会有更多“梁莹”

谈经论政丨社会纵议丨文体娱教丨杂感随笔

用一面看不见的网络旗帜集聚思想大军



本期推荐

倘若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

将会有更多“梁莹”

 文 | 李兰馨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南京大学教授梁莹撤稿事件继续发酵,除了涉嫌学术不端外,她遭学生联合举报授课敷衍、不讲学术伦理等问题也被曝光。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梁莹还曾在讲座上宣称,他们用很吓人的视频让老人回忆亲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当时老人跪在地上哭,这样研究所需要的脑成像图片就会看起来“非常漂亮”。(10月26日《新京报》)


如此这般的学术科研态度,竟然允许梁莹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年纪轻轻就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而且把她那个年龄所有文科教授能拿到的头衔,拿了个“大满贯”。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也承认,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梁莹较强的科研能力让她顺利通过多层把关。


2017年印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进一步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并不断加强监管。这利于一些高校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制度性藩篱,但也放宽了高校的职称评定标准,让学术精神不够的学者轻易评上教授。南大社会学院仅仅因为梁莹30岁就发了30多篇论文,就认为梁莹的科研能力强。将论文发表数量,等同于科研工作者学术研究能力,这是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缺陷的缩影。几乎所有高校的科研,都是在马不停蹄地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发得越多,就证明这个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力越强,也越容易评职称。


但是,梁莹发表的很多论文未能显示出其做了深刻调研,也没有提出有创新力的观点。用南大社会学院一位教授的话说,就是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梁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选聘投票。这样重在数量,轻在质量的学术评价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它让那些真正潜心做研究,经过了多年调研,才发少量高质的干货论文的学者,失去了本应得的晋升机会。长此以往,试问还会有几位学者愿意潜心做研究呢?


高校应该将研究成果质量、学者人品、学生评价等不易看见的隐性因素,也列入到学术评价体系中,并且适当增加其重要性。这样多维度地评价学者,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学者走着“论文高产”捷径,从而坏了整个学术研究的严谨氛围。


更迫切的是,现在高校教授的学术伦理问题,会蔓延到下一代学者身上。最明显的就是,一些博士生、硕士生的毕业论文造假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的清华博士学术造假,其导师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倘若导师们的学术研究就十分浮躁,那就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这样的言传身教对于中国的学术研究,将会是灾难性的。不难发现,现在的在校生找代写论文、翻译外文论文发表、按期刊编辑喜好来“炮制”论文、未参与研究却署名等等学术伦理问题屡见不鲜,而高质量、深调研的毕业论文却难得一见。这些扭曲的学术价值观可能一部分源于学生的个人人格,但也有一部分,源于导师的不良影响和高校的监管不力。


重学术成果,轻学术伦理,是目前学术评价体系的漏洞所在。唯有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让研究成果质量、学者人品、学生评价等不易看见的隐性因素成为评价要点,才能让潜心学术研究的人才脱颖而出,才能规范整个学术研究环境。


文/李兰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期编辑:王俞 

投稿邮箱:hlj@rednet.cn





<<赛事回顾>>>

-第三届评论之星落幕 湖南师大王艳华夺冠-

-月度之星收官战 郑州大学胡晋瑜夺魁-

-“评论之星”激战正酣 湖南师大王齐拔得头筹-

-“月度之星”揭幕战 浙师大胡梦佳摘冠-


<<回复关键词看往期精彩内容>>

评论大赛︱评论之星︱大学生群︱我要投稿︱评论女神︱评论男神︱月度之星︱王昱︱伍瑞冰︱红辣椒︱红辣椒评论︱红网评论︱时评之道︱时评︱研讨会︱时评研讨会︱佳作评选︱杂文︱评论员︱评论媛︱女作者︱女评论员︱时评家︱评论家︱佳作︱投稿︱信箱︱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下半年开办以来,坚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广泛反映草根阶层诉求,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是当今网络评论中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创基地之一,先后荣获了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并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QQ交流群:136645844
投稿邮箱:hlj@rednet.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