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平等教育,就该从称呼细节抓起
谈经论政丨社会纵议丨文体娱教丨杂感随笔
用一面看不见的网络旗帜集聚思想大军
本期推荐
性别平等教育,就该从称呼细节抓起
文 | 孙煦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天津市下发《关于在我市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通知》,12月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校实施性别平等教育工作。但在试点活动中有班级用到“小男子汉”“小女生”等词引起了性别平等专家注意。专家提醒,这两个词带有性别刻板印象,只称呼“男生”和“女生”即可。此新闻曝光后,引起了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此做法正确,“建议全国推广”;也有网友认为这有些“矫枉过正”了。
“男子汉”“小女生”是我们大部分人从小听到大的称呼,我们对此已经习惯甚至麻木了。从老师在性别平等课堂上无意识地说出这两个称呼便可知,老师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男生应勇敢正直而女生则是温柔弱小的。这种对不同性别的性格要求是一种刻板印象。如果专家不指出来,可能我们都还没有醒悟,这两个词让多少小朋友浸在性别偏见教育环境中,每日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灌输不同性别的个性差异,如何能做好性别平等教育?因此我不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性别平等教育正应该从我们的用词开始,从细微之处慢慢改变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
我们的性别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男子汉”和“小女生”这两个词就是性别建构的浓缩物。约书亚·梅罗维茨在著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说到,“虽然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异,但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许多传统行为差异是偶然的,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化而不是生理因素决定的。”当我们出生时父母给女孩准备粉色的婴儿床和可爱的洋娃娃,给男孩准备小汽车、机器人、玩具枪;小学课本中将女生描述成被保护者,男孩则是保护者;老师教育男生“男儿有泪不轻弹”,女孩则是不能太粗鲁。女人和男人生活在相同的世界,但是却处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规则当中,这就是一种性别偏见。
因为被“男子汉”和“小女生”的词汇所代表的性别偏见腐蚀太深,社会对有不同个性选择的男生和女生的包容度很低。例如小孩子会嘲笑班上喜欢粉色的男生,父母会训斥与男生一起玩泥巴的女孩,网友对一些喜欢化妆、长相柔美的年轻男偶像更是用“娘炮”来侮辱。其实无论是刚是柔、是阴是阳都对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没有坏处,反而是狭隘的性别观念危害了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失去了该有的个性发展自由,而那些坚持自我的人则长久地被异样的眼光跟随。
最好的教育不是男生该怎样女生该怎样,而是做人该怎样。我们要性别平等,是指每个人都要有“人”的地位和权利,而不是男性和女性作为独立的群体拥有各自的地位和权利,因此要将社会赋予男性或女性的特殊规则最大化的减小。就如不能刻意要求男生该是“男子汉”,女生该是“小女生”,而应告诉每个人都要做事勇敢坚强、做人善良温柔。对于精致细腻的男生或“霸气外露”的女生,我们更不能嘲笑或批评,每个人的个性都是自己的选择,社会应该多一点尊重和包容。
从改变“男子汉”和“小女生”的称呼开始,让性别刻板印象慢慢减小,方能让性格平等教育更加有效,让性别平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文/孙煦(华中科技大学)
本期编辑:王俞
投稿邮箱:hlj@rednet.cn
<<赛事回顾>>>
-第三届评论之星落幕 湖南师大王艳华夺冠-
-月度之星收官战 郑州大学胡晋瑜夺魁-
-“评论之星”激战正酣 湖南师大王齐拔得头筹-
-“月度之星”揭幕战 浙师大胡梦佳摘冠-
<<回复关键词看往期精彩内容>>
评论大赛︱评论之星︱大学生群︱我要投稿︱评论女神︱评论男神︱月度之星︱王昱︱伍瑞冰︱红辣椒︱红辣椒评论︱红网评论︱时评之道︱时评︱研讨会︱时评研讨会︱佳作评选︱杂文︱评论员︱评论媛︱女作者︱女评论员︱时评家︱评论家︱杨国炜︱鄢烈山︱曹林︱评委︱佳作︱投稿︱信箱︱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下半年开办以来,坚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广泛反映草根阶层诉求,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是当今网络评论中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创基地之一,先后荣获了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并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QQ交流群:136645844
投稿邮箱:hlj@red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