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真相时代,李田田事件呼唤“延时表态”

龙清霖 红辣椒评论 2022-06-15

第七届 

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 选拔赛 

精彩开启……快来参赛!

名家点评 全程公开 最高奖励 10000元>点击了解


后真相时代,李田田事件呼唤“延时表态”


■龙清霖 (湖南师范大学)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021年12月24日,湘西头条通报教师李田田事件,并表示针对网民提出的相关问题,湘西自治州已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


事件的导火索是2021年12月17日李田田在微博发表声援上海震旦学院教师宋某某的不当言论,随后被网民举报。点燃这一事件的引信是2021年12月19日李田田发表的多条求助信息,“被精神病”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热词。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社会舆论泾渭分明分为两派:一派极力维护李田田,把舆论视线和矛头全面转向“被强行送往精神病院”这一“政府行为”;另一派则愤然批判李田田,指出公开支持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本身行为不当、立场不正,对其是否有资格“为人师表”提出质疑,并认为她应当承担后果。由于网络社群巴尔干化,两派受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的影响逐渐走向群体极化——前者过度美化,后者否定较多。


后真相时代,李田田自身“符号”的复杂性已经导致“仇恨叙事”与“悲情叙事”并行。无论是单凭李田田一面之词大量网民便开始臆测政府一定存在“被精神病”进而人人自危;还是在李田田母亲发表视频澄清后,评论区将矛头直指政府强权压迫——“指鹿为马”“念稿子”,都是“怨恨式解释”的具体表现。而“孕妇”“精神病患者”这些象征弱者的符号则极易触发“悲情叙事”,愤怒与同情催化公众情感共鸣,使得情绪裹挟舆论。加之一些自媒体肆意消费李田田事件赚取流量及疑似公知与“恨国党”浑水摸鱼蓄意激化矛盾,舆论场对立分化愈加严重。


两种叙事其实都是互联网“狂欢”中一个共同预设的体现:只存在一种“正确”的思想,与之相悖的都是错误的。然而在舆情事件发生时,我们在围观凝视时需要有更多的声音,在真相未明前需要有更多的理性,在发表意见时需要维持一个足够开放多元的话语环境,在矛盾出现时需要相应的机制去协调而不是隐藏。回归事件本身,我们可以探讨,但不能臆断;我们可以批评并反思政府的快反能力,乃至质疑李田田事件的调查结果,但不能“一棒子打死”;我们可以为李田田们发声释放善意,帮助她们维护合法权益,但同时也要警惕伸出的援手是否会变成助纣为虐的毒手。


在交互式媒介技术的支撑下,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被打破,互联网代表了一种对抗传统媒体议程设置能力以及企图界定和保护现状的权力。但在这个信任危机与价值虚无都相对严重的特殊阶段,情感成为另类的道德能量和社会资源,人们游移于两极之间——一面是理想,一面是现实;一面是神性,一面是魔性,我们应该打破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倾听并思考多方的声音。比如,我们必须认清,李田田首先存在言论过错并确实是一名患者,比如政府上门是否掌握了这个特殊病情,比如送她去医院的到底是政府强制还是亲属的意愿占据主导?比如李田田所发的求助信息是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还是意识模糊状态下?比如有没有别有用心的其他人在借机炒作?


那么,作为围观群众的我们,也许在后真相时代防止被消费的有效办法是,在共情中多一点“延时表态”。




<<往届回顾>>>

(点击标题查看)

-第7届“评论之星”选拔赛公告-

-那些年,摘下“星星”的你-

-第6届“评论之星”:中国人大陈舒睿-

-第5届“评论之星”:重庆大学杨元瑞-

-第4届“评论之星”:中国人大岳永婕-

-第3届“评论之星”: 湖南师大王艳华-

-第2届“评论之星”:华中科大于蕾-

-首届“评论之星”:山西大学王言虎-




hlj.rednet.cn


  红网红辣椒评论自2001年下半年开办以来,坚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广泛反映草根阶层诉求,力求用网络传递理性声音,是当今网络评论中最有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原创基地之一,先后荣获了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并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