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摄影》半年总目录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一月刊·目录索引
12 卷首语:致新春
专题 摄影学院派
在2000年之后,摄影或与摄影相关的专业在国内各种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因为青年人才与学术力量的富集,高校成为当下中国摄影生态中最活跃的一股力量。本期专题以9所高校11位学生的作品为个案,并邀请来自不同院校的老师撰文分析当下中国摄影教育在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和民办院校等不同性质院校的现状和同异。这些文章与同学们的作品一起构成我们全景式地了解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基本面貌的线索。
36 摄影学院派
39 几组让我印象深刻的学生作品 文/麦 安
40 立交桥 摄影并文/夏 涛
46 肖像 摄影并文/宋立雪
53 父亲和我 摄影并文/陈博文
58 她 摄影并文/姚 瑶
64 强迫症 摄影并文/郜旭丽
70 我的童年 摄影并文/杨绪成
74 最后一程 摄影并文/李雨青 潘佳谋
78 猫城 摄影并文/杨 树
84 肖像 摄影并文/聂小涵
90 四方世界 摄影并文/陈圆圆
96 归于人本
——从天津美术学院出发谈高校摄影教学 文/王 帅
102 综合类大学背景下的摄影教育
——以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为例 文/张 辉
108 管窥中国民办高校摄影教育
——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教育谈起 文/孙晓璐
海外
112 安娜·福克斯:创造日常图像下的情绪张力
摄影/安娜·福克斯 文/何伊宁
120 对话安娜·福克斯:摄影是我可以理解并运用的语言
采访/何伊宁
论谈
127 摄影如魔术
——对话当代摄影理论家夏洛特·科顿 采访/江 融
现场
136 从审视到拥抱——2016连州摄影年展的消费主义批判
文/何 博
146 逃离经验——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指引 文/潘 盒
152 视觉研究的跨界想象力
——“视觉、观看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郑梓煜
154 策展,一定要有行动
——佩尔·博埃姆摄影策展人工作坊观察侧记 文/钟华连
阅读
156 摄影,也需要哲学——读《摄影哲学》 文/胡 梓
影廊
158 探寻影像文化的更多可能
——“2016 年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评选侧记 文/周星宜
160 即将消逝的小站 摄影并文/李纪霖
164 胡不归 摄影并文/蒋磊磊
168 古·境 摄影并文/郝英杰
业界
172 “北方之路”上的光与影
——佳能EOS 5D Mark Ⅳ相机试用 摄影并文/申 沛
二月刊·目录索引
12 卷首语: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特别报道
14 中国摄协隆重纪念徐肖冰诞辰100周年 文/本刊编辑部
15 资讯
专题 青春流相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摄影领域,大量的青年群体的形象出现在摄影这种媒介中。在我国,近些年在城乡人口的大迁移过程中,也形成了新的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流相”,这些城乡青年的身体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正在为这个变化的时代提供着鲜活的注释。
21 青春流相——城乡边缘青年群体肖像 文/郑 浓
27 俺是“新一代” 摄影并文/王 勇
40 花坡上 摄影并文/李碧刚
52 “90 后”农民工 摄影并文/李震宇
61 傣乡青年 摄影并文/李植森
70 珍珍蜜桃 摄影并文/廖璐璐
78 青春制造 摄影并文/刘 媚
89 圣诞快乐 摄影并文/邹璧宇
95 毛家村的新一代 摄影并文/宁舟浩
104 城乡边缘青年群体的身体语言及其文化意义 文/马中红
人物
108 宁德二十年 摄影/王宁德 文/何 博
110 王宁德:荷尔蒙是不靠谱的 采访/何 博
论谈
120 约翰·伯杰如何看待摄影 文/吴毅强
现场
123 民国上海的摄影现代性追寻 文/顾 铮
133 “来自上海——摄影现代性检证”研讨会摘要
136 地域性的影像国际化
——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2016 一条大河金孔雀双年展
文/比 另
138 “新中国时期的中国摄影”学术研讨会侧记
文/王 烁 魏潇洋
影廊
140 山行 摄影并文/李 止
150 形而上的慰藉 摄影并文/杜 伟
159 我的孩子们 摄影并文/邵广红
业界
166 风光摄影之选——于云天、天香眼中的佳能EOS 5D Mark Ⅳ
采访/周星宜
172 业界月评 文/陈奇军
175 TIPA 测试:松下G85 编译/刘宇清
三月刊·目录索引
12 卷首语:雪花敲打在玻璃窗上
特别报道
14 2016年度中国摄影界十大新闻
16 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揭晓
18 资讯
专题
23 朱宪民,永远向着生活
朱宪民的人生轨迹和摄影履历完全契合着他一生的创作主题与方向。少年时就离开家乡,从那时至今的四十几年间,他不间断地往返故乡,流连在黄河岸边,那里的百姓是他的父兄姐妹,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引着朱宪民的悲喜。黄河百姓成为他毕生创作最重要主题,或者说是他所有创作最原初的动力。
24 编辑手记
26 摄影艺术要扎根于人民之中 文/朱宪民
30 真实是摄影的金科玉律——本刊记者对话朱宪民
92 如果你不了解我,就看我的作品吧 文/陈小波
96 中原是故乡 文/于德水
海外
101 中平卓马:影像的极限 摄影/中平卓马 文/黄亚纪
现场
115 一种出于历史必要性的抗议
——关于“挑衅:1960-1975 在日本介于抗争与表演之间的摄影 ”
文/布莱恩·沃利斯 翻译/杜可柯
126 德国制造:“产地”能定义摄影吗? 文/周 仰
139 光彩与暗流——关于“入时:康泰纳仕百年摄影”展
文/潘 盒
145 快闪纽约——一次场域特定的凝视 文/祖 宇
影廊
151 归来的流亡 摄影并文/金向怡
161 Zona Rossa:一份关于维苏威火山的报告
——在上一次爆发之后和下一次爆发之前 摄影并文/陈海舒
业界
168 业界月评 文/陈奇军
172 TIPA 测试:佳能EOS M5 编译/刘宝君
四月刊·目录索引
16 卷首语:书样年华
18 资讯
专题
22 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
摄影和书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摄影发明的起因之一就来自人们希望改进和加快书籍插图绘制的愿望。时至今日,印刷仍然是还原照片原作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摄影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印刷于纸页的媒介。本期专题以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为切入点,由数十位摄影书作者、出版工作者,以及摄影图书策划者,资深图书编辑共同撰文,以摄影图书作为探索影像文化样态的路径,反思影像生产与传播,形成了一份今日摄影出版的考察报告。
23 今日摄影出版观察 文/钟华连
29 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
75 当蝴蝶扇动翅膀:刘铮谈《中国当代摄影图录》
采访/本刊记者
94 2016《中国摄影》编辑部推荐阅读书目
102 生活里只有一块手机屏幕是不可想象的事
——殷德俭、毛卫东谈摄影出版 采访/ 本刊记者
109 孙彦初:书作为艺术品 采访/ 本刊记者
112 纵深的建构——2008 年以来的中国摄影出版 文/ 郑幼幼
116 面向公众的出版:关于当代美国摄影书制作与出版的几个案例
文/董宇翔
122 德国摄影出版观察 文/ 高郁韬
126 日本摄影集的闭环供给 文/ 林 叶
130 2016欧美摄影新书经眼录 编译/黎旭欢
海外
137 时间的痕迹
摄影/ 戴 乐 文/ 莫妮卡·德玛黛 翻译/ 黄 一
现场
152 “后真相”时代影像的双重作用
——ICP《不断革命:影像与社会变革》展观后
文/江 融
业界
160 业界月评 文/陈奇军
164 光影魅力 绽放姑苏
——奥林巴斯在苏州举办2017“生命美丽”名家摄影展
文/小 芳
166 无反的崛起与单反的未来 文/吴双桐
171 TIPA 测试:哈苏X1D 编译/刘宝君
五月刊·目录索引
12 卷首语:虚实之间
14 资讯
专题:嵌入现实的虚构
用摄影记录世界,意味着表明自己的在场,尤其是在不断流变的世界里的在场。由于摄影是作为追求视觉还原这一目的而生的媒介,“记录”便成为摄影贯穿其发展史的重要功能。一部分人笃信摄影能够成为面朝现实打开的窗口,或者现实的完美镜像,但正是这一貌似与真实有着直接关联的特性,让摄影成为辨析“嵌入现实的虚构”的重要工具。
18 嵌入现实的虚构 文/何 博
25 那些我们称为现实的东西 摄影并文/陈晓云
35 二次元 摄影/彭祥杰 文/朱馨芽
45 世界 摄影并文/李 冰
55 别憬 摄影并文/李 君
63 大山:细胞 摄影并文/吴舢锟
69 望向隐蔽的辽阔世界 摄影并文/张兰坡
78 以真实之名
——论两种摄影图像的“意义呈现方式” 文/赵 斌
论谈
84 分配百万稿酬仅仅是开始 文/陈 思 若 溪
90 光荣与权利——摄影著作权集体保护的法理分析 文/许华飞
海外
95 达格·阿尔文:来自日常的新感受力
摄影/达格·阿尔文 文/钟华连
106 夏日之光与爱
摄影/达格·阿尔文 文/佩尔·博埃姆 翻译/陆怡舟
现场
114 摄影创新是否遇到瓶颈?——第37届纽约摄影展销会观后
文/江 融
121 面面相趣:思考身份与性别
——观吉莉安·韦英与克劳德·康恩摄影作品联展
文/刘铖望
135 在人像中寻找历史——看《肖像热:泰康摄影收藏展》
文/马 夫
影廊
144 魔都突围 摄影并文/贾代腾飞
150 深夜里,那些被主人嫌弃的身体 摄影并文/宋 健
业界
156 业界月评 文/陈 述
159 TIPA 测试:富士GFX 50S 编译/刘宝君
160 三款国产器材获2017TIPA大奖 文/本刊记者
170 比拼“拍照”,国产手机进阶高端
文/ 隋晓龙 鲍利辉 宁思潇潇 范顺赞
六月刊·目录索引
16 卷首语:高楼迷阵
18 资讯
专题
托马斯·鲁夫:当代影像的考古学家与探险者
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在持续20多年艺术实践里不断创新,成为了杜塞尔多夫学派乃至德国摄影史叙述中的一个难以归类的“异类”。对摄影史具有创造性的考古与对多种领域中影像可能性的激进探索,让鲁夫的创作同时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代的丰富性,也让他的作品对当代艺术语境中新一代的创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25 托马斯·鲁夫的三种现实 文/卢杉
48 托马斯·鲁夫照片中的谱系和观看属性
文/奥奎·恩威佐 翻译/周仰
60 诘问像的生产及其意义:关于托马斯·鲁夫艺术实践的思考
文/顾铮
93 “我只对图像而非技术感兴趣”——对话托马斯·鲁夫
采访/陈海舒 何博 卢杉
特别报道
106 光影人生——写在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开幕之际
文/高初
111 像一座花岗石的雕像——纪念高帆老主编
文/陈勃 袁毅平 佟树珩
117 高帆、牛畏予谈摄影
133 记忆碎片——我的父母高帆、牛畏予二三事 文/高腾
论谈
136 译介无小事——重读林少忠老师的两封来信 文/盛希贵
现场
140 把影像敞开成为“战场”
——“《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30周年学术展”感言
文/吕新雨
146 丈量碎片的三个尺度 文/卜生
152 置于乡野 回到生活——芒砀山小镇摄影季观察侧记
文/钟华连
业界
158 业界月评 文/陈奇军
161 面向专业——关于索尼全画幅微单A9的访谈 采访/本刊记者
162 TIPA 测试:佳能EOS 77D、适马sd Quattro H
编译/翟晓冬
164 全画幅还是中画幅?
文/宁思潇潇 滕飞 阿刘 付增凯
168 世界那么大——专访摄影师户国利
摄影/户国利 采访/周星宜
七月刊·目录索引
16 卷首语:归去来兮,若之何
18 资讯
专题 香江看一看
本期专题由13位香港摄影师创作于2007年之后11组作品和6篇由香港和内地学者以及本刊编辑撰写的文章组成,不仅呈现了近10年来香港摄影创作的面貌,同时也勾勒起从19世纪中叶到当代香港摄影发展的脉络。香港摄影曾经是沟通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的重要桥梁,近十年正在逐渐成为中国摄影图景中一个重要而充满活力的板块。在香港这座多元文化的城市背景下,香港当代摄影正在爆发出不可小视的力量。
23 香江看一看 文/钟华连
26 2007年以来的香港摄影艺术生态 文/李泳麒
32 遗失博物馆 摄影/梁志和 黄志恒 文/ 卡罗琳·哈· 突克
40 人像·邮票·情书 摄影并文/何镇宇
45 Yes Madam,Sorry Ah Sir 摄影并文/杨德铭
52 “此”及“相册” 文 /刘 卫
60 侷住 摄影并文/ 林班尼
67 闪 摄影并文/梁誉聪
72 新地标 摄影并文/曾家伟
79 某座 摄影并文/岑允逸
86 未来的档案 文/岑允逸
90 绘画干预 摄影/马琼珠 文/一 汐
100 (PHOTO)graphy 摄影并文/姚尚勤
107 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 摄影并文/林博彦 黄承聪
114 1950年前的香港摄影 文/黎健强
118 从沙龙画意到多元生态
——20世纪后半叶香港摄影发展观察 文/伍小仪
126 影响与嬗变——一路走来的香港摄影 文/陈 申
海外
129 马里奥·贾科梅里:从现实移动到想象空间
摄影/马里奥·贾科梅里 文/朱莉娅·普拉·弗洛利亚尼
145 贾科梅里的五面——卡提余莎·比恩迪·贾科梅里访谈
采访/朱莉娅·普拉·弗洛利亚尼
现场
150 闲逛者、拼贴与21世纪之都
——纽约犹太博物馆“拱廊街:当代艺术与瓦尔特·本雅明”展评
文/董宇翔
业界
162 业界月评 文/陈奇军
165 超广角齐上阵——关于索尼SEL1635GM/SEL1224G镜头的专访
采访/本刊记者
166 TIPA 测试:宾得KP、索尼A9 编译/翟晓冬
168 海外媒体测评
170 体育摄影的职业素养——盛佳鹏访谈
摄影/盛佳鹏 采访/周星宜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近期精彩文章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