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的报道摄影师都在拍什么?

中国摄影杂志 2019-04-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海外媒体速览 |《中国摄影》3月出品

主持:门晓燕



《燃烧》

(Burn)

 2018年1月


瑞典摄影师尼哈·荷弗(Neha Hirve)是一位擅长创作长期项目的摄影师。荷弗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感兴趣。这位来自斯德哥尔摩的摄影师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电影制作,因此,电影和表演对于他的图片摄影有着很大的影响。


▲“全遮蔽/半个太阳”系列 尼哈·荷弗


尼哈的拍摄项目《全遮蔽/半个太阳》(Full Shade/Half Sun)讲述的是发生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地区的故事。这个地区曾经是一片沙漠,土地龟裂、水源枯竭、寸草不生,这一切都是由于人们为了修建城市而大量砍伐了这里的树木导致的。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不满足于普通生活人们聚集到这里,重新找到了他们生活的意义。他们在此地种植洋槐树,其面积已经覆盖了这里一半的土地。荆棘类植物则在树荫下开始生长。《全遮蔽/半个太阳》项目融合了记录摄影、档案和美术等多种风格,摄影师没有强调新闻事实,而是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引出人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承载的哲学和“存在”问题。



《F-Stop》

2018年1月


本期刊登了希腊摄影师兹西斯·卡蒂阿诺斯(Zisis Kardianos)的系列作品《悬而未决》(In Limbo),这组照片建立在希腊处于经济萧条的头几年中,摄影师自身的直观体验上,他以一种庄严朴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局势的解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卡蒂阿诺斯介绍说,这个系列是在他拍摄了两年后才逐渐在头脑里成型的。


▲“悬而未决”系列 兹西斯·卡蒂阿诺斯


当卡蒂阿诺斯开始这个拍摄项目时,他曾经单纯地漫步于大街小巷,后来的拍摄变得越来越有目的,而且自己也越来越从容。无论是在街头抓拍,还是拍摄海边和城市的景观,他的目的都是抽取一个场所的特质,并对于彼处人们的状态做出评论。摄影师希望照片可以引领观众“去到”自己按下快门那一刻所处的地方。对于卡蒂阿诺斯来说,摄影成为一个理解某地的途径,而且无论是从精神上和身体上看,都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和局限的手段。



《社会纪实网》

(SDN)

2018年1月


《在战区成长》(Growing up in the War Zone)是乌克兰新闻摄影师安娜斯塔莎·弗拉索娃(Anastasia Vlasova)反映年轻学生们军事生活的作品,拍摄于2017年的卢甘斯克地区。一位学生展开旗帜,与其他同学一起做好去参加军事爱国训练的准备。这些训练包括操练,以及高举乌克兰国旗高唱爱国歌曲着行军。自从近年的武装冲突爆发以来,这项源于16世纪哥萨克先人的训练在乌克兰的学校中日益增多。


▲“在战区成长”系列 安娜斯塔莎·弗拉索娃


这些来自小城市的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受到了当下武装冲突的严重影响,在战争中成长的孩子一方面要面对从少年到成年生理心理转变的困惑和自身的身份转换问题,同时还要面对的痴迷于军事一事对自己未来的影响。这个拍摄项目依然在进行中,弗拉索娃希望借此细致地观察战争和地缘政治是如何具体地渗透进年轻人的成长之中的。



《Photogrvphy》

2018年1月


贝歇夫妇认为,工业建筑的形式仅仅取决于其功能。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筑形式的设计逻辑便绝对服从于其功能,即作为工业流程式的屠杀工具而存在。1940年由希特勒下令修建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部分建筑加建了二层,目的是给囚犯一个“生活区”。处决营位于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波兰摄影师托马茨·莱万多斯基(Tomasz Lewandowski)拍摄的题为《奥斯威辛——现代时期的终极手段》(Auschwitz – Ultima Ratio of the Modern Age)组照,使用了类型学的拍摄手法探索这里的建筑。


“奥斯威辛——现代时期的终极手段”系列 托马茨·莱万多斯基


这种“贝歇式”的手法得以让观看者明确感受到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大屠杀而采用的建筑设计思想。为了展示“事物原本的样子”,影像是在相同的光线条件下,使用4×5的黑白负片拍摄的。






编辑:周星宜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近期精彩文章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