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何以为家?

搬家的 青年志Youthology 2021-03-22


本篇文章 7170 字

阅读预计时间 18 分钟


2020年是一部魔幻的连续剧,“生存”与“生活”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

 

今年太动荡了,我们对于日渐失序的生活感到不安,甚至有了不真实的魔幻意味。年初澳洲大火,国内肺炎爆发,在春运返乡的列车上,擦肩而过的人的一声咳嗽,都让我们心惊。


疫情导致国境封锁,留学生回国的路途变得太不容易了,连抢五个月的机票才能买到一张。而一身风尘推开家门,却是第一次,没有与父母拥抱。

 

接下来的日子,停工、停产、停学,口罩难买,线上平台抢菜困难,一个人在家隔离时常常能被末日感所侵蚀。


疫情期间一些人遭遇了房租上涨,一些人因为合租伙伴的个人动荡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居住方案。


年底长租公寓暴雷,突如其来的断网断电让人措手不及,还住得好好的地方,也许明天就被赶出来了。问题源源不断扑面而来,我们接连感叹“舒服”仿佛成为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我们的家,怎么说没就没了?我们还能拥有一个安定的住所吗?我们还有能力为自己创造舒服的空间吗?

  

在2020这底色灰暗的一年,我们看见了有无数的“家”面临着破碎,但也有无数的“家”在风雨中重新建立起来。


作为年终策划《“从〇到一”:活过2020,我去2021》的一部分,我们选择了搬家作为回顾这一年的切面之一。这篇文章,我们采访了四位年轻人,想与你一起回顾这一年中与“搬家”有关的故事。


他们有的是留学生,在搬家回国的时候,面临隔绝也用尽力气再次联结;有的将现实生活搬进了动森,在虚拟的世界重建自己的家;有的从大城市搬离回乡,重新感知到了生活与日常的小美好;也有遭受“蛋壳暴雷”事件的年轻人,在面对系统与风险时努力抵抗。

面对风险与动荡,作为普通人,如何重建安全感,为自己建设一个“庇护所”?我们是与他们拥有一些“共同记忆”的一代人,在他们的故事中,或许也会看到自己的历练与成长吧。




2020年3月-8月,留学生小梨

从国外搬回国内:

想回家,却回不了家,

一直到那句“欢迎回家”。


从3月初新冠疫情在美国爆发,至8月中旬辗转落地上海浦东机场,5个月后,在美国读研的小梨终于回家了。亦是在这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她在“想回家,但是回不了家”这件事上徘徊、挣扎了许久,无力与愤怒一度在心头涌现,深刻觉察到身份认同的撕裂感。


春假前夕,病例从西雅图开始出现,逐渐蔓延至纽约。国内疫情的走势令小梨心有警惕,早早囤好了口罩、纸巾等防护和生活用品,也取消了春假到阿拉斯加游玩的计划。在春假的第一、二天,疫情在美国爆发,新闻不断播报着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学生很快被禁止返校、回宿舍。


“那个时候,很多人开始说想回家了。有些留学生连夜选择飞回国,有一些觉得自己出现了生病的症状,不太妙。”即使学期还没结束,小梨也动了回国的念头。


疫情期间空无一人的街道 ©小梨


买机票成了回家路途最难跨越的坎。2020年3月,平日里2800的回国机票价格被炒到3万。4月份,民航局推出“五个一”国际航班政策(一家航空公司一个国家一条航线一周一班),伴随着机票取消的情况,单程机票涨到了5万一张,一票难求。

 

“我最早买了4月份正常价格的机票,后来政策出现后,就被取消了。我紧接着买了6月底的机票,也很快被取消了。心想着机票能免费退改签,我买了8月10号所有班次的机票,但都逐一作废。我当时已经有点慌了,觉得自己回不去了。之后,大使馆有安排包机接送留学生回国,需要提前登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登记不上票,票贩子手里却一直有票。我想回家啊,但就是回不了家。

 

小梨的朋友圈 ©小梨


小梨感到回国这件事不会太顺利,心态在慢慢被瓦解。不仅仅是焦虑,还有深深的愤怒与无力,她在做了所有“回家”的尝试之后,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最后,只能屏蔽掉所有与机票相关的分享群和朋友圈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被围困的她同时遭受着身在“异乡异客”的恐慌。疫情爆发后,黑人在她所在的城市发动了暴乱,沿路的商业街、超市被打砸抢烧。她忽然觉得自己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那么一大片土地,却因为疫情仿佛没有一处可以落脚,不归属感在不断加剧着。

 

在暴乱最严重的那两天,她能看见浓烟四起,直升飞机在楼顶上盘旋,像在监狱周围的大灯来回扫射。


“他们看到我们这样的黄色面孔直接会吼过来,让我们滚出这个国家。戴上口罩之后,我感觉周围的人看我们的眼光都变了。Uber 司机看到我们一定会拒载。我很害怕,感觉在被‘仇视’,只能和闺蜜在房间里打着语音一起睡。我们准备好了急救小包,以防万一需要紧急撤离的时候可以随时跑。”

 

暴乱后的街道,商店都安上了隔板 ©小梨


到5、6月份,国内疫情进入平稳期,新增病例多为境外输入,留学生回家的话题在网上快速发酵。她看到有留学生发“想回家”的微博,却引来言论:“国内疫情严重时你们在外面躲着,现在国内变好了又想回来投毒?”如此质疑的声音让小梨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割裂的状态 — 在国外不被接纳,在国内被漠视与排斥,不知何去何从

 

终究,小梨还是在8月份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她从票代处花费了三万八千元买了一张中转瑞士到上海的机票。在飞机上,她将座位上屏幕的航向图调出,看着飞机沿着航线入境国内,激动不已。


“我们飞进的第一个城市是乌鲁木齐,入境后瞬间就觉得安全了。在那一刻,自由的空气、好玩的东西、好吃的食物、和奶茶都在朝我奔来,有一种久违的归属与自由感。”


在上海隔离酒店看日落 ©小梨

 

落地之后,小梨走出机舱,穿着防护服的医护和工作人员引导他们更换口罩,对他们说:“欢迎回国”。她坐上了接送至隔离酒店的大巴,即使从未去过上海,但小梨看见的每一处景色又都如此熟悉。

 

终于到家了。





2020年2月,动森玩家阿领

将现实生活搬进虚拟之家:
比起“豪华气魄”,“小美好”也很好啊!



疫情期间,《集合啦!动物森友会》这款游戏的发布火出了天际。被围困的现实让许多年轻人选择把“家”搬进了游戏中。游戏里的世界不仅让人摆脱了现实中物理空间的受限,进一步去除任务导向和目的的设定也让玩家更为注重虚拟世界的美景与源自生活的细节。或许,“家”不一定要生长在现实里,比起眼前的世界,游戏反而更接近于我们理想中的那个家。


阿领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游戏爱好者,但今年3月《集合啦!动物森友会》这款游戏发售后,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游戏截图刷了屛,这其中也包括阿领,她发现有很多和她一样平时不怎么玩游戏的朋友,都成为了动森的玩家。
 
短短几天时间,阿领就接触到了大量关于动森的信息。游戏里温暖治愈的氛围与“每个人都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岛”的设定,让她非常向往。

在自己建造的沙滩上晒太阳 ©阿领

在此之前,阿领从来没有一个能独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学校,她需要和室友一起“共享”宿舍,如今隔离在家中,客厅、厨房都是属于家中的“公共空间”,自己虽然拥有一间小卧室,但也会经常遭到来自家人善意的打扰。“从小到大,无论是家还是宿舍,我居住的环境都是被安排好的。”看到朋友们晒出各种岛上的风景和有趣的房间布置,阿领最终下定了决心,入手了一台 Switch 和动森这款游戏。
 
动森的游戏设定并不复杂,阿领很快便学会了如何敲石头、钓鱼、建岛,也慢慢搭建起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家”。比起那些“豪华气魄,充满创造力”的房子,她更喜欢一些“小而美”的场景

阿领在动森布置的小房间 ©阿领
 
岛上有一座小山,阿领从关于日式空间的书籍里得到灵感,在山顶为自己搭建了一个隐蔽的小空间:用竹子做了一圈围挡,放上了温泉、石桌和茶具,变成了一个可以泡汤喝茶的地方。现实中泡温泉的经历虽然让她向往,可路途的遥远劳累却要远远大过惬意的感受。而游戏中的这处隐蔽的小温泉,却更接近她理想中可以独自发呆思考的“自留地”。

19年的时候,阿领去了一趟巴厘岛,那里美丽的沙滩和海岸线让阿领印象深刻,她也在是巴厘岛第一次接触了冲浪。凭借着这些记忆,她在游戏里的沙滩上还原了自己心中的巴厘岛,还买了许多很贵的冲浪板打造了一个小小的冲浪店,让她能够时刻回忆起在巴厘岛冲浪时自由的快感。这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想法,如今变成了阿领在岛上的日常。

在沙滩上钓鱼啦 ©阿领


在布置房间之外,阿领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去找小动物们聊天。在生日当天,小动物会在家里举办一场生日派对;如果几天没有登录游戏还会有小动物来安慰她“偶尔放松一下也没有人会怪你”……

“其实缺爱和孤独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通病,我在现实中虽然不太会受到这方面困扰,但不代表这些对我来说不是重要的。”动森里的动物更为人性、有情感厚度的对话,为阿领带来了很多充满温暖感的惊喜。

小动物的留言 ©阿领

通过动森这款游戏,阿领与一些很久没有联络的朋友重新恢复了联系,也因为想要学习如何布置空间的缘故,她阅读了不少相关书籍,对于空间的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以前我对一个空间如何让居住者感到舒适是没有任何了解的,但玩了动森之后,我开始有了这种概念:原来光影的运用、门窗的设计,这些从小到大的地方都会对人的生活状态产生很多影响”。
 
目前,阿领还并没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动手和实践的空间。但现在只要看到好看的咖啡店或者其他令人舒适的环境,她都会非常留意这些空间的设计细节。
 
那个未来的“家”,正在阿领心中逐渐搭建起来。





2020年4月,四川娃儿蘑菇

从大城市搬回家乡:
追求家的归属感,也是追求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生活。


在北京的生活总是带给蘑菇一种漂浮和不真实感,加之生活成本高、工作也到了需要重新规划的阶段,她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成都,重新寻找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生活。


蘑菇在北京生活三年了。三年前,在爱情和工作的双向驱动下,自小在四川读书长大的她决定前往北京发展。
 
在北京,由于工作忙碌,蘑菇并不想把生活与工作冗杂在一块。她将租房的选址定在了离公司不太近的位置,每天下班或是周末会在家附近溜达,或选择一个人在家打发时间。即使她偶尔也和同事、朋友在闲时到公园里划船、野炊,约看展、探店,但独处的时间依然占了大多数。这逐渐让她产生了在大城市下生活的一种寂寞感,并愈演愈烈。


大冷天的独自回家路 ©蘑菇

蘑菇形容自己在北京一直处于漂浮的状态,无法融入、成为本地的一部分。有一天她在打车回家的路上,滴滴司机师傅和她聊起四川的姑娘很能干,但如果要给自己的儿子找媳妇,还是得找本地的。“我听到后,顿时间觉得若不是土生土长于这个地方,就真的很难融入进这个城市里。”
 
但她仍然希望能有机会踩在一片实实在在的土地上。
 
今年四月,蘑菇在北京的租房即将到期,她同时得知生活在绵阳的妈妈身体出现了状况。在一众亲人、朋友的游说之下,她开始认真考虑回四川生活。加之,她感到自己三年的工作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是时候考虑未来的工作规划。蘑菇想借着这个机会换个环境喘息。
 
找到新的工作之后,蘑菇的“回乡”计划提上了日程。在搬家的那一天,她发现自己绷得很紧的那根弦突然得到了放松。“那天我扔东西扔得特别干脆,感觉身体也轻盈了,仿佛可以看见生活在向我招手,终于可以去蹦迪和浪起来了!”

搬家前两天,蘑菇在窗台上搭的雪人 ©蘑菇

五月份,蘑菇回到了成都,现在生活在成都的一片充满生活气息老街区—玉林。一出家门,蘑菇就能看见成片的小吃摊、咖啡厅、小饭馆在街对面,吃顿饭、买斤水果也能随时和小店的叔叔、嬢嬢对上话。由于交通方便,她邀请朋友到家里吃火锅也是常事。
 
一次组局,蘑菇从办公室回家的路上为晚上的火锅在街边和嬢嬢(四川话的“阿姨”)花一块八毛钱买到了在北方不常见的豌豆尖。离开菜铺时,嬢嬢用四川话喊住了她,“妹妹,给你拿两根葱,你晚上煮面吃。”蘑菇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这个小故事,“当时,我就觉得这可能是只有在成都才会发生的事情。”

回成都之后,“快乐”成为了蘑菇朋友圈的关键词
  
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亲切的语言只是让她重拾归属感的一部分,在成都,她能更容易获得新的体验和正向情绪。白天工作、晚上去一些活动、看剧,再晚一点,若是精力充沛,还可以走个夜场,酒吧、蹦迪、唱K、夜宵都可以安排上。
 
在一个周六,蘑菇由于工作的突发状况导致情绪有些抓狂。当晚,她的朋友就带着她到离家20公里的龙泉尝试了人生第一次飙车。虽然刚驶过三、四个弯道就出了小事故,但是这样刺激的新体验让不爽的心情一扫而光。


飙车事故后发现的事故车牌墙 ©蘑菇

对蘑菇来说,家的归属感需要一点点填补与叠加。更多的时候,追求的是一种能自主选择的生活,所处的周围,所能对话的人是什么样子的,一点点踏实与笃定。




2020年12月,蛋壳租客 KK

逃出蛋壳:
“家”不是一个形式感的名词,而是由“人”构建出来的。


人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居住”本是一件基本的生活条件。但它正被各种外界的力量挤压、甚至是碾压:高额的房租,捉襟见肘的租住市场,缺乏监管的资本游戏… … 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不被闯入、不被驱赶,甚至逐渐变成一件需要运气才能达到的事情。


得知蛋壳跑路消息的那一刻,KK 心中居然产生一种奇异的踏实感,像是悬在头顶许久的一块巨石,终于准确无误地砸了下来。


今年9月,已经大学毕业的KK即将离校,和朋友在蛋壳平台上选定了一处成都老住宅区的房源。KK 租住的是这个房子里最小的一间房,狭小到总让他联想起哈利波特寄居的楼梯间,除了闷在房间里玩游戏,剩下的唯一娱乐就是去隔壁朋友的房间里转一转。


小房间的租金让刚毕业的 KK 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房间带来的空间的压抑感也在此时逐渐扩大,“如果呆在家里,就感觉像是被房子框了起来”,后来,找工作不仅迫于经济上的压力,这些因找工作而产生的外出机会,也变成了KK逃离房间的喘息口。


KK 在蛋壳的家 ©KK


KK 刚刚找到工作,就遭到了蛋壳公寓停网。当时的他遇到的困难和麻烦一个接着一个:刚接手的新工作进入了忙碌期,每天都需要面对繁杂的任务和过载的身体考验;好朋友也与工作的剧组发生了矛盾,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KK 在体力被消磨殆尽的同时,还要打起精神安抚朋友的情绪……

 

看着自己面前没有了wifi的手机,他已经疲于做出反应,甚至感到麻木。毕竟,“停网”只不过是最近这无数坏事中的一件而已。

 

“已经很糟糕了,还能怎么样呢?一个身处绝望的人,内心其实是很平静的。”

 

看到“蛋壳跑路”消息的那天,KK正在如往常一样工作。早在蛋壳停网的时候,网络上已出现了不少相关的传言,KK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也早已产生了预感。最近关于长租公寓的信息已经在他的心上划下了许多道口子,如今消息确认了,“心也再滴不出血来”。


网友在微博求助 ©网络


这种由“灾难终于降临”引发的踏实感维持了几秒钟后,KK开始慌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房东什么时候会把我赶走?接下来的每天,他都抱着这种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房东电话联系他,或者直接来敲响房门。

 

等待房东的同时,KK 也尝试过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维权。他尝试询问中介,可中介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于是他加入了很多蛋壳维权群,在微博上也时刻关注着关于维权的消息。


然而,这些信息渠道给予他的更多是负面的情绪:蛋壳官方的无回应、贷款银行令人寒心的声明,房东与租客的激烈纠纷……没有人能提供一种确实可行的维权方案,但焦虑与割裂感却伴随着这些信息在KK心中逐渐发酵。最后,他索性屏蔽了这些维权群,尝试着尽量不去关注这些信息。


©网络


蛋壳事件发酵一个月后,房东才终于找上门来,却并没有发生KK预想中的矛盾。KK能理解房东几个月没收到房租的难处,加之自己也早已想逃离这个令人压抑的房间,二者很快达成了协商。但令KK没能想到的是,在搬出去的那天,他还是和房东发生了摩擦。


搬家的货车即将离开小区门口时,房东让保安把车拦了下来,在没经过 KK 同意的情况下,以例行检查的名义来来回回检查了两遍货车内搬运的行李,包括 KK 的一些私人物品。检查完毕,房东没有找到一件蛋壳的家具。KK 本以为房东应该表示歉意,最后却只对他留下了一句话:你要理解我的心情。


这种单向的、被强制要求的“理解”让 KK 觉得气愤又无奈。在微信上要求房东道歉未果后,他让还住在蛋壳公寓里的朋友,关上了自己本来留好的房门,房东没有密码,只能破门而入。在KK看来,这是他唯一能够表达愤懑的方式。


KK的新家 ©KK


如今,KK 已经在新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对于拖欠的贷款,KK 相信已经成为了社会事件的蛋壳公寓,在未来会得到更为合理的解决方式。蛋壳的这段经历虽然让他遭遇了一段灰暗的时期,却也让他对自己想要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描画。


他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客厅,用攒下的工资添置了投影仪和音箱,把客厅变成一个更为舒适的活动空间。相比之前,KK 会更为注重与朋友之间建立连接,原来一些因为兴趣爱好结识的没那么熟悉的朋友,他也会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逐渐变得熟络起来。


通过蛋壳事件,KK更加意识到:“家”不是一个形式感的名词,而是由“人”构建出来的。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所带来的温暖,所谓的家,不过是一个破落的房间而已




最后。


这一年我们的搬家故事中,映射着时代的风险与动荡,与此同时也充满了个体积极的抗争与怀抱希望。


当我们问及,在遭受了这么多波折之后,你是否还对生活抱有希望这个问题时,KK 也如此向我们表达了他的想法。


“这个世界可能确实在往一个很糟糕的方向发展,但每一代的青年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持抗争。作为一个青年,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这种状态。在毕业的时候我就做好了会被社会‘毒打’的准备,蛋壳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未来或许还会遇到更多困难,但我还是希望能尽力扛过去,让自己看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我们都需要“家”一样的“生活庇护所”:在面对残酷的生存现实与不断割裂的社会环境时,能为我们提供一点点重建生活的力量。它既是退守的防线,也是温和的抵抗。
 
而搬家,就是在修缮、重建着自己“生活庇护所”的过程吧,它既是物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我们用自己不太起眼的行动,来苟住自己的生活,一点点恢复日常、朴实的生活。

至少在“家”里,还能做个放松的人啊。



聊一聊

你今年,“搬家”了吗?

或者

你修缮自己的家了吗?



采访 | Sharon、青豆
编辑 | Sharon、青豆
设计和排版 | 狗浪、Sharon




 年终策划 

从〇到一 :活过2020,我去2021


抱着“2020年,它对年轻人是否真的很不好?”的疑问,青年志联合三联生活实验室牵头发起了“从〇到一 | 活过2020,我去2021”年终专题,倾听年轻的声音,探寻问题的答案。此外,我们还启动了「我们的2020万人日历」行动计划,邀请大家一起记录和回望这特殊的一年,互相聆听,互相看见。



「我们的2020万人日历」

 活动时间:12.7-12.31


 
 / 参与方式 / 

❶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共创页面


❷ 
在版块「✍🏻 写下你的2020记忆碎片」添加卡片
用日期+图片+文字的形式
记录下2020这一年对你来说
重要/印象最深刻的日子
(多多宜善)

加入万人日历共感群
一起交流万人日历书写心得
「💬 关于这次行动」板块下
「🎁活动奖励」卡片中,即可扫码入群
每周奖项也会及时在群内公布


 /友情提示/ 
*打开你的手机相册/朋友圈等
帮你寻找关于2020年的记忆碎片
*我们也为你准备了一些2020年发生的热点事件
帮你“一秒唤起回忆”

 / 参与奖项 /
每周会在群内公布奖项
选出本周评论最高的卡片15名
连续三周

奖品为以下品牌赞助
总计价值千元“2021美好生活福袋”





你可能还想看看 


《青年志等你来 | 我们为什么想做个媒体》



 青年志 Youthology 
呈现“不太一样”的青年看法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设为星标
业务联系:open@chinayouthology.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