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最厉害的就是这个BUT | 青年节专题

虽然但是的 青年志Youthology 2021-05-06

《青年,虽然但是》是「青年志」于五四青年节推出的专题。关于青年与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已经找到各种“解释”了。那么,然后呢?整个五月,我们将进行密集的对话,展开无数“虽然... 但是...”的造句。



在今天,究竟谁是青年?

代际划分之下,青年是80后、90后、00后;在生命状态的描述里,青年是斜杠青年、文艺青年、三无青年、空巢青年;而对于资本和系统来说,青年是"后浪"和"未来"。
 
人们说,年轻就意味着可能性:“总有人还正年轻”;青年心里清楚,在不确定的年代,自己早已被透支,喜欢说:“我老了”。
 
青年被追捧,亦被质疑。那些赞美年轻的文化,却对权威有着本能的体认。无论资本还是权力,都想要理解、笼络和收编青年,将自身议程带入青年的视野:来吧,我懂你,年轻就是这样。
 
但青年面临的困境,正在变得愈发具体和狰狞:鸡娃军备在下沉、社畜在996中持续煎熬、长租公寓暴雷、公共舆论进一步收紧与撕裂。青年被再三卷入其中,拉锯与消耗。
 
更令人不安的是,焦虑顺着社交网络的毛细血管蔓延。刷着抖音和B站的大学生与高中生,在弹幕里高喊着“打倒资本家”;虎扑论坛里的直男,将杨笠在舞台上的玩笑话解读为“挑起性别对立”,在被预先构建出的冒犯感中,愤怒的骂声不断;房价接连高涨,搞钱的年轻人把基金经理作为新的追星目标,一边娱乐自己,一边排遣焦虑。那些发生在社会新闻里的冲突,仿佛已经在大家未来的人生中预演了一遍又一遍,挤走了青年们所剩无几的热血:
 

我不是意义贫困,我是真的经济贫困。

快乐的人不普通,普通的人不快乐。

世界都这样了,我又能怎么办,只不过是枚资本的‘工具’罢了。


这些话是我们收到的留言。
 
早些年,还有校园里的青年,踌躇满志地从教室开始创业。但如今人们发现想要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都困难重重,于是只好偶尔躺平,靠综艺和游戏来榨取一种短暂但切实的快感。
 
新的标签接踵而至,内卷、打工人、工具人、小镇做题家、蝈男、女拳……每一个词都带有极强的解释力与穿透力,在刺痛青年的同时,撕扯了原本由权力和资本塑造的美好生活范本,但也让人太容易就遁入虚无,未老先衰。
 
面对残酷的现实,底层系统、阶级身份、贫富差距、社会结构进入了一切话题。这一代人,仿佛是自带解构的,对于社会的抵抗,不是强力的质询,是一种深刻的怀疑。
 

我只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也不知道意义在哪里。

我总是想在各方面做的更好,但总是对自己不满足,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尽头。 


这是当下的常见情绪。潮水的流向难以撼动,于是青年将自我建立在不断回应他人的期待和要求之上,重视行为的结果和效益的最大化,却不再对信念和意义抱有追求。
 

© Olan


青年,最厉害的就是这个BUT
 
今天,青年不再是一段被低度开发的回忆。
 
那回忆,曾来自鲁迅的寄语: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也可能来自生猛原始、还未被理性收编的荷尔蒙和野蛮的生命力。至少,两者在一百年前相辅相成,汇聚成了光,带来了改变和革新的力量。
 
从去年9月至今,青年志带着如下问题,采访和见证了一些行动者:我们真的没有选择吗?我们是否缺少了一些对良好生活的想象力,以及看低了个体的能动性呢?面对一再被冲破“底线”的情境,在经历了强烈的渺小感之后,也许我们需要关心的是那后面半句话:我们还能做什么?
 
现实之中,那是一系列可以用“虽然...但是...”来造句的状态,让我们看到在巨大的无力感之下,个体的行动和发声能带来的振动。
 
虽然工作不易,但是面对资本的压榨,被迫离职的王太虚依然在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我认为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我想当一只癞蛤蟆,爬上拼多多这只恶臭的资本的脚,不咬它也要膈应它。

虽然女性的公共表达一再遭遇贬抑,但是在经历大规模言论“围剿”之后,杨笠在微博中写道作为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清醒:

做这个工作我学到了很多,其中一条就是,有时候有些声音可能比较大,但未必代表人很多。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要相信的是我们周围的人。

虽然关于性少数权益的实践愈发困难,但是在西安这座所谓“性别平等的废都”,隐彦通过联结伙伴和社群,让彩虹开始走出地下:

青年人从年轻变得成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很多探索和焦虑的,这个阶段是需要有支持的,而这个支持往往是缺失的。


虽然整个系统都在要求我们收敛情感,但是艺术家曹斐依然学会直面在创作过程中作品和她产生的情感:

每一个作品都是我情感的一个抽屉。做了那个作品,情感被折叠起来放进作品里。作品结束了,情感被很好地收到抽屉里。我就被释放了,又有了前行的力量。


虽然亚裔群体在东西之间的隔阂早已积重难返,种族歧视和污名化的指控愈演愈烈,但是高举#StopAsianHate 的人们打破了长久的沉默,不再成为“哑裔”:

我们可以去学习如何回应歧视的行为,而对于种族歧视的理解,也只会在跟人的沟通中越辩越明。


一位台湾作家写过一本书,名叫《人生最厉害的就是这个BUT》。很多时候,从 BUT 开始,事情有了转机,迷雾开始被驱散。
 
虽然青年对生活有所恐惧,也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在这个解构成为主流的时代,有人不惧怕种种困境和裂痕,开始尝试行动和建构。因为他们相信,有裂痕的地方才是光进来的地方。哪怕只是开一扇窗让光透进来,被照耀的同时也给身边的人予以拥抱。
 
© Olan

于是在这个5月,青年志将推出「青年,虽然但是」专题。我们将和传媒学者方可成、公益人林红、作家杨潇、说唱诗人小老虎、音乐人李星宇、艺术家雷磊、翻转电台李厚辰、简单心理简里里、伍德吃托克的边忭,展开密集的对话,关于怎样摆脱这个时代所独有的“冷气”,也关于历史中的青年身影,如何投射于当下。
 
这个五月,我们最希望的是,在评论区收到来自大家的“虽然... 但是... ”的造句,或者是,作为青年的发问。


 你可能还想看看 

《我们还想看“快乐的普通人”的故事吗?|编辑部片单》


《“说得太多,活得太少”的时代,怎样才能找回生活?》


《曹斐:去田野,不要生活在二手信息的海洋里|问题青年004》


 青年志 Youthology .
青年的发问与探寻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设为星标
业务联系:open@chinayouthology.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