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结果导向的时代,为“出发”喝彩

为出发喝彩的 青年志Youthology 2021-09-23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潜在的人生”和“现实性的人生”。“潜在的人生”把人生比作登山,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所走的路程都没有意义。“现实性的人生”则把人生比作舞蹈,“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过程本身也是结果。

 

在现代社会,“潜在的人生”是一种常态,我们拼命追逐,咬牙攀登,只把“顶峰”作为成功的象征。

 

在注重“顶峰”的结果价值导向下,我们关心的议程普遍集中在能否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项目完成了多少 KPI,却常常忽略了开始攀登的初衷和出发的价值。但是,如果没有最初决定启程的决定,我们如何能达成期待的结果?

 

在“现实性人生”的意义上,人生就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个连续起舞的、出发的瞬间。这些起舞、出发的抉择为我们放开被“结果”捆住的手脚,为人生增添波动起伏的笔触。

 

选择“出发”并不容易。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它常常和犹疑、忐忑共生:这么做值得吗?我的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糟?我是不是还没有能力做成这件事?而决定出发意味着对这些问题的放下和释怀。相比起只看向结果的输与赢,记得出发时的心愿和决定或许有着更大的意义,因为它象征着我们可以放下对功利结果的偏执,坦然面对可能出现的“坏结果”,专注自己的理想和向往并享受出发后的旅途。


 

巴黎殿堂级珠宝艺术世家 CHAUMET 就一直坚持“人生新篇,与你共冕”的理念,希望在这个结果导向的时代,再次强调出发和开始的重要性,并重新定义“加冕”的意涵。

 

不同于过去,如今“加冕”的定义早已不局限于权力在握者,女性也不再是“加冕”的客体。但是当“加冕”开始具备更广泛的象征意义时,人们依然仅习惯于在成功的一刻或取得巨大成就之时加冕。作为始自拿破仑时期的冠冕大师,CHAUMET 认为,在取得成就之前,作为起点的“出发”也值得我们去鼓励。当代独立、自在的女性们如何迈出她们“出发”的第一步,就是值得加冕的时刻。

 

在迎来新的开学季之时,CHAUMET 邀请了几位正处于人生新阶段的女孩,为她们加冕。她们有的即将迎来大学的新生活,有的正在大学校园里确立自己的方向,有的面临着毕业后新的职业和人生抉择。

 

我们也见到了这些女孩,听她们分享生命中关于“出发”的决定和故事。在她们略带紧张却坚定、流畅的表达中,我们发现,她们和大多数青年一样,面临着相似的人生难题,有着冲破传统、打破常规的冲劲,也有锲而不舍、独出己见的温柔和确信。有人在疫情期间焦虑情绪的围困下,回归对时间的重新理解和对自身的关注,于是决定停一停前进的脚步,开始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的生活;有人对抗着“女性该有的样子”,选择成为一名军人;有人拒绝父母眼中的“万金油”和“社会名片”,追逐能让自己快乐的职业。

 

这些“出发”的抉择大都围绕生命与理想中的自我抉择,但每一个抉择不再依附于被社会规定的生存模板,不断竞争、跟随主流不是唯一的答案。练习“放下”,学会不在意,坚定理想,让我们看到了打开人生新篇章和勇敢试错的可能性。

 

我们和 CHAUMET 共同呈现这些故事,希望在这个依然充满不确定、需要很多抉择的时间点,给也在犹豫着是否开始一段新生活的朋友们一点敢于重新出发的力量。

 

 



 选择脱轨
 没有限定年龄必须要完成的事


向着人群的反方向出发,一些女性朋友跟我们分享了自己间隔年、转专业的故事,她们离开既定的轨道,在更开阔的地带寻觅新的开始。

 


我可以把目的地设定得远一点


@樵子

可能进入第二个间隔年的 gap 选手


疫情期间,每天看到信息流里涌来大量绝望的新闻,我感到很无力,也容易被焦虑的情绪所控制。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缺少足够的思考能力去理解和判断正在发生的变化,所有事情都被停滞了,我也处在一个粘稠的停滞状态里。
 
这种停滞感让我重新理解了时间。以前觉得迫在眉睫的人生选择都变得没有那么生死攸关。反而,我希望能回归对自身的关注,在生命的一条长线上慢慢习得思考的能力和回归自己的方式,就算走得慢一点也没有关系。于是,我决定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开始了间隔年的日子。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第一个想法是去了解中国的县镇和县域教育,希望能撇开泡沫感的生活,踏在城市以外的土地上理解中国。我通过教育公平组织(PEER)去了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短期为瑶族的县镇学生提供社区参与和博雅课程。我观察到他们的课业压力非常大,每周只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和附近的生活以及社区很隔绝,也因为各种原因不再会说瑶语。我们一起探究了瑶语的流失,用瑶语改编了一首歌,学生们还自发创作了MV。

 
这段经历让我发现,对于不同地域不平等的现象,不一定要这么悲观。虽然很多事无法达成自上而下的改变,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还是可以做到一些自下而上的挑战。“间隔年”的选择本质是一种脱轨。我希望可以把人生目的地设定得远一点,它不必立刻实现,路程曲折一点也没关系。这一年,我看见的不同人的生活方式,感受他们的感受,也是驱动我持续去探索和体验的助推剂。


 


向往常过常新、富有挑战的生活


@Hannah

从工科转专业至时尚传播

 


读了一年工科之后,我发现自己不适合。一想到未来每天的工作都只是和图纸打交道,算那些非常精确的数据,我就感到挺沮丧的。

 

让我感到兴奋的反而是朋友圈里学时尚传播学姐发的图,不论是去了解国货彩妆潮流的发展,还是去不同的公司去上实践课,都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本身就喜欢摄影,尤其是那些非常细微的、生活气的时刻 —— 可能是在等车时突然发生的某个有趣的瞬间,可能是学校操场上一边聊天一边散步的情侣,我会把这些瞬间记录下来。发觉自己对图像感知的敏感度,和对时尚、艺术的了解,让我决心转到时尚传播专业。

 

以往我以为只有高考、结婚、生子、退休这几个场景才算“人生新篇章”,但现在我发现这个概念可以很丰富,遇到新的同行者、坐上去往西藏的绿皮火车都能算是新的开始。对我来说,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保持在“出发”的状态,这样我能一直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新的篇章就像风吹过一样,不停地翻动,涌来新奇与新鲜。

 

 


选择“不合时宜”
勇敢说出梦想,做“不合适”的事 


“女孩子不适合做这个”、“女孩就该有女孩的样子”,这些句子像魔咒一样萦绕在我们的耳边,越来越多的女孩正和这样的观念分道扬镳,她们敢于挑战多数人的观念、打破传统职业的刻板印象,勇敢说出自己的梦想,去做那些“不合适”的事。


 


能给患者希望,是我坚定的理由


@嘉嘉

想好好研究肿瘤的医学生


作为 5+3 年制的医学生,我的“出发”可能就是选择了在研究生期间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学医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做科研带来的挑战。做实验是枯燥和繁复的,大部分的实验结果往往是失败的,还需要进行重复验证结果确保可信度。但是我喜欢做实验,稍稍有一些进展的时刻都会让我感到幸福,起码能证明我不是在瞎努力。

 

很多人都会觉得肿瘤学不适合女生。因为肿瘤学这样的学科,科研水准已经非常高,如果想要在研究中有所建树或创新会很难。所以大家觉得女生更适合选一些偏向临床的小科室(比如儿科、妇科)去做。选择肿瘤学意味着你必然会面临更多的生离死别,经历无法挽救生命的无力感,但随着跟诊次数的增多,我的思想也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我渐渐发现患者们期待的不是所谓的“痊愈”,而是“希望”的存在。因此我也期待能给予绝望的患者以“希望”,防止术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让患者能“带瘤生存”,这些都是我想达到的目标。


 


当兵会非常苦,但我就要去当兵


@Eszter

从小有一个成为军人的梦想


从小我就梦想成为一名军人,但在过去二十几年中,我一直过着专注学习的生活,这个梦想早就被深藏起来。疫情成为了一个契机,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所学能如何发挥它的用武之地。我想这或许是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报名了参军。

 

我平日里其实比较散漫,比如有时候没有及时洗衣服,常常迟到和拖延,生活过得也不规律。但如果是在部队里,我是绝对不会被允许这么做的,所有的事都需要我独立完成。我整个人肯定会变得更清爽,守时、不拖拉,心态也更积极向上。我同时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成为那些在民族危难时刻,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平凡英雄之一。

 

大家都会跟我说,当兵非常苦,“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决定了要去就必须坚持到底。我有一点压力,但我觉得我能承受对毅力的考验。报名入伍以后,我开始对自己的作息进行调整,也更珍惜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不管最后部队有没有录取我,在我做出“出发”这个决定的时候,就已经没有遗憾了。如果我真的应征上了,未来的路会很艰苦,但我一定不会后悔。

 

 


我敢和别人说,邹雅琦的梦想是成为‘艺术家’了!


@邹雅琦

“假名媛实验”发起人


现在我正经历人生的转折点,我刚刚明确未来的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月前我从美院毕业,很多人都很好奇:美院学生毕业了会干嘛?难道大家都会成为艺术家吗?我和多数人一样为此焦虑了四年。

 

一直以来,当人们盘问我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我只能说“我想当小偶像”来搪塞。但其实我说谎了。我不敢说我想成为艺术家,这太难了,但我也不甘心放弃现在的“梦想”。

 

我在毕业的时候创作了一个作品,叫作“瞬间所有制”:一个在北京不花一分钱生存 21 天的“假名媛实验”。我去超市试吃,去拍卖场艺术展混吃混喝,也在不同场所的沙发、长椅、大堂尝试过夜。我想通过这个社会实验告诉大家,这个社会上有不少“剩余物资”。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创作和社会议题达成接触。

 

毕业以来,这个作品受到了一些关注。我接受采访、参加展览、甚至收到画廊的橄榄枝,我受宠若惊。虽然这个作品只是掀起了一些小波澜,但如果我不努力,也即将是那个被历史车轮碾压的普通美院毕业生。可我的梦想是成为艺术家,现在我有勇气说出自己想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梦想了,拥有了“讨伐董卓的檄文”我现在就是要出发,要去不断地创作了!

 

 


决定了就不给自己留后路


@丸子

从英专到传媒的跨考生


我在去年6月份决定放弃出国,跨专业考研。选择传媒这件事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大一开始,我就辅修了人大新闻传播的二学历,在课堂讨论中可以看到非常多元的观点,但大家即便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依然能平和地互相尊重。我被那些更加“现实”的东西所吸引了:对新闻的评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都让我觉得这些比单纯的文学理论更加珍贵。

 

准备“出发”的时间晚了点,但是我还是想要为了梦想中的传媒专业努力一把。考研意味着接下来的半年每天都要付出大把时间埋头只做一件事情,而且成功的几率未知,还会错过实习和秋招的机会。这个决定其实有些冒险。我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所以我通过反想结果来建立信念。我没办法接受花很长的时间做一件失败的事,所以在行动的时候就不会给自己留后路。

 

我想成为理想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理想型。现在社会上的各种机会都充斥着“内卷”的现象,大家在圈子里进行无意义的竞争。我不希望自己是通过比较来获得成就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因此我想像好莱坞华人演员刘玉玲一样,勇于跳出去找到和圈子里不一样的价值,自己给自己撑腰。

 



选择打开自我:

 不害怕嘲笑,也不抗拒灰头土脸 

拒绝“家人期待的样子”、放下“别人眼中的自己”、走出安全舒适的地带,二十多岁的她们并不害怕那些嘲笑和质疑,也不抵触可能的辛苦和忙碌。对她们来说,只要能让自己快乐,就是更自由的新开始。

 


我想用自己的 GPS 去判断自己的路


@艾乔

纽约大学大四学生


初三时,老师们反复强调“上一个好学校就代表着好人生”。我不否认这个观点,但是我觉得不应该为了上一个好学校而剥夺其他想做的事。后来,我选择到美国的高中进行学习,开始探索我的人生自主选择权。在美国读书期间,我会参加合唱团,演话剧和音乐剧,加入舞团和数学竞赛队,尽力去尝试新事物。每一次看似不相关的决定都是我在努力地跳出安全区,同时保持思考我到底喜欢什么,而不是我适合什么。

 

这样的想法也延续到我之后的职业选择中,我希望可以尊重自己的想法。我未来想要从事奢侈品、时尚方面的工作,但父母对我“理想工作”期待是像律师、医生这样的“万金油”职业,或者记者这类有社会责任感又适合女孩子的职业。我认真地分析过专业选择的利弊,但对我来说,如果做一件事不快乐,活着有什么意义?我宁愿在自己选择的生活里累一点,也不愿意去做一个在他人眼里认为的更好的工作。在我的人生中,我的意愿是最重要的。

 

Robert Frost 的诗歌说有不同的道路要选择,有别人走过的平坦大路,也有无人走过的荆棘小径,而我想的是,为什么我不能用自己的 GPS 去判断自己的路呢?

 

 


舞蹈让我忘记疼痛、放开自己


@颖

北舞附中毕业生,大一新生


从初中开始,我只身来到北京学舞蹈,过上了艺术生的生活。从地方到北京,我发现自己的基本功没有别人好,身体不够柔软,下叉也会比较吃力,导致我一时产生了放弃、想回家的冲动。但是“舞蹈”已经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起舞的快乐让我想一直坚持。

 

一次上课前,我不小心把脚摔破了。但是我担心跟不上专业课老师的进度,还是决定坚持去。但当我起舞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居然忘记了疼痛。我觉得每一个喜欢跳舞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身上有一点点伤痛,都会被抛到脑后。

 

在接触艺术之前,我其实非常注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但在一次表演课上,我学习去解放自己的天性。我们会被要求做一些看起来不是非常美观的动作和表情,比如去模仿一只大猩猩,或者一只猪。起初我非常拘谨,会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好看,或者别人会不会嘲笑我。后来经过老师的引导,我逐渐放开了自己。那一堂课上,我发觉当自己能不再顾虑别人的看法以后,内心会非常舒服,能抛开目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也是接触艺术对我最大的改变——让我变得自由。


 


敢于发声和对抗不合理的事


@Emay

支持“穿衣自由”的大三学生


在 16 岁的时候,我选择独自出国留学,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我性格的养成 —— 变得擅于 think outside the box,亦敢于发声和去应对我看不惯的事情了。

 

比如穿衣自由这件事上,我很坚定自己的认知。在街上偶尔碰到有男性偷拍我,我会走过去严肃地让他把照片删除,或者寻求工作人员和警察的帮助。如果碰到有人直勾勾地盯着我看,我就直接地站出来指责他,至少让他感到一点羞愧。

 

有一天,我穿了吊带和短裤,有两个女生从我身边路过时,对我指指点点。这在我眼里是很正常的穿着打扮,却被以物化女性的目光审视着,让我感到很失望。后来,我走上前去跟她们理论,因为我觉得不管穿成什么样,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在国外的生活也常常会面对很多压力和孤独。我调节情绪的方式是每周给自己设置一个“感性时刻(emo hour)”,在这段时间里允许自己情绪低落,想一些过去的事,对自己做一些反思。出国留学这条路,是我自己选择的,再苦再累我也会按照自己的目标坚定的走下去。




最后。

 

在这些女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羞赧与不自信、面对过的那些嘲笑和不理解,她们在这些挣扎中逐步建立自我的过程,就变得更加让人感动和共情。

 

拥有241年历史的“冠冕大师” CHAUMET,作品被卢浮宫等世界顶级博物馆所珍藏,这些冠冕也成为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冠冕的历久弥坚与隽永夺目,离不开将艺术家脑海中创想化为现实的至关重要一步——铸模。


此次女孩们佩戴的冠冕模具,其原件均为冠冕史上的重要作品,真身如今都在博物馆或者私人藏家手中。这些由 CHAUMET 亲手复制的1:1模具,既象征着凝聚在冠冕中美好品质与精神的延续,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在过往经历所铸就的“人生底座”之上,继续开启自身人生的新篇章,不断出发,摘得人生果实。在一次次的新篇开启之中,为自己的“人生冠冕”增添一颗颗耀目宝石,不断谱写自身的新可能。

 

CHAUMET 最深入人心的标签是“女·王·力”,象征着它对女性精神的支持,对珠宝工艺的苛刻,和对每一位刚柔并济的女性的鼓舞。透过这9位女孩“出发”的故事,CHAUMET 希望激励当代女孩在人生新篇开启之时,为自己加冕,从内心发掘并收获展开美好全新人生的自信及力量。同时,也希望以冠冕的图腾,激励更多女孩,在人生中用一次次的“出发”与“加冕”,串联起鲜活的起舞瞬间,书写美好人生。

 

 

 聊一聊 

在哪一刻,

你觉得自己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撰文 | 璐璐

编辑 | Sharon

排版 | 酒喝了一点点

设计 | Sam



可能你还想看看

《看见与共情|阿富汗相关文章和电影推荐》

《打造精神共同体,是逃离还是真正的面对现实?| 问题青年011》

《从何时起,年少时的地球村想象开始褪色  | 征集》

 

⭐️ 为我们点亮星标⭐️




 青年志 Youthology .
青年的发问与探寻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设为星标
业务联系:open@chinayouthology.com
投稿联系:tougao@chinayouthology.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