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年人为什么越来越幼稚了?

认真幼稚的 青年志Youthology 2023-07-04



成年人也可以幼稚吗?
 
在“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的抖音话题下,许多成年人分享和“种草”自己钟爱的玩具——模拟做饭的迷你小厨房;体验当收银员的超市收银柜台;手持可发光的奥特曼电扇;能牵着遛弯的吐泡泡章鱼小玩偶......
 
 
或许这些玩具连小学生都会嫌弃“太过幼稚”,但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它们难以抗拒。在这些视频下的评论区里,许多人毫不吝啬地表达着自己的“喜爱”之情:“小学生玩太幼稚了,但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我是大学生,让我先玩”“有价格侠吗”“她已经玩得够久了,求求你让我玩一玩吧”。
 
这些玩具分享的视频评论区里,成年人们表达着“喜爱”
 
为什么成年后,我们反而会喜欢小时候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渴望长大,反而变得更加幼稚了?我们发现“幼稚”的浪潮背后,其实是大家不满于“成年人”的社会规则而掀起的一场集体叛逆。



 

01 
谁在定义“孩子”和“大人”?


2005 年,S.H.E 推出新歌《不想长大》。在歌里,她们唱道,“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彼时,哼唱着这些歌曲穿梭过大街小巷的 90 后们并不知道,一个“不想长大”的世界将会在未来悄然来临。
 
就连工作多年的 90 后的我,也会偶尔发出“不想长大”的感叹。尤其是每逢佳节的家庭聚会,当已经二十多岁的“我”,邂逅仍在高中读书的表妹、表弟时,“自己看上去根本不像个成年人”的感觉往往越发突出。

我们依然爱看动画片,依然爱吃麦当劳,依然害怕被妈妈突击检查睡觉有没有在玩手机。有时候,这甚至会成为一种焦虑,困扰着刚步入成年的我们。
 
小红书博主“小岛鸽手”的歌曲MV里画到我和15岁表妹的差距
 
在我们的文化中,幼稚一直属于小朋友。当我们长大,进入职场、为人父母后,“幼稚”于我们而言,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代表着一个人社会化的失败,总被用来形容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语、不遵循社会既定规则的举动。

当二十多岁的我们依然为各种玩具着迷时,也不乏听见来自父母的一句疑问:“你都多大了,还玩这些吗?”似乎,大人就应该做大人该做的事,说大人该说的话。
 
但是,“小朋友”就一定是幼稚的,“成年人”就应该是成熟的吗?是谁在定义“孩子”和“大人”?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划分儿童与成年人的设置。当我们走进书店,会发现“童书”被划分到了一个专属于儿童的区域摆放;当我们在商店中拿起玩具时,会发现它身后的包装上往往标明的是 3-6 岁的推荐玩耍年龄;当我们打开电视,我们会看到 18 岁以下禁止观看的提示。
 
这些标签和提示,明确地指引着人们需要观看、玩耍“适龄”的内容和玩具,但孩子和大人之间的界限并不如此泾渭分明。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作者尼尔·波兹曼提到童年不仅是生物性的概念,更是社会性的概念,是文化的产物,从而童年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

“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儿童则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一直到中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出现“发明”了童年,第一次建立起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信息等级制度,同时树立起成人的权威。
 
而到了现代社会,电子媒介的出现则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因为它传递的信息使得人们不需要任何文化培训就可以获得,被创造出来的“童年”逐渐消逝了,童年和成人之间的界限也模糊起来。
 
回过神来,我们不断地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满级”的人类小孩。他们要么五岁就能轻松地打出游戏中让成年人手忙脚乱的操作;要么才上小学就能熟练地讲解F1赛车的赛制与规则;要么小小年纪就有了公民意识,注重公民表达。

而如果,你碰巧翻阅一些儿童读物,你就会发现,这些本应该专属于孩子的东西,很多时候,不过是以孩子的口吻再讲故事给成年人听。
 
网友的调侃
 
在这个六一儿童节,我们采访了开开,她的一部分工作是和4-15岁的孩子们一起共创出版物。孩子们会从自己关注、感兴趣的话题出发,通过绘画、文字的方式完成属于自己的出版物。这些 4-15 岁的孩子们关注的话题十分广泛:有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困惑;还有对暴力的反思、性别平等的讨论。
 
这些作品的读者很多时候都是成年人。当成年人拿起小朋友做的书时,他们也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一份释然、感动与理解。
 
在这期杂志里,孩子们刻画了TA们身边会存在的暴力,包括:欺凌弱小、欺凌动物、性别暴力、校园霸凌,以及家庭为中心的以“爱”为形式的暴力等等。@SHUSHU工作室


02 
“幼稚”作为一场反抗


不知从何时起,幼稚成为了一种并不被推崇的品质。尤其当我们成年之后,总是有各种声音劝告我们要做一个稳重、懂事的大人。和幼稚相对,情绪稳定、识时务成为了被不断推崇的成年人的品质。

我们就这样被社会不停规训着:进入职场,把自己伪装得老练、稳重;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关闭任何情绪宣泄的窗口;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小心计算把握着社会时间,按时结婚生子,生怕落后于同龄人。
 
似乎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阶段都是被明确公示着的。如果没有照做,你就可能被划为“不合格”的成年人,不合时宜、不合规矩。
 
在这种情况下,沉迷于玩具与“幼稚”风潮的成年人们,似乎正在发起一场为“幼稚”正名的反抗运动。在这里,幼稚不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对于现实生活烦闷的消解,是弥补过去生活的遗憾,也是一种对社会规训的反抗。
 
无论是感受一草一木和永远对小动物有好奇心,还是在大学里被大家重新画起,路过都会忍不住玩上一会的“跳房子”,或是和小朋友们一起滑滑梯、荡秋千时,我们得以放下外界对成年人的要求与标准。
 
因为拥有一颗童心,当我们看向天空的云朵时,我们可以看到面包、小马和天使;因为拥有童心,当我们在吃饭时,更关注的是大口吃饭的饱腹带来的幸福感,而不是为自己的身材是否会走样而担忧。“幼稚”是一种被低估的品质。成熟的人也许会觉得小孩子般的行为太过“幼稚”,但有童心的人只会觉得成年人般的思维太过无趣。
 
电影《再见 我们的幼儿园》
 
这同时是在提醒成年人,用孩子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像孩子一样把“自我的需求”和“内心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了一些社会隐性的社会规训,强忍着自己的不适与压抑,迎合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把他人的需求放到第一位。
 
在豆瓣小组“毛绒玩具也有生命”中,组员们热烈的探讨着“如何科学合理饲养毛绒宝贝,关注毛绒宝贝心理健康”,细心地记录着毛绒玩具和 TA 们之间的互动。
 
用户@六月槐花在组里分享着毛绒玩具的一举一动:“我的毛绒玩具狗小淘24岁,毛绒玩具兔小女兔18岁,我们基本上形影不离,我每天都和他们说很多话,也幻想他们能陪我说话,毕竟和我呆的时间太久了,有的时候我望向他俩的眼睛都觉得很深邃。2021年我外婆走了,她也是补过小淘的亲人之一。”
 
豆瓣小组帖子
 
在短视频平台上,兴起了“成年人也是需要玩玩具”的话题。在这个话题里,有的人邀请同样成年的闺蜜来到家中一起玩玩具过家家;有的人自制豪华纸箱坦克;还有的人花上一分钟看音乐盒里的小猪飞来飞去。

“成年人也需要玩具”,这句话背后代表的是我们可以回归到最纯粹的快乐,重拾成人世界中不被允许表现的情绪,或是在重新找回童年以后,逐渐丧失的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与感知力。
 
猪猪飞音乐盒

近来流行的“发疯文学”亦与幼稚浪潮有一定关系。“幼稚”与“疯癫”都代表着“不正常”的成年人。无论是大学生了做纸狗、选择爬行,还是成年人们做变形金刚的纸箱套装、喂养玩具宠物,所有的“反常”都是成年人对压抑社会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也是成年人对抗压抑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戏谑的调侃。

我们知道什么是正常的,知道怎么做是成熟的,但这么做会让我们“不舒服”,那我宁愿选择“幼稚”且“疯癫”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几年许多年轻人开启了“反自律”行动,“卷”开始不再成为我们奉为圭臬的生活目标,而躺平反而成为了大众会羡慕的生活模式。成年人当然知道“自律”对生活有多好,但当“自律”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成为一种压力的来源时,我们宁愿选择舒服的活着。

智能仿真收音机,体验收银的快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小红书的“高情商练习”帖子里,尽管许多网友们知道什么是“高情商”的正确答案,却总是选择不好好答题,给出一些不合理、不合时宜的作答,让人啼笑皆非。因为,很多时候遵循成年人的社会中规定的“正常”不仅是无趣的,更是憋屈的。所以,表现得“幼稚”一点、“不懂事”一点又有什么错呢?
 
 
 

03 
不要再见啊,童年!

 
“幼稚”的风潮似乎并非这一年间突然刮起的。从小时候喜欢的霸道总裁式电视剧的再次风靡,到儿童节被疯抢到断货的麦当劳游戏机、可达鸭玩具;从毛绒玩具 jellycat、迪士尼小伙伴玲娜贝儿的走红,到成年人的洗脑神曲“在什么样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无论是穿搭还是娱乐领域,成年人开始偏好原本属于“小朋友”的东西。
 
从会“举旗”的可达鸭到麦当劳游戏机
 
在许多沉浸式体验玩具的视频下面,许多人都留下了“治愈”的评价。即使是看别人玩这些玩具,仍然能从中获得心灵的疗愈。在一个模拟快餐店烤薯条的玩具视频下面,不理解的人会问道,“既然那么喜欢,咋不去快餐店打工?”
 
不得不承认,也许真正吸引我们的不止是玩具本身,更多的是它背后承载的符号。它代表的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童年,代表着我们怀想的一个纯真的世界,代表着无忧无虑、快乐自在与安全感。它们成为了我们对这个“成年人规则”地世界所有不满的宣泄出口之一。

豆瓣用户@Mint分享道:“在小区闲逛偶然遇到的小熊,胸口还有i❤️U,作为一个职场受尽挫折的打工人,真是要落泪了😭。 ”

当我们投入到扮演类的玩具中时,体验烧火做饭、体验在快餐店里打工、体验养宠物时,我们其实是处在一个我们想象出的理想场景里。

在这里,我们不用面临真实生活中做这些事时,可能会让我们烦恼、担忧的现实因素。我们不用被职业歧视所困扰,不会面对现实工作中的压力,更不会体验到这些事情会带来的痛苦、烦恼与悲伤。在这里,我们得以找到早已丢失已久的有序感与掌控感,不会被任何外界可能发生的意外变化所打断。
 
体验做甜点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成年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其实这种逃避,在影视作品中也能被窥见。
 
在蜡笔小新的剧场版电影《呼风唤雨!猛烈!大人帝国的反击》中,大人们被一家叫“20世纪博”的游乐园所吸引,并因此沉迷。因为在这个乐园里,他们可以重温自己童年时的动画、游戏,就连乐园的街景都是精心设计过的他们小时候的景象。大人们在此怀念自己的童年,怀念自己所熟悉的年代,从而沉迷到忘记了工作与家庭。
 
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是在缅怀 20 世纪高速发展的日本社会。影片中,积极怀旧的大人们,正好度过了一个繁荣时期的童年,却在长大成人后迎来了社会的下行。面对消沉的社会环境,成年人更容易选择“逃避”现实,回到那个能带给我们安全感与有序感的理想世界中去。

©电影《呼风唤雨!猛烈!大人帝国的反击》
 
那些被大朋友们再次“青睐”的玩具,也许并非有多特别与有趣,更重要的是,它们携带着一种“怀旧”的魔力。当我们拿起这些玩具投入玩耍时,我们可以瞬间找回童年时的感觉,那种孩子独有的最纯粹的状态中。即便外界的世界如何飞速与下沉,这些玩具永远能在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大人的路上给予我们一丝安全感。
 
美国学者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一书中曾写道:“怀旧是超出个人心理的。初看上去,怀旧是对某一个地方的怀想,但实际上是对一个不同的时代的怀想——我们的童年时代,我们梦幻中更为缓慢的节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怀旧是对现代的时间概念、历史和进步的时间概念的叛逆。”
 
这些心情化身为一遍遍向着童年的时代发出“不要离开啊”的内心中的无声呐喊。
 
不久前,一条有关夏天回忆的视频在点赞超过了百万。作者在视频中拍摄了即将落下夜幕的天空下,一位老人坐在村口旁的路边。

不知道为何这戳中了许多人的泪点,大家纷纷在评论里缅怀起了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夏天:蝉鸣、星星、打闹的小孩与摇晃着蒲扇的爷爷奶奶。似乎怀旧,早已成为了刻在许多人基因里的一种“叛逆”。
 
 
在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中,主人公叶子总是会被一些神奇的东西骚扰,有时候她能看见小鱼变成了公主,有时候她还能看见早已去世的爷爷。在电影里,叶子走进了一个梦里,终于得见到去世已久的爷爷,与自己的童年达成和解。在这场漫长的梦境中,导演特地选择了《自言自语》这首歌作为了配乐,这首歌唱着——
 
“无忧无虑小动物的模样,
希望永远停留在童年时光,
人们为何总要长大和思想,
究竟谁有判定对错的权杖。”

歌曲的尾声,稚嫩的女声一直反复吟唱着,“告诉你我不会走我不走,我答应你我在这里我不走......”也许这是许多选择做个“幼稚”的成年人们的心声。

无论我们是否在外界的标准看来,成为了一个优秀、合格的成年人,至少我们永远都可以在内心保留一寸给我们的童年——我们都曾是、也可以永远是快乐、无忧的孩子啊。

 自制魔法棒

*文章视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小曾
编辑 | Sharon
设计 | Sam

你可能还想看看

《在名为摇滚的场域里,女孩们拿起话筒》

《项飙x袁长庚:“内卷”正在出现新的结构性特征?》


《上野千鹤子:“学术性骚扰”为何屡禁不止?》


 青年志 Youthology 
青年的发问与探寻
欢迎加入青年志读者交流群!
请添加olo鸡的微信 qingnianzhi04

我们开通了 Newsletter
欢迎大家订阅!
点击进入订阅指南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以防走失

投稿联系:tougao@chinayouthology.com
业务联系:open@chinayouthology.com
招聘联系:hr@chinayouthology.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