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期下3.0版高新区的解决方案——以无锡市新吴区为例

孙晓敏 申客思享会 2023-03-26

导读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城市转型与创新,是近年来 大中小城市普遍关注的议题,也是中规院上海分院近年来重要的实践方向。本文为”中规院上海分院2018年度技术交流会”城市转型与创新单元系列报告之一,本文聚焦新时期下3.0版高新区的解决方案。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


新时期下3.0版高新区的解决方案——以无锡市新吴区为例


   经开区、高新区作为我国城市中的重要产业区,是发展经济的核心载体。但经开区与高新区又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使命,经开区更强调对于经济规模、经济总量的要求,高新区在区位上贴近城市,更聚焦人才、技术、创新,并逐渐变为城市行政区,承担更多的城市职能。我国高新区自90年代设立起,至今已发展了20-30年,产业发展有了普遍较好的基础,但同时在新时期遇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此文以无锡高新区为典型案例,从产业、创新、城市三个维度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分享新时期下高新区的解决方案。

孙晓敏

中规院上海分院规划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01

一、基本概况

    无锡高新区行政面积为220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56.5万,GDP位列全市第2(江阴第1);人均GDP位列全市第1;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位列第34位。

    无锡高新区位于沪宁廊道上、苏锡交界处,是无锡的区域门户。无锡高新区最初经历了要素驱动发展的阶段,1992-1994年建立新加坡工业园区,引进外资企业;2002-2004年扩大版图,进一步发展出口加工区和集成电路产业,逐渐形成产业集中区;2005-2014年太湖科技园划入无锡高新区,自此开启了创新驱动和外资企业带动蓬勃发展的时期;2016年无锡市在无锡高新区的基础上设立独立的行政区—新吴区,自此开启了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的阶段。

图1:新吴区区位图


02

二、无锡高新区发展特征

2.1外资主导、转向内需的产业强区

2.1.1产业集群化、发展动力足

     新吴区形成了高度集中的5大产业集群,集群化的产业工业产值占比约为91%,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全国领先。同时产业发展动力足,大项目和投资持续引进,近5年每年保持150亿元以上的稳定投资。同时新吴区也是中国物联网的摇篮,最早的物联网技术、机构、企业发源于此。并逐渐引进、培育了一系列的明星企业,如尚德太阳能、华虹集团、SK海力士等知名企业。

2.1.2面向内需的外资模式

    高新区产业由外资主导,外资工业产值占全区的83%以上。与大连等城市外资流出明显的情况不同,无锡高新区的外资产业发展稳健,近5年的外资投资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长三角的外资企业其发展模式已由“多头在外” 转向“面向内需,转向本土化”的模式。在调研的无锡高新外资企业中,如博世90%产品面向国内;阿斯利康70%面向国内;养乐多全部面向国内。内需导向和看重长三角市场的外资模式造就了无锡高新区相对稳定的外资发展模式。

图2:长三角的外资企业面向内需的产业模式


2.2面向B端的技术创新特色

   区别于杭州的TO C的互联网创新模式,无锡高新区呈现出典型的TO B科技创新模式。其依托完善的制造业链条,以及无锡太湖科技园的云平台等技术支持,聚焦物联网的硬科技创新,重资产、根植性强、扎根发展。不同于杭州以互联网IT技术作为基础,依托人口红利,面向消费升级的互联网创新模式,其轻资产的企业配置导致了企业的城市根植性不强,因此也出现了先进制造业不断流失的问题。与之相对比的无锡高新区内的本土制造企业,典型如威孚、尚德、小天鹅等其谋求自主创新,探索“硬科技”技术创新。以中科院电子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实现物联网的研发、产业化。同时吸引了如华勤、海康威视等外来创新型企业研发、制造环节向无锡高新区布局。正是出于无锡高新区的完备产业链,根植于制造业的无锡高新区科技创新模式稳定性和在地根植性较强。

    在长三角范围内比较创新地位与特色,无锡、苏州、宁波等属于典型的技术创新角色。从2017年获风投创新项目数量、论文、PCT专利、独角兽企业、融资额等数据比较来看,南京属于知识创新型,高水平大学、高质量论文多,均位于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属于模式创新型,高资本驱动、高创业活力,融资额、独角兽企业数均位于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上海。苏州、无锡属于技术创新型,高专利产出、高技术转化PCT专利数全国第5,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全国第6。

图3:长三角不同城市创新模式比较


03

三、无锡高新区核心问题

3.1创新有孵化,但转化效率不高

    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提出,创新需要保持3大要素。创新需要极强的创新源,需要完备的供应链,需要较低的成本

3.1.1创新源头:内生型自主创新仍有待加强

    一方面,新吴区基础创新资源如大型科创装置、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所等数量上较为缺乏,目前基础创新的资源如超算中心、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等主要集中在无锡市中心城区以及太湖新城。另一方面,无锡高新区在内生型自主创新有一定基础,但内资型高新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低,低于20%;外资企业高新企业工业产值占比高,高于80%,但技术壁垒强。

3.1.2创新链条:孵化空间多,转化空间少

    创新需要从技术-孵化-小试中试-量产的完整链条。但新吴区在创新环节上有所欠缺,无锡高新区太科园内78%的企业进入成长成熟阶段,需要的是中试小试及小规模量产空间。但目前孵化空间过多,中试小试过少,创新空间供需存在结构性错位。

3.1.3低成本空间供给不足

    目前高新区对入驻企业的产值门槛高,导致新吴区太科园里孵化出的潜力型企业由于成本和税收的条件,难以符合高新区的企业入驻条件,从而出现了向区外和无锡市外外流的现象。


3.2产业体量大,但质量良莠不齐

3.2.1产业有集群,但空间无集聚

    明确的产业导向和集聚化的产业空间,是高质量园区的总体趋势。但新吴现状制造业呈现有集群、无集聚的特征。在规划引导中只有高新区A、B、C、D的园区,未能形成主题化、专业化空间。

3.2.2 工业用地占比高,但用地绩效低    

    新吴区庞大的经济体量背后,是大量的工业用地。一方面2017年新吴区工业用地占比偏高,占比达到42%。另一方面,工业用地整体绩效低,按照江苏省低效用地标准,低效工业用地规模占比超过30%。


3.3城市有产业,但功能品质滞后

3.3.1空间结构不稳定

     新吴区在不断扩区和拼贴的建设过程中空间结构不稳定,缺少明确的城市中心。无锡新吴高新区经理5次扩区,不断纳入乡镇。导致了空间结构长期摇摆,功能结构、空间轴线、发展片区、城市中心发展不稳定。

3.3.2民生短板突出

    在市民问卷调研中,44%的市民认为新吴区城市建设的最大问题是配套设施不足。缺乏高等级的优质公服设施。缺居住、缺绿地,人居环境较差。

3.3.3职住分离

   综合上述原因,新吴区职住分离突出,根据2016年12月联通手机信令的大数据测算,约有51%的就业人口在新吴区外居住。

图4:2017年新吴区职住平衡分析

资料来源:无锡市2035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图 5:新吴与周边地区OD联系图

  总体来看,无锡高新区有着3.0版的新区目标愿景,2.0版的产业基础,但配置的是1.0版的城市服务。此次战略从“塑造创新型、国际型、服务型的科技新城区”总体目标,提出产业升级战略、创新引领战略、品质城区战略三大战略。

04

四、无锡高新区核心战略

4.1产业升级战略

4.1.1明确产业目标

    培育面向未来、迭代升级的产业体系。以优势产业为核心,服务产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迭代升级方向,构筑“4+2+X”的产业体系。

    形成外资、内资、本土内生型企业多轮驱动的动力结构。外资企业方面,积极推动外资企业设立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内资企业方面,积极引入全国领先的主导产业企业。本土内生型企业方面,推进制造企业研发总部化,科技企业技术产业化。

    产值、绩效翻翻,缩减低效工业用地。规模上实现工业总产值翻番,工业用地绩效上达到上海市级以上(含国家级)产业园区水平,空间上从工业用地现状54平方公里调整至远期50平方公里,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从45%至35%。

4.1.2做品牌化园区

    明确清晰的产业门类和园区边界,集中产业门类,逐步开展用地置换。打造形成“5大4小”的制造业园区,并重点建设高新区自主创新产业园,以及本土孵化成长的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园,为内资企业和本土企业提供制造业承载空间。建设9处现代服务集聚区,以及植入17处产业邻里。

图6:新吴区产业用地规划

4.1.3活化产业空间

    空间上提出“优、增、退、拆”四类空间政策分区。包括①优化提升区,未来重点通过升级、增资、加密提升单位产出。② 1新增发展区,应依据产业主题园区定位导向及产业链等情况,统筹规划。③退二进三区,退出工业用地,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④ 拆除清理区,对生态地区内的现状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拆除清理。

图7:新吴区产业用地空间政策分区

    划定更新单元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转型。参考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政策,结合无锡高新区实际情况,提出工业用地向3类功能转型:包括①新型产业区(M0),以科研、中试、小试为主要功能。②科创商务(C8),以商务总部为主要功能。③高效工业(M1),以高绩效产出的工业制造为主要功能。结合控规单元划定27个更新单元,包括新型产业区更新单元、科创商务区更新单元、高效生产区更新单元、城市功能区更新单元。同时针对三类功能更新单元提出3大类7小类的政策要求,从政府让利、利益共享、公益要求、压力下沉四个角度推动实施,为不同类型单元内配套相关政策。

表1 新吴区低效工业用地更新政策建议

图8:新吴区工业用地更新单元划分


4.2创新引领战略

4.2.1明确创新方向:B端产创联动、区域创新策源

    未来无锡高新区的方向应为与产业深度结合的B端技术创新,重点聚焦孵化-中试-制造环节。最终形成全球科技、上海总部、高新孵化、高新中试、无锡制造的区域创新链条。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策源地,制造、量产环节联动500km区域范围。

4.2.2完善创新链条,建设5大创新圈

    实现从技术-样品-产品的本地转化,通过建设创新圈实现创新要素的集聚。建设由创新核、小试中试区、量产园、活力核组成的创新圈。

    建设四类创新圈。包括①国际化创新型(国际合作、全球技术的研发试验区)、②区域创新型(江苏省共建的创新大平台。)③自主创新型(无锡高新区自主创新,以及引进型的国内自主创新技术主导的创新区。)④专业化创新型四类(无锡高新自身优势产业的高度专业化技术创新区)。

图9:新吴区创新圈空间分布


    建设创新圈内三大核心要素。其一,建设创新核,重点在于根据不同创新圈的类型引入高校院所,植入机构实验室等科创装置,壮大产品检测中心、认证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其二,建设小试中试转化空间。利用存量低效空间改造为高质量中试厂房,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柔性化生产中试空间,确保满足创新企业的中试需求。其三,建设活力核,提供高品质创新环境。每个创新圈配置一处活力核,丰富创新人群的城市生活。应塑造开敞空间促进共享交往,塑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品质,建设地铁枢纽、中运量站点,确保便捷交通。


4.3品质城区战略

4.3.1稳定城市结构

    理念一:三脉定骨架。构建一脉活力、一脉服务、一脉风景构成的城市骨架,依托大运河与长江路打造活力脉,成为新吴区与无锡市衔接的区域空间发展主轴。依托新华路与香泾浜打造服务脉,成为无锡市东南侧各城市空间的联系轴带。依托伯渎港与太博大道打造风景脉,成为吴文化体验及人居生活的载体,凸显新吴区吴韵梅里的独有风貌。三脉都由水系及道路组合而成,形成一路加一河,功能加品质的轴带特色。

图10:新吴区规划结构图

    理念二:河港链中心。中心体系上主要围绕运河发展一级中心,其余板块滨河布局次级中心。建设组合中心:三心分工,共同打造无锡城市副中心。组合型中心分别承担区域职能中心、城市综合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三类不同的职能。其中临空中心主要定位为区域客厅,包含了会议会展、大型论坛、区域消费、总部商务以及区域贸易等功能。运河复合中心主要定位为高度复合的功能地区,包含科技创新、文化艺术、活力消费及公共服务等功能。太科园中心主要定位为创新中心,行政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功能。同时通过挖掘香泾浜作为城市绿廊将三个中心进行串联。

    理念三:产城融板块。规划贯彻“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实现职住平衡、功能混合的发展目标。在城市建设中,落实街区尺度宜人、彰显社区个性、保证绿化渗透等要求,最终在新吴的五大板块中实现“产、城、人、文、绿”的融合布局。每个板块按照半径约5KM的尺度进行划分,面积约40平方公里左右,覆盖居住与就业人口约20万人。

图11:新吴区规划效果图

4.3.2完善城市级公服、绿化配置

    参照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对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重点配置,同时建设蓝绿网络,开展““双十双百”蓝绿网络工程”,建设十大公园、整治十条河道、建设100公里绿道、植入100个城市微客厅。针对不同人群的“特色生活圈”。最终融入无锡城市板块,作为城市副中心、承担城市功能,成为无锡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图12:新吴区在无锡市区中的空间角色

4.3.3优化产城关系,调整用地结构

    科技型新城区需要用地结构上的转型调整,参考国内高新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杭州滨江区)用地规划,生活空间占比为45%—50%,生产空间占比为30%—35%,辅助空间占比为20%—25%。新吴区用地结构上应实现“三增两减”,重点增加居住、公共服务与绿地,减少工业和仓储用地。

05

五、体会与总结

  5.1高新区肩负着“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职责

    高新区与经开区的区别核心在于高新区需要在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上进行持续引领。其一,在产业方面,高新区需要迭代的产业体系,主题明确、边界清晰的产业空间,较高的产业绩效,结构合理,内资、外资、本土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以及对于产业用地动态的更新政策机制。其二,高新区需要持续而稳定的创新,既需明确自身在区域创新中的角色和特点,同时需要关注到创新的源头、创新的链条、创新的低成本空间是否完善。


5.2城镇化下半场高新区“城市功能”的重要性

    高新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其在产业基础、创新驱动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进入城镇化的下半场,单纯的土地扩张以及产业引进无法进一步带动高新区的持续发展。人、资本、企业需求发生变化,城市功能的提升是高新区新时期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图13:高新区分阶段发展动力示意


5.3存量规划时代的工作方法和深度需进一步下沉

    在存量规划时代,过去战略规划中的一个愿景、几大战略、一个战略方案、一套空间分析的工作方法和深度已经难以满足存量规划时代精细化的需求,规划方法和深度都要再进一步下沉,既要有总体的发展定位、目标愿景、城市战略和近期行动,同时又要有用地评估、项目策划、城市设计、更新管理单元、政策建议等。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行动导向、政策导向兼具才可能找到破解新时期下高新区诸多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

感谢院、所领导的指导和项目组成员,以及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新吴分局


院/所领导:郑德高、孙娟、陈勇、马璇;

项目组:张一凡、胡智行、章怡、李国维、游世凯、陈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