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线城市的转型之路 ——宜昌2050战略思考

柏巍 申客思享会 2023-03-26

导读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城市转型与创新,是近年来大中小城市普遍关注的议题,也是中规院上海分院近年来重要的实践方向。

本文为“中规院上海分院2018年度技术交流会”,城市转型与创新单元系列报告之一,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


作者:柏巍

中规院上海分院四所,主任工程师


三线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困境

1.1 三线城市概况

近几年,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得到广泛关注,这个榜单旨在寻找理想城市,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5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划分出一线-五线城市。在2018年的最新榜单中,有70个城市位列三线城市行列,数量占参评城市总数的20.7%,占国土面积的9.4%,包括珠海、镇江、海口、扬州、洛阳、唐山、上饶、宜昌、岳阳、株洲、湘潭等。


《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城市划分


1.2 三线城市的基本特征

(1)重要的区域地位和责任。三线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在省域和区域中常常承担着“省域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等职能。如宜昌、岳阳、九江既是长江经济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唐山、邯郸是京津冀的区域中心城市。


三线城市在区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的示意图


(2)良好的产业基础。三线城市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GDP占参评的城市总量的近1/4。

(3)稳定且增长的人口基础。根据2010年六普统计,三线城市常住人口占参评城市的26.2%。并且三线城市生活宜居性较高,五六普期间的城镇人口增量的1/4都集聚在三线城市。


三线城市的GDP(2013年)、常住人口(六普)、城镇人口五六普增量的占比情况


1.3 三线城市的发展困境

通过对上饶、岳阳、宜昌、株洲、绵阳等城市的调研认知,不难发现,这些三线城市普遍面临着传统路径下的发展乏力的问题,具体表征在4个方面:

(1)区域辐射力弱。如上饶、岳阳的势力圈难以覆盖市域,而宜昌的区域中心城市特征偏弱,特别是与周边250公里内的城市的联系最低。


上饶(左)、岳阳(中)的势力圈分析和宜昌(右)与国内其他城市的联系度分析


(2)产业动力不足。如上饶、岳阳等城市面临着传统工业模式难以支撑转型的难题,宜昌也遇到了传统动能“三高风险”与新动能“三低困境”的矛盾,动能转换方向不坚定,城市对化工的取舍在摇摆。


宜昌传统动能“三高风险”与新动能“三低困境”矛盾


(3)城市特色缺失。大拆大建的建城方式,导致“千城一面”的诟病。一些滨江城市,滨江公共性差,大部分岸线被住宅挤占,并且高层建筑封江,造成滨江风貌单一、特色消失。

某沿江城市滨江高层建设的空间示意和滨江两岸的天际线实景照片


(4)人口结构性流失。通过问卷调查和人群访谈,得出三线城市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重和青壮年大量外流的隐忧。特别是由于城市环境品质不高和公共供给单一,当地的大学毕业生和创新创业人才在向大城市流走,三线城市的年轻活力在丧失。

湘潭市市民和大学毕业生留湘潭意愿的问卷调查



2000-2015年宜昌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分析


以宜昌为例,探索新时期的战略选择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交汇处,距离武汉和重庆分别300和450公里。宜昌是“长江”战略的风向标,抓住了每个阶段的时代机遇,因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因长江求变。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宜昌正如上文所说,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战略路径的再次选择。


宜昌城市的发展历程梳理


展望未来,立足国际视野、履行国家使命、彰显宜昌韵味,规划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价值观,确定宜昌2050愿景为“多元动力、多样生活的长江名城”。通过更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建设、更足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更高品质的多样生活营造,建设成为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宜昌样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多样活力和高品质生活的滨江名城。因此,宜昌应做好三大战略:


技术路线


2.1 内外再链接,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

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定位谋划宜昌更足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链接国际和国内两个扇面,推进世界水电名城、长江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

(1)链接国际,更具广度地对外开放,建设世界水电名城

立足国际视野,宜昌要积全面融入国家大开放格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联通口岸、打通宜昌水陆对外开放大通道,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加强宜昌与昆明、南宁的链接,积极衔接泛亚陆路通道;

二是强化铁水联运,依托白洋港和枝江货运站,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三是借力“三峡”,促进宜昌工业产品和特色农业“走出去”,预留国际文化交往、旅游等空间,促进国际活动“引进来”,从而助推内陆城市的特色国际化。


宜昌全面融入国家开放格局的大通道示意图


(2)链接区域,更具深度的区域共同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中心城市

 顺应区域发展趋势,宜昌需要联动东西促进深度合作,实现区域内城市间错位分工,推动交通互联互通。

向东唱好双城记,与武汉功能互补,完善创新链-生产链-服务链,建设“汉宜”创新共同体。宜昌要发挥创新链分工合作的优势,承担“链接转化”中心城市功能,建立直连直通的高铁网络,结合枢纽建设宜昌未来科技城,作为汉宜创新合作平台。


“汉宜创新共同体”建构示意图


向西打好“三峡牌”,联动宜昌三峡、十堰武当山、张家界天门山、神农架林区、荆门明清皇家陵寝、恩施士司遗址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共建三峡国际旅游共同体。同时,宜昌应努力打造旅游营运枢纽的能力,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国际旅游共同体建构示意


强化中心带动,综合地理邻近、生态相接、文化同源、紧密联系等要素分析,划定宜昌大都市圈范围。提升宜昌的区域辐射能力,以“一核一轴、双廊双扇面”的协同发展格局,促进都市圈的产业协同、旅游联动、设施共建、服务共享。


宜昌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格局示意


2.2 特色再滨江,坚守生态文明的绿线

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宜昌样板”为目标,,通过加强红线管控、提升生态品质,守住宜昌的生态文明绿线;通过资源特色挖潜,彰显城市魅力。

(1)强化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加强底线思维,锚固“两脉青山、一江五水”自然格局,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功能限制区、发展区,加强生态管控,稳定生态格局。

(2)品质升级,建设国家公园和生态岛

建立市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体系,识别核心资源,建设四大生态标志工程,提升生态品质。其中,参照美国国家公园标准建设神农架-兴山、三峡、五峰三大国家公园,对标上海崇明岛标准建设百里洲国家生态岛。


宜昌生态文明绿线图(生态红线和国家公园、生态岛)


(3)建设最美风景道,活力左岸、风景右岸

长江一直都是宜昌的核心价值资源,未来宜昌仍应以长江为主线,从上游的三峡大坝到下游的生态岛,建设滨江两岸最美风景道,将沿岸全线贯通。并且,风景道串联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活力节点,如景区、运动公园、动物园、文化博览园等,为儿童、年轻人、运动爱好者等人群提供户外空间。

关注滨江活力回归,引导两岸公共功能优化提升,打造“活力左岸、风景右岸”的滨江城市名片。两岸分别以“红动长江”和“绿动长江”为主题,把景观、人文、休闲与长江融合起来,既展现“一面云山、一面秀城”的宜昌特质,又提升长江的价值。


最美风景道建设示意

活力左岸、风景右岸示意


2.3 趣味再遇见,建设高品质长江名城

让城市回归生活,迎合老市民、年轻人、企业家、文化人、游客对生活、创业、休闲、人文、旅游等需求,结合宜昌的资源特征,谋划多元活力空间,包括“遇见风景”的魅力圈、“遇见人文”的文化圈、“遇见活力”的运动圈和“遇见多彩”的生活圈,绘制城区文化活力地图,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各界宜昌人对城市的愿景和期待


宜昌主城文化活力地图

遇见风景的魅力圈                     遇见人文的文化圈

遇见活力的运动圈                       遇见生活的宜居圈


项目体会

十九大以来,生态优先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刚性底线,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逻辑。

生态文明时代,生态优先是核心价值观。城市不仅仅要守护山水格局、严控生态底线,更要挖潜生态价值,通过更高标准的建设提升生态品质,抓住核心价值资源彰显城市特质。

相较于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优势不突出,三线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链接国际、强化区域合作,在区域网络中去寻找自身的特色功能和深化合作的契合点,建立直连直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才能做到高质量的发展。 

进入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逻辑从原来的“产城人”转变到“营城-引才-提产”。在这个逻辑下,城市要回应人们的美好生活。城市空间供给要应对人群需求,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公共供给,这样才能使城市别样精彩。


感谢院领导,杨保军院长、李晓江原院长、郑德高副院长,和分院孙娟院长、李海涛总工的悉心指导,感谢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THE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