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潘昆明: 一个不愿被“卡脖子”的理工男

洛阳民盟 2023-09-20

五一假期刚过,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河南省高温结构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潘昆明又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作为难熔金属材料领域的青年专家,他不想让自己有所懈怠,因为“不愿看到我国在关键技术上再被卡脖子”。

今年37岁的潘昆明,是民盟河南科技大学理工支部宣传委员。专业突出、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做事专注,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博士毕业的第二年,潘昆明就来到河南科技大学工作。潘昆明说,那年他28岁,精力充沛,经常在实验室待一天也不会觉得累。

对钨(钼)材料进行研究,致力开发新一代纳米陶瓷相强化高性能钨钼合金,以满足高能物理、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特殊需求,是潘昆明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产品服役条件向极端化发展,对钨(钼)合金高温力学、抗辐射等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熔点高硬度的陶瓷颗粒强化就成为各国争相研究的对象。”潘昆明说,“这个领域,当时很多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卡着脖子。难关不攻克,我们就会很被动。”

陶瓷相如何引入到钨(钼)基体中,是潘昆明团队面临的第一个关键技术难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须独立自主创新。”

为了实现陶瓷相颗粒呈球形且弥散分布于钨(钼)基体,潘昆明与课题组成员经常为了优化一个参数反复实验。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最终解决了中国高端钨(钼)产品“卡脖子”问题,生产出系列高强韧钨(钼)合金,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该项成果获得2016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潘昆明带领团队在难熔金属材料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近年来,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完成省部级成果评价7项。成果被应用到21家生产企业,产品出口到国外86家企业和机构。

“解决行业、领域及国家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是我们搞科研的终极目的。”潘昆明说。

“但这还不够。”潘昆明说,科研成果还需要更多、尽快地和相关产业结合起来,“多为国家和社会做一点贡献,也是我的个人价值所在。”

褪去了刚毕业时的稚气,磨砺了坚毅不服输的勇气,出生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的潘昆明说,老子的一句话对他影响很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他看来,其中蕴含了做人做事的一种态度——持续突破自我,才能不断进步。


(来源:中国新闻A03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