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华语流行音乐“最坏的年代”

哎呀妞 哎呀音乐 2019-07-17



6月23日,第29届金曲奖颁奖典礼在台湾举行,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都对这个昔日备受瞩目的权威奖项失去了兴趣。


同一天,腾讯视频的女团选秀节目《创造101》举行决赛,微博被“杨超越第三”、“杨超越划水”等话题大面积刷屏,媒体接连围绕杨超越写出几十篇“10w+”,金曲奖却无人问津。



6月27日,屹立香港30年的知名唱片店“香港唱片”金钟店宣布结业,另一间分店也将会在近期关门。创始人萧劲展称:“唱片行业已经没有未来。”



明明周杰伦、五月天、林俊杰、F.I.R等人扎堆发碟推歌的2004年,仿佛还在昨日。可是到了今天:周杰伦宣布不再推出唱片,只出单曲;林俊杰金曲奖上惨淡收场也没人关心,王力宏去年出的专辑被批“难听”,F.I.R分崩离析……



当周边被抖音神曲包围,当KTV的热门曲停留在10年前,当你再也说不出任何一个新人歌手的名字……


我们不得不承认,华语乐坛已不复当年盛景。

 

 专业的颁奖礼没流量

 有流量的颁奖礼“分猪肉” 

 

已经举办了20多年的台湾金曲奖,一直以严谨的专业态度来评判奖项,是华语乐坛中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之一。历年来,歌手都把金曲奖视为自己音乐事业的里程碑。


金曲奖20多年来的得奖名单,也仿佛是华语乐坛的编年史:陶喆、王力宏、孙燕姿、张惠妹、周杰伦、S.H.E……


当每一位得奖人站在台上,或哽咽、或热泪盈眶、或微笑淡然,这些经典的瞬间都是整个华语流行乐坛的缩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709a4t6l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回忆杀:金曲奖历年经典片段

 

但近几年,金曲奖却逐渐走下“神坛”。

 

今年的金曲奖显得十分黯淡。从提名之初便显得寡淡无味:

 

最佳男歌手提名:陈奕迅、林俊杰、宋念宇、李玖哲、许书豪 

最佳女歌手提名:张惠妹、徐佳莹、彭佳慧、Faye(F.I.R前主唱)、吕蔷

 

多亏了几位乐坛前辈,最佳男女歌手的提名勉强撑得起台面。

 

再看标志着乐坛新鲜势力的“最佳新人”的提名:

 

郑兴、茄子蛋、J.Sheon、李权哲、阎奕格、苏佩卿、丁世光



这些陌生的新人名字让人不得不感叹,现在唱片公司推新人都如此“低调”吗?


我们再看17年前的金曲奖“最佳新人”提名:

 

周杰伦、孙燕姿、戴佩妮、范玮琪、林凡

 


同样是新人,现在的“华语新人”已经严重偏离当年的“最佳”定义了。

 

其实这也是当今华语乐坛的现象,从前引领音乐圈、竞争激烈的颁奖礼,现在已经没落到毫无看点。

 

无独有偶,香港地区曾经的四大颁奖礼越搞越寒酸,不仅没人关注,甚至连自家电视台都不转播了。


 

内地的颁奖礼也好不到哪去:中歌榜、音乐风云榜、MusicRadio中国TOP榜,沦为了分猪肉的水奖,流量成为大陆颁奖礼的主要衡量标准。


小鲜肉当道,粉丝们的打歌刷榜严重干预了奖项的设定。粉丝们为了打歌刷榜,买偶像的数字专辑的时候砸钱毫不手软,甚至一个人就买同一张专辑买了几百张。


被流量明星充斥的某音乐榜单


 / 死循环:歌手不赚钱,歌迷不付钱 / 

 

徐佳莹今年凭借《心里学》拿下金曲奖歌后,并同时夺下“最佳国语专辑”。听众们在替她高兴的同时也心疼她,《心里学》是她出道近1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但却不是一张付费专辑。其实,这根本不是一张能赚钱的专辑。


 

事实上,现在歌手光靠做专辑,能赚钱吗?能回本吗?

 

传统唱片时代歌手确是能通过纯出碟获利,因为那时候是动辄几百万的销量。而现在歌手要想持续唱歌,就必须依靠演唱会、商演、拍戏、录综艺。

 

和专辑收入相比,现在出专辑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所以,唱片公司大幅度削减了出专辑的预算,出片量骤减。原创音乐人和小乐队则用拼命工作赚来的钱,自己贴钱去做原创专辑,自嘲“做唱片纯粹是因为爱”。



去年4月,经营了27年的香港信和唱片店结业,创始人张家裔感慨:“今日世人可以接受95港币的一碗日式拉面,15分钟吃完后被人臭脸赶走,但他们会抱怨一张标价140港币的欧洲直接进口唱片,为何这样昂贵!”


那“白菜价”的数字专辑呢?诚然,如今网络时代,数字专辑已经司空见惯,付费收听的意识却还是不够普及。


一方面,偶像歌手的粉丝们疯狂重复购买刷销量;另一方面,很多优质音乐人千辛万苦做出的作品,被很多人以网盘链接等形式“免费收听”



很奇怪,在传统唱片时代,付钱买唱片听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怎么来到网络时代,人们却忘记了这件事情呢?甚至连某公众人物都敢宣扬“音乐不应花钱”言论,这难道不是华语乐坛的可悲之处吗?没有好的盈利和激励机制,优质的音乐人如何获得回报和肯定?

 


音乐人辛辛苦苦制作出一张专辑,听众却不承认他们的劳动,这无疑是最打击创作热情的举动。如此一来便陷入了死循环:歌手出碟,听众盗版获取,歌手无创作成本,听众大骂乐坛没落……

 

 / 音乐社交的恶果:审美倒退,哗众取宠 / 

 

流行曲是什么?

 

以前的流行曲是:

 

“只怪我们爱得那么汹涌爱得那么深”

 

“受不了看见你背影来到写下我度秒如年难捱的离骚”

 

现在的流行曲是:

 

“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洗脑的旋律和通俗的歌词,越来越成为大众审美的趋向。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普及之下,洗脑的土味神曲逐渐占据了传统流行歌的比重,从受众层面上几何级地传播开来。实际上现在的土味神曲颇像当年彩铃的传播模式,而区别在于,如今的土味神曲是以文化传播的姿态袭卷我们的音乐审美。

 

另一方面,过分宣扬的音乐社交也阻碍了我们对音乐的欣赏。热门歌曲底下动辄999+评论,10多条是热评,其中5条是煽情鸡汤,4条是杠精语录,3条是无脑求赞。音乐社交的设计初衷是给听众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却不料成为了吹水打趣的聚集地。



而真正的歌曲本身,却变成被消费的卖点。

 

我曾经听到一个人说:“《平凡之路》不就是被抖音带火的吗?”

 

听完他说,我真的很想给他一个白眼。

近期精选:

请不要强迫一个不愿唱歌的吉他手唱歌!

2018吉他手水平自测试卷

求求世界杯别再踢了,跑场的乐手都要失业了。

崔健:“现在的年轻人听的音乐是包装出来的,都是因为长得好看。”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关注公众号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