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华第一龙”与“良渚玉琮王”相遇,我们该带孩子去看看!
最近新开展的“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因为有落落非常感兴趣的“中华第一龙”,所以在带她去看之前,我先去看了一遍,整理出了带孩子看展的思路,分享给大家。
这个展最好的一点是,它用对比的方式,将处于文明起源阶段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展现出来,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相同时期两个文化的共性和特性,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这一观点。
因此,在带孩子看展的过程中,除了两个文化的时间、地理位置、发掘概要等等,我想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去观察,两个文化出现了哪些共同的物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共性;又有哪些是各自独有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性。而它们又有哪些表现,表明了文明的即将到来?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文明之光”“敬神娱人”“人居其地”和“珠环玉绕”。从两个文化的考古发现开始,到先民的原始崇拜,到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到装饰品等等进行展示。
第一部分“文明之光”。第一个厅主要是文字资料,展示了两个文化的考古发现,这个部分文字较多,孩子可能不太有兴趣,可以提前准备一下,简单地讲给孩子。其实主旨很简单,两个文化几乎都是上世纪30年代左右被发现,初期有过挖掘,主要的考古挖掘是在80年代以后,最主要的挖掘和发现更是在2000年之后。良渚文化于2019年申遗成功,而红山文化也正在进行申遗准备。它们的发现和发掘,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也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第二个厅分别介绍了红山文化的神庙、墓冢和良渚文化的古城、水利设施。相同的是它们都有祭祀的祭坛,不同的是红山文化有着神庙、各个等级的墓冢,唯玉为葬的制度;良渚文化有大规模的古城,和最早的水利设施。而这些,都是文明初显的表现。我们可以和孩子聊一聊文明,等级制度产生,少数上层阶级垄断社会管理权,“国家”制度的出现,社会分工等等,这些,都代表着文明的显现。
左上:红山文化 玉钺
左下:良渚文化 玉钺
右上:红山文化 玉斧
在这里有展出玉斧、玉钺、石斧等,在两个文化都有出现,让孩子观察一下它们的异同,看看它们相似的外形,不同的材质。
第二部分“敬神娱人”。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了解两个文明的原始崇拜。红山文化中,在女神庙出土了女神像、陶塑人像、陶土头像等,蕴涵着偶像崇拜意味的先民“艺术品”。展出的一个女神坐像,一个石头像,原始的、古朴的造型,让人感受到远古先民对于神灵与人类自我的探索。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黑色的人像,几何形态的头部,抽象而简洁,不由猜想雕刻他的人有着怎样的创作心情。而这些,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想象,听听孩子的见解。也许他们的答案会给我们惊喜。
红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斜口筒形玉器也有展出,高超的技艺,令人惊叹。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中空的器具,是用来做什么的?又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目前只在中心大墓中发现,在墓主人头上方的位置,据推测是玉箍或玉冠。而在后面的展示品中,还有一个无底筒形陶器,想想两者会不会有什么关联?还有展出筒形玉器的玉芯,两者结合起来,就能知道它们的制作方法啦。
这个部分最重要的两件展品,就是红山的黄玉C形龙,和良渚的玉琮王。被单独放在一个小展厅的两个展柜中,可以近距离的观看。
良渚玉琮王,每一面都刻有双层的良渚文化标志性的图腾—神人兽面纹,看它的转角,两个半面构成一幅完整的兽面,无论是造型,还是鼻、口都非常形象,整个玉琮刻划得十分精细,令人惊叹。和孩子一起仔细观察,聊一聊它的制作工艺有多复杂,感受一下良渚先民们精湛的工艺,也可以聊一聊对玉琮以及纹饰的理解,对造型和艺术的看法。
要重点看的是红山玉龙。展出的黄玉C形龙,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而龙图腾,也是红山文化的标志性图腾。这件玉龙太美了,周身卷曲,吻部前伸,首尾相顾,长鬛高扬,极富动感,给人一种飘洒、俊逸、神奇的美感。而细细观察,可以发现它的下颚有网格状纹路,鼻端是两道刻划的短线表现鼻孔,眼睛略微凸起。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第5集讲的就是它,“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实在是道尽了它的美。(你有一篇来自国宝的文章,请查收 | 必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附文案资源)
现场还展出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碧玉C形龙(复制品),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早、体型最大的龙形玉器。
除了这种C形龙,红山文化还有一种玦形玉猪龙,猪首龙身,做蜷曲状,仿佛胚胎,似乎可以回溯C形龙的形成。它们的出现,是不是在暗示着生命的孕育呢?
除了和孩子一起仔细观察,感受先民的艺术审美,我们还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玉龙和良渚玉琮的不同。一个有着精致刻划的纹饰,一个有着简洁飘逸的造型,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除了玉琮和玉龙,这个部分还展示了两个文化中都出现的动物形器,红山文化中的陶鹰头、碧玺鱼形坠、玉鸮、青玉蝙蝠、玉蚕……良渚文化中的玉鸟、陶猪……
上排:红山文化 陶鹰头 玉鸮
这些精致雕刻的小动物,让孩子联想到什么呢?先民们对动物的崇拜?先民们生活中出现了这些动物?以动物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先民们的审美?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想像的。
这个部分还有介绍两个文化玉器的原料,可以解答它们看起来为什么如此不同,喜欢矿石的小朋友可以仔细看看。
第三部分“人居其地”,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的生活,以及在这生活中透露出的对艺术美的追求。红山文化代表性的彩陶,上面有着几何图形的黑色纹饰,以及之字形纹,而良渚文化代表性的黑陶灰陶,没有纹饰。可以思考一下,这种不同除了自然环境还会有什么原因?
上排:红山文化 彩陶
当时的先民们,已经用各种农业工具种植粮食,用陶器储存和烹饪、盛装食物,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而这些,可以带着孩子从这些器具推导而出。
左上:红山文化 鼎
左下:良渚文化 鼎
右上:红山文化 筒形器
04珠环玉绕
第四部分“珠环玉绕”,无论是红山文化的玉珠、玉珠串、玉环,还是良渚文化的玉梳背、玉镯、耳饰、玉管串,都能看到先民们对美的追求。
上排:红山文化 玉珠 玉珠串
下排:良渚文化 玉梳背 绞丝纹玉镯形器
而专门的手工业者的出现,也说明了社会开始出现分工,到文明的路途,又前进了一大步。
良渚文化 玉饰
最后还有一个小互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一一对应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玩一下,在游戏中检验一下自己看得仔不仔细。
看完整个展览,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给两个文化画个像,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在南方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先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信仰?用着怎样的器具?装饰着怎样的饰物?他们有着怎样的工作?死后怎样墓葬?
而这些,都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实证,还原出来展现给5000年后的我们,让我们得以了解,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有着怎样的起源。而这,也正是考古的意义之一: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样带着孩子看完这个展,相信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有满满收获!
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
时间:2021年12月10日-2022年3月13日
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武林馆区 地下一层临时展厅
预约:在“浙江省博物馆”公众号预约
交通:地铁西湖文化广场站C口出;驾车可导航到北边的地面停车点,或者停在银泰百货的停车场。
END
如果觉得还不错,记得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哟!
扫描二维码,关注落落妈妈
更多内容等着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