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新闻学概论》

课程思政示范课

《新闻学概论》

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邓力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及相应知识体系来设计,分为“新闻本体论”“新闻实践论”和“新闻媒体论”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党性和人民性及其关系、新闻真实、新闻传播权利与社会责任、传播新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等等。

中国的新闻传播现象日新月异,甚至开始冲击新闻理论的旧有教学框架,因此本课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传统新闻学理论框架进行有机整合,并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具体新闻案例来吸收这些理论概念。

本课在课程思政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即在理论内容的教学中结合现实案例,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加强对思政内容的阐述与解读,与此同时,再辅以多种课堂互动形式,让学生能够主动预习相关学习材料,对课堂知识点融会贯通。以下将分别介绍具体的课堂互动与案例分析形式。

课堂互动

本课使用了模拟采访、模拟新闻发布会、课堂辩论等互动形式,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就熟悉相关材料,并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就抽象理论形成具体观点。这样在学生进行课堂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此展开评价与引导。如图一所示,第五讲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讲授就辅以课堂辩论的互动形式,教师安排一组学生就某新闻事件所引起的新闻实践争议确定主题进行辩论。学生们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来探讨记者的新闻报道实践规范、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功能,最后通过正反方的思辩过程树立起正确新闻观。

图一:学生分为正反方来辩论“于欢案”中的媒体实践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

案例分析

课堂结合多个新闻事件,让学生结合新闻理论的基础概念如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等概念来分析新闻文本。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并汇新闻文本,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新闻报道是人类的主观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如图二所示,这一组学生分析了中外媒体对“RCEP协议签署”的新闻框架,通过比较分析来明确复杂新闻议题背后的立场问题,并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新闻文本分析,提炼出这些报道中所突显的“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国际担当”和“中国对全球经济的积极影响”等框架,由此能够更好地把握国际新闻事件报道中的立场问题。

图二:学生通过分析“RCEP协议签署”新闻框架

来探讨中国的国际担当与对全球经济的积极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