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公安工作概论》
《公安工作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胡明《公安工作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以德育目标为导向,深入挖掘提炼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围绕课程应当融入的思政元素要点广泛收集资料,在原有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充实了相关的教学内容,调整了部分教学重点,并将其充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01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对公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
2021年6月21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发展史#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赵海全植入思政课程目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发展史》课程原有知识、能力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三项课程德育目标,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1.提高政治站位。带领学生充分把握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发展
2021年6月18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伦理学》
《伦理学》课程思政负责人:赵庆杰《伦理学》课程思政示范课严格按照立项申请书中的设计和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教育目标指引下,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展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重在培养品德高尚、德行一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课程思政的特点和相关要求,对《伦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补充完善,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始终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继承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运用“雨课堂”技术制作新的课程课件,增强课件的技术性和吸引力,突出学生与课件间的交互性。将新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及时应用于《伦理学原理》的课堂实践之中,测试使用效果。接下来,将根据课堂使用后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本课程的教案和课件。
2021年6月17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赵洪芳《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帮助学生认知西方文化时,力图发挥课程思政功能,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1
2021年6月16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概论》
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赵卯生《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概论》课程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文本和学术基点,结合《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的相关内容,再扩展加入当代国内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讲授而成。01CASES丰富和加大案例教学注重通过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典型案例的选取、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为什么”,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创造,使学生不断增强内心体验,由内而外地理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切实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为党的事业、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一生。课程课件节选02TEACHING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遵循“点燃、启发”式教育理念,全力激发学生活跃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并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辩论。同时,还让学生自己寻找案例来分析和表达。在与同学们的课堂讨论中,积极主动自觉引导同学们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使课程训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引导同学们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维护“两个核心”,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时时刻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敢于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03NEWS试题库中体现中国最新成就增加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精神的试题。这些试题促进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从更为丰富的理论视角、思想资源出发来解答和回应当代社会的各种现代性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课程课件节选03NEWS以原课程为基础深入挖掘在课程原有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备课,录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习近平生态文明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等最新教学内容,教学实效性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
2021年6月11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当代全球问题》
当代全球问题杨昊《当代全球问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面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指导本课程思政建设的统领性理念,将我党的最新外交战略布局与全球问题及其治理相结合,具体分为如下要点:01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代全球问题内涵的全球性和整体性,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地球村的意义。02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当代全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关系的支撑,特别是大国之间新型关系的构建。本课程着力分析在应对全球问题的挑战的时候,新型国际关系如何为解决问题提供政治支撑。03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对于当代全球问题的关注,目的是引领学习者对解决全球问题,即全球治理的关注,而在授课中注意各种全球问题与中国角色的结合,旨在引领学习者思考中国如何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04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当代全球问题是对上述价值目标的重要挑战,了解并解决当代全球问题,其价值归宿即为上述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05课程思政建设安排1.
2021年6月10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赵文彤“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是我校一门通识主干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立项课程,该课程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和解读为线索,从中发现人类智慧、汲取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其融入思政元素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古今中外文学史经典文学作品中,符合新时期教育目标要求的要素,通过讲授文学的手段,发挥文学“以文育人、文化育人”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学生情操,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更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滋养学生心灵、蕴养文学底蕴,培育人文情怀,参与到引领社会风尚的具体实践中来;通过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参与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自《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程思政立项以来,从授课大纲调整、授课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1.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情况明确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是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思考并调整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有意识构建文学导读课程全程育人格局。具体课程建设内容如下:(1)在已有课程内容的讲解中,加强文学作品指向的文化育人导向和精神引领作用,充分发掘和运用文学经典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使之更加契合课程思政要求。例如,该课程导言部分的课堂教学,从雨果《给巴特勒中尉的信》开篇引入对《悲惨世界》的分析,重点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作家在表现时代大变革中人类进步价值进步价值观分析,突出这些文学经典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的阐述,让学生更清晰和深刻地从思想方面汲取养分。(2)在授课内容上增加鲁迅小说创作背景的分析和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体悟,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秀语言文字传统等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文学课教学,增强学生对民族优良传统继承的文化自信。(3)将更多涉及法律的文学作品引入教学内容:课堂选取文学文本更加注重涉及法律的文学作品。法治中国的人文情怀和以文学智慧认识人生与社会的深邃眼光,对于培养学生的新时代法治精神有所裨益。(4)与其他开设通识文学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特色和成功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文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质量,打造更加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2.对标课程思政立项书,开展课程思政计划(1)对标项目绩效目标。立项两个学期以来均已完成每学校开设两个课头的承诺,且选修人数满意,本科生覆盖率较高。建设以来第一学期选课人数总达416人,第二学期292人。(2)立项了一项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相关的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指导立项了一项文学艺术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一项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超额完成此方面项目绩效目标。3.未尽之处由于疫情原因,尚未能开始第二课堂的学生文学活动。未能如期到国内其他知名高校文学院开展通识文学课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未来将加强上述两方面建设,进一步促进本课程思政建设品质的提高。
2021年6月8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郑璇玉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情况#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知识产权法》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授课内容上,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结合,获得了学生极高评价。例如,在著作权法授课部分,以我国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著作权法的知识进行介绍,将前沿案例与国家知识产权创新发展战略寓于著作权保护内容之中;在专利法授课部分,结合在专利申请上的“遗传资源”等既有事实入手,对我国为什么要在专利法上保护遗传资源进行了解读,提高学生对专利掠夺的重视程度;在商标法授课部分,主要从商标注册、驰名商标、商标的国际保护和平行进口、中华老字号商标保护、地理标志认定等方面切入习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思想,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渠道功能,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本科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融入。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亮点#结合研究热点实现双向互动#因疫情原因,本学期知识产权法采用线上授课模式,学习通、腾讯会议和微信群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疫情期间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习通”作为互联网慕课体系下的分支,结合了各高等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共享与融合,快捷地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而微信群的实时交流更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可以针对最新热点问题随时向老师提问,其他同学也可以在群里提供自己的答案,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向下滑动查看课程群答疑节选学生围绕《民法典》的出台、“数据产权”这些研究热点积极讨论,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求证。老师极具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互联网新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极大地点燃了学生自主学习、多元化学习、多维度思考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教学质量。#通过课后作业增强文化自信#知识产权法在课程中期留一次课后作业计入到平时成绩之中,在作业的布置上,结合习总书记指出的
2021年6月7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金莉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由金莉莉、赵文彤、董燕、卢燕娟四位老师组成授课团队,主干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专业选修课《鲁迅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研究》《四十年代文学研究》《八十年代文学研究》形成系列课程群。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核心课程,在本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不仅将传统的文学史眼光转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学术视野,而且把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1课程简介INTRODUCE《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以来,目前已完成相关必修课、选修课教学、两次京外调研活动、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课程建设的目标为,通过课堂内讲授和课堂外延伸活动,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学生能够自觉成为正确讲述现代中国文学故事的青年,增强道德感和使命感。2建设情况PROGRESS(1)针对中文专业2019级和2020级本科生的课堂讲授顺利完成,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学生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经典阅读、写作表达、独立思考,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均有较好的体现。(2)课程负责人金莉莉分别于2020年1月和10月,利用假期前往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调研,针对其他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进行交流、访谈。进一步了解到课程的教学方法、教材使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对本课程思政建设有较好的启示。(3)2020年11月14日-15日,以本课程为中心,召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变迁与中外交流”学术研讨会,为期两天。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师生现场参与本次会议。外地诸所高校师生以视频方式参会。部分参会人员合影会议分为四个子议题,报告发言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何吉贤、黄开发、何言宏、萨支山、王烨等专家分别就作家老舍、赵树理、现代散文、当代新文学现象等论题进行了精彩的陈述。部分与会发言人两天的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不仅加强了本课程、本专业以及中文系与其他高校、研究所的交流互动,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开阔专业视野的平台。3
2021年6月1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学》
《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罗智敏行政法研究所在建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过程中,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中国政法大学“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教学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等扎根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内容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深度挖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主体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温度:从行政许可的“最多跑一次”到行政诉讼的“立案登记制”,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都大大提升。结合课程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因其天然地将依法行政和公正审判作为核心关注点,正是法治政府建设当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为此,授课教师在课程当中加入宪法法治内容,用我国近年来丰富的行政实践创新来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爱国情怀。学生展示我国各地政府的行政实践创新以马工程重点教材为根本依托要求授课教师讲好用好马工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将教材内容写入教学课件,写进期末考试题目之中。注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为此,行政法研究所开展现场教学观摩、教师座谈等方式促进任课老师之间开展经验交流。通过交流,任课教师在育人角度、思政融入角度上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思政与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学融合课程建设研讨会行政法研究所积极举办会议,与全国各高校进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思政方面的探讨与交流,举办“思政与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学融合课程建设研讨会”,来自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等各高校的教师们集体讨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聚焦“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与协同”和“思政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与行政法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可复制、可转化的宝贵共识。
2021年5月31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WTO法律制度》
《WTO法律制度》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陈儒丹《WTO法律制度》的课程思政建设由国际法学院陈儒丹副教授负责主持。授课教师重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介融入,将课程思政建设要点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去。在讲授WTO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制度基础等章节内容时融入思政建设要点“WTO多边经贸体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系列记录片之荷兰篇《小国大业》视频,使学生理解WTO体系所代表的国际多边贸易体系规则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由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接力而形成的,可以使整个世界更加繁荣和平的制度变革与发展的进程,这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缔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接力棒正在由最初的荷兰依次传递到英国、美国手中,现在中国正在努力崛起接过国际多边经贸体系规则重塑与升级的接力棒。学生在《WTO法律制度》课堂上在讲授中国入世以及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与表现时融入思政要点“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为学生播放世界银行数据视频:200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变化的饼状图,通过视频播放,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强化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使命感,以及将自己“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性;在讲授这一章节时还融入了另一个思政要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学生播放世界银行数据视频:近4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国家20强中排行榜的变化的柱状图,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政策与入世决策是符合时代和国情需要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制度优势,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一就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通过视频接入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嵌入思政元素之外,陈儒丹副教授还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世界贸易组织法理论与实践》,该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编写指导,全书贯穿了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到了教材和课程同向同行,提升了育人成效。
2021年5月28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范晓波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国际经济法》思政课程资料库。全所教师分工合作,搜集各章节思政素材,汇集成了该课程所使用的思政资料库。研究所还组织多次集体备课,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展开集体研讨,统筹安排,确保课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教师尝试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并总结出两种方法:一是在每节课前的“时事共享”环节对我国在国际治理中的理念和方案进行介绍和分析;二是在课程中的相关环节中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治国理念以及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的论述进行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育责任担当。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方式,融思政于专业学习,让同学们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我国在国际治理层面所采取的基本立场、提出的方案和进行的实践,从而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并体现出我们政法院校的特色。从长远来看,这种融思政于专业学习的方式能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实践中将专业实践与政治信仰有机统一起来。车路遥老师青春讲师团专场活动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积极探索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传达正能量,所内年轻教师车路遥、丁如于2019年、2020年两度受聘为学校学生处组织的“青春讲师团”,成为了“青春讲师团”的讲师。她们通过B站直播、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2021年5月25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研讨课》
《“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研讨课》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张蓓蓓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结合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新时代治国理政能力的强调及我校作为政法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定位,开设了主题为“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的研讨课,旨在通过研讨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经验与智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本课程主要采取专题授课法,在各专题中融入思政元素。比如说,在讲授传统文化与修身治国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精神:“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他还把“三严三实”作为改进作风的要求,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他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等来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总书记还阐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首先要重视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其次,要“遵纪守法、不碰底线”,“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最后,要“防微杜渐、不弃微末”,“慎权、慎独、慎微、慎友”。通过向学生宣讲上述内容,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体悟先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探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承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学习“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体验“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21年5月24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张春林《中国政治思想史》以讲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内容为主,内容包括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思想观点、专制天下时期(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思想内容以及近现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等。学生通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学习,不仅可以掌握中国政治思想由传统到现代发展演变的思想脉络,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及政治思想的理论特质。一年多来,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比较好的方式方法,争取取得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效果。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亮点1.有意识进行传统政治思想现代价值意义阐释,助益思政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家思想以修己、成人为思想起点,由内向外,由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了修己、治人与治国理政思想的统一。在儒家思想中,有许多关于修己、成人的思想主张,诸如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规范,这些都是有益人格成长的,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对其现代价值意义进行深入阐释,这些思想在增进学生道德修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儒家思想也有关于天下为公、济世爱民的理想信念,这些价值理念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许多有益于增进道德修养和提升人文素质的思想资源,要有意识结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深入阐释这些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价值意义,并将这些思想要素融入到思想政治建设中。2.寓教于学,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相结合,在学习了解传统政治思想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熏陶。避免枯燥的教条式思想政治课学习形式,结合历史传统,在对传统政治思想内容的学习中,有意识提醒学生吸收那些有益人生成长的思想资源,要鼓励学生以这些价值理念作为自己人生修养的观念指导,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改变了思想政治课的单调学习形式,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一举两得的学习目的。3.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在课题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吸取古人在道德修养、价值理念塑造及治国理政方面的思想智慧,同时要对照古今不同社会背景,形成对当代政治形势的准确认识,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且要善于结合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当下中国的思想道德状况,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及其当代影响,准确分析社会现象,形成对当下国情的准确认知,增进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线上授课课堂展示课堂互动课后答疑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当代国际热点解析》
《当代国际热点解析》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李群英教授《当代国际热点解析》获评为中国政法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程内容本身是跨学科、综合性的,同时也包含当下同学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可根据形势随时调整授课内容,集中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大使和相关部门的官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建设情况:《当代国际热点解析》今年立项以来,已开设了一学期,较好地完成了课程思政的任务。主讲老师授课内容:第一讲:2020年9月10日"疫情下的国际形势新变化"第二讲:2020年9月17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演变"校外专家、大使授课内容:第三讲:2020年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张伟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程分为10个知识单元,分别邀请了9位不同领域的人权专家学者参与授课,授课具体情况如下表所列:该课程讲授内容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帮助学生理清中国人权发展的历程,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有关人权方面的论述,树立辨别是非的基本理念。第二,人权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人权的学习中,认清一些西方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将人权当作道德制高点,压制中国发展的本质。第三,在全面介绍联合国人权公约和中国人权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对学生个人私德和公德的培养,牢固树立起学生们尊重他人以及平等、不歧视的人权观念,帮助学生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第四,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向学生展示中国现有制度的发展过程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根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中国的全过程民主实施方式。在此基础上,鼓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未来积极投身国家的民主和法治建设。课程建设亮点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全面介绍中国人权理念的发展和实践,展示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不懈奋斗历程,及其遭遇到的各种国内、国际困难,坚定青年学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坚定信念。例如沈永祥大使分享新中国人权外交的曲折发展以及西方国家对待人权的双重标准,把爱国情怀贯穿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刘昕生大使讲述中国在人权领域的曲折发展历程,学生们表示感受到中国人权的巨大进步并深深为我国人权发展感到自豪。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昕生分享中国参与国际人权活动面临的新机遇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每位参与授课的老师都会结合自身经历,以问题为导向,采用主题讨论、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们深入思考。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李晓法官通过讲解聂树斌再审改判无罪案、杭州互联网法院闫某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等案件,以“中国人权司法保障的实践与发展”为主题,强调新中国成立的71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71年,司法领域人权保障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人民法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不断提升人权司法保障水平。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李晓分享中国人权司法保障的实践与发展聂树斌案当事人送的锦旗强调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1年5月17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军事法学》
课程思政示范课《军事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李强《军事法学》是由法学院军事法研究所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法学专业选修课,旨在增进学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认识,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的基本情况。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补充,《军事法学》课程与生俱来就应当承担课程思政的重要职能。自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以来,《军事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组通过定期业务学习,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元素要点与专业内容的结合度,充分实现课程的德育目标。壹以“政治建军”为引领,树立学生的正确历史观我国的各项军事法律制度根植于国防和军事领导体制与组织体制,而军事领导和组织体制的建立又基于党和军队长期的革命战争经验和军队建设经验。要了解我国军事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与核心特征,就必须了解党和军队建立并发展各项制度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各项军事制度的建立背景和历史发展,清楚地阐释为什么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国军事制度和法治建设的基石,树立学生的正确历史观。贰以“改革强军”为脉络,增强学生的家国观念通过对国防与军队建设各项重大改革举措的介绍与分析,强化学生对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军队的神圣使命,牢记习主席提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尊崇的职业”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通过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的深刻剖析,让学生了解和平、稳定与安全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国观念。叁以“科技强军”为抓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国防和军队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介绍,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重大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不断发展强大的伟大历程,进而深刻理解习主席提出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意涵和重大意义,认识到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以及捍卫国家主权与发展利益的能力,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自信,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肆以“依法治军”为落脚点,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对核心军事法律制度的介绍,让学生对国防和军队法治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不仅具备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基础能力,同时也具备开拓、创新和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以“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党的建军治军基本方略为进路,让学生充分认识军事法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核心特色。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为依托,增强同理心与共情能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国际主义观念。伍重塑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思政元素和德育目标重新设计课程专题和教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强军思想、强军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体思政元素融入到对应的课程专题,同时引入BOPPPS有效教学结构,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大幅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留存度。军事法所教师和专家就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探讨
2021年5月14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李晓燕★《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思政示范课自获批以来,课程授课组成员进行了认真充分的研究规划和课程建设工作,并在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的国际政治系专业必修课堂上重点实施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讲座拓展课堂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辅助环节,深化了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意义。主题研讨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就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四个国际时期和国际关系互动主题的形成与变迁展开讨论。学生以兴趣相似为基础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同学提前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研讨当天小组代表主题发言,然后教师点评和总结三个步骤完成。项目负责人李晓燕在教学观摩中讲解专题三俾斯麦体系在学生发言中,教师重点肯定其思考的亮点,然后结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大国外交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积极进展和有效经验。最后的教师点评和总结,一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梳理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另一方面也侧重前后呼应,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教学观摩邀请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刘长敏、屈超立教授、学院主管领导吕芳副院长,以及学院四个教学系所的老师们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堂听课,并在课后进行了深入的教学研讨。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和教学同仁的中肯建议,也就课题组在高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总结的经验与老师们进行了充分地交流。教学观摩后督导组专家和学院领导、老师们热烈研讨经过研讨,我们吸收了研讨专家们对课程选用拓展资料的意见,对课堂教学完善层次性的可行路径有了更好地掌握,受益匪浅。与此同时,通过研讨我们也了解到国际政治专业新入职教师对本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课程组也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加入,扩展教师梯队。讲座拓展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结合联合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历史事件,举办了两次课堂外的学术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安全和多边主义对于国际关系发展的支撑性价值。何银讲座《中国的维和外交》学生就“发展和平规范”与何银老师展开讨论课程主讲人李晓燕在第13教学周课后开展线上讲座第一场讲座邀请了国内著名的联合国维和问题专家,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何银副教授于10月30日在昌平校区端201教室进行,第二场讲座由课程思政项目主持人李晓燕在11月28日以腾讯会议线上讲座的方式进行,两次讲座分别从历史与案例和理论与思辨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国际关系历史上的和平贡献和发展经验,同时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了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如何进行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如何寻求百年大变局中的突破,有效开展国际合作。
2021年5月11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中国近现代哲学史》
Philosophy《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课程,自获批为我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以来,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按照申请时所列的“开展课程思政计划”,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新的课程模式。中国近代哲学史#1
2021年5月8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传播伦理》
《传播伦理》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阴卫芝伦理判断和决策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理由、原因、动机或意图。需要在价值观的引导下,经过反思建立合理的道德理由,构成具有说服力的立场。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哪种伦理原则,站在新闻传播伦理的宏观角度,都在于为职业道德要求赋予恰当的道德理由。其中,最重要的考量基于新闻传播行业对社会文化价值的引导,以及为社会凝聚共识的使命和责任。因而,传播伦理课天然带有思政教育的属性。它通过丰富多元的实践案例与理论,不断通过自我说服和自我论证,调整巩固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传播伦理》课开设在大三,是最佳的德育渗透时机——学生已经完成新闻传播理论学习,了解“做新闻”的各个流程,对平台算法把关的社交媒体、短视频传播有了切身感受。因而,传播伦理课堂设置类似“角色扮演”的课上讨论模块,以主体性立场,分析多种道德决策背后的伦理价值观念。自《传播伦理》课程思政示范课在学校立项以来,本人从大纲修订、授课形式等方面,积极展开了如下工作:#1《传播伦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明确新闻伦理教育是职业价值观教育。通过用心设计、修订教学大纲,构建了一个全程、全员、动态育人的授课风格。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化了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注意让传播伦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德育内涵相吻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每节课程中;二是结合中、外新闻最新事件,浸润思政理念。如将“价值主体性”纳入分析视角,明确新闻传播价值与社会道德的互动关系,体会到新闻传播价值对社会道德的建构和消解作用,最终明确新闻传播价值应体现为对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和塑造。#2《传播伦理》建设亮点亮点之一全员参与课程教学教师授课、学生展示当周案例、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构成了每次课的多元内容,学生参与度极高。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属于意识形态及道德意识的培育过程,需要耐心、时间,更需要学生自主认知、自主说服。比如:在学生展示最新新闻传播中的事件后,小组讨论先以“无知之幕”原则分角色扮演、陈述,再以“道德主体”视角,自主做出选择。这种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课堂,便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化育成自我的认知成长。举例来说:2020年12月,“马保国事件”成为新闻热点。各大信息聚合平台、自媒体都在热炒这个信息。该事件的相关信息在人民日报“人民锐评”发表《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一文后中止。针对主流媒体观点的表达内容和时机选择,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但在经过几轮讨论后,赞同人民日报的评论的观点及发表的时机的同学占绝大多数。一位同学提出,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真心认为马保国是一位“老师”。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这类信息不宜占据宝贵的舆论场。由人民日报定调,让“马保国”退出舆论场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另一位藏族同学联想到“丁真事件”,提出:主流媒体对丁真的报道,有选择地回避了他的家庭、个人故事,将舆论关注点引向了扶贫,与当年报道“小马云”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从“减少伤害”角度,从舆论引导角度,都是比较恰当的做法。课上一位同学对马保国事件的分析课上分组讨论“人民锐评”发表的时机及主要观点亮点之二优秀职业记者的正面示范作用榜样教育是一种正向的力量,它激发行为者,从而使其形成动机,能够带来正面的仿效。《新闻传播伦理》的思政建设,离不开正面示范,即对“好”的倡导。本课堂与我院“好记者讲好故事”系列活动结合,学生自然地在他人的故事中,对记者职业生发崇敬之情,是一种更为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12月4日,获奖无数的媒体人王国明讲述其在河南媒体供职期间,一个月内在《新闻联播》连续发表17篇报道。这种真人、真故事面对面的讲述,撒播了热爱的种子,也提供了一个个生动的伦理决策案例。未来,在《传播伦理》思政课程的建设中,计划将具体的德育点,与职业伦理的理论/案例进行更加准确的对接。并发明、设计出更加润物无声的课堂形式,将思政内容化育成每位同学的价值观,真正立德树人,培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人才。
2021年5月7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刘震《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后,在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系首次开课。课程以《周易》为主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其相关的学术发展史、哲学范畴、学术人物与学术著作。通过“《周易》概说”、“解读《周易》中的筮法”、“《乾》《坤》与中国文化”、“《周易》中的人生”、“《周易》的三种品德”、“河图洛书与《周易》”与“《周易》卦例解读”七个板块,课程向学生全面立体展示了《周易》文化的各个层面,引导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突出了三个教学重点:1着力介绍《周易》中丰富的伦理思想通过对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劳谦君子”、“孚信于人”等易学范畴的解构与分析,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在大学成长阶段既要以积极有为、严于律己的态度认真对待自身的学习生涯,亦要在生活中学会谦逊为怀、以信待人的处世准则,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授课2着力分析传统筮法与封建迷信的差异关联提高了学生对待相关知识的逻辑判断能力,提高了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思维高度。通过对于“科学观念”与“哲学思辨”两个概念的分析,指出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有利武器,鼓舞学生通过哲学思辨能力的锻炼与强化,完善自身认识世界的手段与方法,从而真正将知识转化成为智慧。选课学生的电子笔记3分析《周易》乃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正是《周易》中的理念与思维特色,铸就了今天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周易》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乃是中国智慧的典型体现,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其对于解决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种种问题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着力分析“易”的核心理念在于一方面承认天道自然的客观属性,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的主体价值,其所提倡的乃是人类在发扬主体价值的同时需要敬畏自然。课间学生在答题在教学环节中,课程还注重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任课教师在中国MOOC平台开设了慕课堂,通过在线签到、线上讨论、课间习题等多种形式,丰富课程教学手段,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021年5月6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法律心理学》
课程思政示范课《法律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刘晓倩法律心理学是研究法律行为中心理现象的各门学科的统称。该课程为心理系学生专业必修课,3学分,48学时。法律心理学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分别是立法心理学、守法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01培养科研伦理和学术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在学术研究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求学生在研究中发扬求真求实的精神,这不仅关系着科研成果的质量,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经过课堂中教师的案例讲授、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大家都建立了良好的科研规范意识,并学会了正确使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截止学期结束,班级同学自由组队进行了11项法律心理学研究设计,均体现了较好的科研伦理素养和较强的探索精神。____法律心理学课程的科研伦理培养#02提升法律意识,培养法律信仰课程在讲解守法心理学时,展示了多个相关案例,包括道德模范袁书英多次拾金不昧,主动寻找失主并拒绝任何酬谢的案例等。同时,从反面展示犯罪心理学案例,并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够进行一个不被发现的犯罪行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明白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有被发现的风险,还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平时就需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应当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坚决抵制任何违法犯罪行为。法律心理学课程开始前曾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认为自己以后一定不会参与违法活动?开学之初,面对这个问题1/3的同学因认为未来不确定因素太多而未选择。学期结束时,面临同样的问题,全班同学都坚定地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产生违法行为。这不仅体现了学生态度的变化,也说明通过本课程他们法律意识、守法观念的提升。法律心理学课程的法律意识培养#03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样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回顾学科历史,中外比较,讲述法律心理学这门学科对于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一来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二来帮助学生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学期末,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同学都表现出未来想进入司法实践部门,用所学法律心理学知识为国家、为群众服务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想法,还有同学提到希望毕业后有机会服务西部地区,用微薄之力为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法律心理学课程的爱国精神培养总之,法律心理学课程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希望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来提升同学们的科研精神、法律意识和爱国情怀,今后的课程还将继续综合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加入智慧课堂要素,丰富思政元素,进一步提升授课对象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高度。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犯罪心理学》
课程思政示范课《犯罪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刘建清课程简介《犯罪心理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在授课中结合专业知识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积极的思想及健康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力。《犯罪心理学》课程在近一学年的课堂教学和以“爱课程”为平台的国家精品线上课程《犯罪心理学》线上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生思政教育探索,达成了初步的教学成果。01课程思政教育总目标Law结合专业知识教学,培养高品格、高风尚,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构建了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目标:子目标一:坚定爱党爱国相统一的国家观子目标二:塑造公平正义而有强烈责任感的法制观子目标三:培养真善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02课程思政教育五大主题Law专业知识教学与立德树人教育有机结合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也具有知识、能力传授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内在契合性。为了使犯罪心理学教学中的思政工作更为系统、明确而层级递进,需要将思政元素与主题知识相融合。本课程思政教育体现于以下五个主题中:1.
2021年4月28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法商管理概论》
课程思政示范课《法商管理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刘纪鹏01课程思政基本建设情况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商管理学》作为思政示范课,以全新、统一的概念实现了法与商的创新融合,让现代法商企业和企业家认知,只有善于从法律的角度兼顾公平,其所追求的效率才能更加持续,要从工商伦理和公司法治两个维度,牢固树立建设效率与公平社会的使命观和责任感。在课程思政建设周期内,《法商管理学》课程开设稳定、效果显著,为本科生、学术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均开设了课程,由于选课人数众多,教务处进行了两次课程扩容。课程讲解中,仍采用多位教授联合授课的方式进行,并辅助了案例讲解、课堂外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真正培养了“讲政治、懂法律、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刘纪鹏教授为学生签售本课程教材用书《法商管理学》02课程思政建设亮点本课程通过讲授国内外的合规理论和实践,一方面注重培养守法合规经营管理的理念,强化了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则分析国际合规趋势和我国企业被美国合规制裁案例,揭示了发达国家滥用合规武器打击竞争对手企业和个人,运用法律手段配合政治经济手段,以保护本国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国家利益的目标,帮助学生认清西方发达国家真实情况,树立学好知识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课程教授的法商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部分,通过讲述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在“长期利益”视角下,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利益的一致性。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的企业发展要求和“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企业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法律服务于经济、理论联系于实践、效率结合于公平的法商方法论。本课程中竞争与垄断部分强调了我国积极完善营商环境优化而使得市场良性发展、创新的重要性、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跨越以及良好市场环境对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支撑。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通过思政教育培养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爱家、爱国、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以完成与中国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1年4月27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四书概论》
课程思政示范课《四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刘丹忱1课程建设:授课内容的深化与升级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各地各层次的学校内普遍展开,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有不少同学学习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大学阶段的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在总体上已有一定的认识。随着国学热的发酵,国学文创作品的不断增长,对学生群体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学习概论性的国学知识,而对国学经典的具体内容以及内在学理性知识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因此在教学实践当中,不仅讲解各书的成书过程,并结合音韵、训诂的方法解读经典段落,讲清《四书》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还运用历史进程中的鲜活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传统经典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沿着中华先贤的经典去进行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的思考。通过横向同西方先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的比较,言明中国儒家思想独具的一些特点,并以此培养学生“三维”的学术研究方法,从纵向看源流,从横向看异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学生更加理解传统经典的特点和意义。2建设亮点:融入新文科建设的理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事实上也开启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化”。高等教育领域下大力气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建设。“新文科”概念特别引人注目。“新文科”意味着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从“重学科”走向“重问题”。采取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方式对类似于《四书》这样的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教学是完全有可能的。近代引进西方学术分科以来,学者们已经广泛利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对《四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打破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藩篱,向学生讲授最新研究的国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性、理性与政治性。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利用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方法,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并努力改革考核方法,在利用现代性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行合一的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和成绩。
2021年4月26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国际政治经济学》
课程思政示范课《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任洪生课程简介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工作,以彰显中国在全球事务和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以此加强了学生们在四个自信方面的认知。“四个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工作充分体现了这“四个自信“”。01.
2021年4月23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法律专题口译(之口译职业伦理)》
课程是中国政法大学翻译专业本科高年级必修课程。此课程在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口译核心课程,前身为“交替传译(法律专题)”和"同声传译"两门课程。课程使用教材包括经典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教材。01
2021年4月22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新闻学概论》
课程思政示范课《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邓力《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及相应知识体系来设计,分为“新闻本体论”“新闻实践论”和“新闻媒体论”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党性和人民性及其关系、新闻真实、新闻传播权利与社会责任、传播新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等等。中国的新闻传播现象日新月异,甚至开始冲击新闻理论的旧有教学框架,因此本课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传统新闻学理论框架进行有机整合,并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具体新闻案例来吸收这些理论概念。本课在课程思政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即在理论内容的教学中结合现实案例,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加强对思政内容的阐述与解读,与此同时,再辅以多种课堂互动形式,让学生能够主动预习相关学习材料,对课堂知识点融会贯通。以下将分别介绍具体的课堂互动与案例分析形式。课堂互动本课使用了模拟采访、模拟新闻发布会、课堂辩论等互动形式,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就熟悉相关材料,并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就抽象理论形成具体观点。这样在学生进行课堂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此展开评价与引导。如图一所示,第五讲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讲授就辅以课堂辩论的互动形式,教师安排一组学生就某新闻事件所引起的新闻实践争议确定主题进行辩论。学生们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来探讨记者的新闻报道实践规范、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功能,最后通过正反方的思辩过程树立起正确新闻观。图一:学生分为正反方来辩论“于欢案”中的媒体实践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案例分析课堂结合多个新闻事件,让学生结合新闻理论的基础概念如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等概念来分析新闻文本。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并汇新闻文本,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新闻报道是人类的主观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如图二所示,这一组学生分析了中外媒体对“RCEP协议签署”的新闻框架,通过比较分析来明确复杂新闻议题背后的立场问题,并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新闻文本分析,提炼出这些报道中所突显的“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国际担当”和“中国对全球经济的积极影响”等框架,由此能够更好地把握国际新闻事件报道中的立场问题。图二:学生通过分析“RCEP协议签署”新闻框架来探讨中国的国际担当与对全球经济的积极影响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公共伦理案例研讨》
课程思政示范课《公共伦理案例研讨》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王丽莉《公共伦理案例研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一是撰写、修改与课程思政密切结合的教学案例;二是结合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强调。一方面,教学案例的编写以专题嵌入的方式突出课程德育目标。由于公共伦理本身涵盖价值观、规范、范畴及伦理养成等丰富的理论及思想,为清晰地体现本课程要培养具有公共精神、服务国家与人民、政治上可靠、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公共管理人才的目标,将案例编写分为公共权力伦理、政府伦理、责任伦理与制度伦理4个专题:(1)围绕对公共权力概念、性质、来源与归属的理解问题,编写了“服从还是抗命——局长们的抗争”“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造城运动中‘拆拆官员’的是是非非”3个案例。(2)围绕“好政府是什么样的”问题,编写了“好干部的反转人生”“改革年代一个县农机局的发展史”“中国医改:经验与未来”3个案例。(3)围绕处理好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编写了“吕日周其人其事”“中国官员的引咎辞职”“武汉治庸进行时”3个案例。(4)围绕公共伦理的制度建设,编写案例“拿什么拯救官德”“小镇上的离婚潮”2个案例。通过学习通发布的案例、学习资料、阅读材料和课后的课程总结这些案例的选取、编写、修改紧密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与目标,内容详细完整,具有典型代表性,故事性较强,学生很喜欢读。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汲取了案例中表达的公共伦理价值判断、责任意识及利益选择等思政元素。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教学案例中体现出来的思政元素,通过全程研讨案例的形式,形成师生、生生间互动,逐渐形成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共识。课前发布的讨论主题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疫情影响,采取了线上课堂方式。通过学习通教师提前发布编写好的案例、相关文献资料,布置讨论主题,请学生课前阅读与思考;课堂中,通过腾讯课堂实现师生、生生在课堂中实时的语音或评论区发言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课后教师再发布案例研讨总结,进一步巩固研讨中形成的共识性观点。这种课程设计不仅没使教学受疫情影响,反而优化了案例讨论的形式,畅通了课堂交流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研讨的主动性。
2021年4月14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网络安全技术》
课程思政示范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王云《网络安全技术》获批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已经完成了课程大纲修订、思政元素收集、教学设计、内容考核、教学评估等内容,并进行了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确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国家和社会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确立了以下思政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2)帮助学生系统建立“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意识和自觉。(3)认识我国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及采取的安全战略。(4)认识我国网络安全法治体系,掌握网络安全管理基本方法。(5)树立网络安全道德观。(6)培养学生爱国思想,树立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的崇高理想。内容创新、课程育人#2#教学团队经过反复沟通、研讨,找到共振点,构建《网络安全技术》思政课程的课程体系,包括对大纲进行修订,在适当的位置加入思政内容,学习内容达到3学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思政元素分散融入到对应的章节,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联系当前的信息安全事件并进行评述引导;增加课程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在交流中促进共识;设计作业内容,进行思政教学内容的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整改。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既有专业技术的教学,又有思政育人的内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引入思政要素,不矫揉不多余,无缝连接,学生乐于接受。例如: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国网络安全的现状及努力建设的方向等系列讲话精神溶入在课程概论内容中,避免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了两者的完美融合。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实践育人效果#3#教学过程中邀请合作单位的专家带来相关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拟定信息安全案例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认识自主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分享心得;组织学生参加线上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真正意识到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大众传播与媒介素养》
课程思政示范课《大众传播与媒介素养》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王天铮新冠疫情以来,国内外舆论场不断变化,微博热搜、突发事件新闻专题、某作家日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污名化等充斥在课堂内外,《大众传播与媒介素养》教学团队结合国内外舆论热点和教师讲授内容,调整了思政教学内容。01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专题——《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在“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专题中讲授《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介绍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总体成就、抗击疫情的四个阶段、信息发布情况等,用事实、一系列数字以及中外现状对比说明抗击新冠疫情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建立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地方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打赢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02传播伦理与规范“传播伦理与规范”专题学生线上讨论在“传播伦理与规范”专题中,结合新冠疫情传播、中美贸易战等案例,讲授了如何识别网络谣言、网络空间发言的基本伦理规范、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如何提升公众素养等,与学生们在线上展开讨论。03政务新媒体运营“政务新媒体运营”专题经典案例在“政务新媒体运营”专题中,结合近年来公检法司政务新媒体运营的经典案例,讲授政务新媒体运营的基本规律、技巧方法等。在介绍负面案例时告诫学生从事公检法司等涉及公权力的工作,应当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公心、讲正气,即使面对诸多压力也要保持政法人员应该具有的工作作风,不把个人诉求、个人情绪带入政法新媒体运营工作中。04西方政治媒介化“西方政治媒介化”专题课件节选在“西方政治媒介化”专题中,介绍“媒介化”时代西方“政治逻辑”和“媒介逻辑”之间存在的种种张力,以及媒介化给西方社会政治带来的种种影响。课程借助理论论述、案例分析,冷静地传达一种思政观点:从理论上看,成熟的媒体环境、传播环境可为公民提供更多参与政治的动机,提高、扩大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机会,但过度的媒介化不仅不能带来更多的民主,反而对民主的核心要义构成了损害。将“媒介化”、尤其是政治的“媒介化”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理清其轴心、边界,构成了未来政治传播发展的重要导向。
2021年4月12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社会心理学》
课程思政示范课《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于悦整体落实《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于2020年春季和秋季学期分别开展,共64学时,参与师生超过200人。由于疫情的影响,在两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了课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不仅收获了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也对课堂中融入的诸多思政元素给予好评。为后续进一步巩固落实社会心理学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创新实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十七大报告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想,强调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与和谐。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本课程正是以上述精神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出发点。同时,考虑到当今高度的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引入最新的社会动态、大众关注话题及现象等,结合社会心理学的诸多核心理论,本课程做到理论高度与实践应用价值并存。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两学期分别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的不同授课方式,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的反馈方式和手段会有些许不同。在线上课堂中,学生们普遍会由于“相对匿名性”以及不必担心被他人评价,而更加主动发言。因此,教师在线上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采用头脑风暴以及接龙的方式回答问题。例如,在对“为什么老人摔倒,却很少人去搀扶?”这一主题的讨论中,同学们分别举出责任分散、优势反应等理论来解释该现象。整体而言,线上授课在发言踊跃性方面效果令人满意。《社会心理学》课堂上展示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的不同距离示范——道德品行的初步建立,左图为公众距离(大于0.5米),右图为个人距离(小于0.5米)在线下课堂中,教师更加强调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将一个案例尽可能的展开剖析,包括它产生的原因、活动的机制、变化的途径、干预的方法、以及解决的可能。而分析这些不同案例的关键前提,就是要在故事开头为学生注入体现社会主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政元素理念视角。例如,为何一些干练、精明的高级官员会栽在一些简单的生活错误上?此处巧妙结合了中纪委关于反腐倡廉活动的诸多指示,让学生在用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社会现象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会议精神纪要的学习。《社会心理学》课堂上学生在观看《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特别专题——榜样的力量此外,本课程在讲授群体行为方面的内容时,运用已有研究发现,发挥榜样的力量及其示范作用,对于不同代际群体(包括学生群体、晚辈群体)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课程在此结合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内容,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同样,在人格塑造对未来成就影响方面,课程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塑造人格的可行性以及培养优良品质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起到重要指引作用。小组课题讨论《关于羞耻情绪引发攻击行为的成因及社会影响》教材教辅的选编情况本课程结合了国内外不同学者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国内教材偏向理论知识点的构建和学习,帮助学生理清课程重难点;国外教材更偏向用生活中的实例为对象,引发学生思考,同时用相关理论去解释。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师较为擅长将西方社会中的案例转化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应事件,进而让学生学会在看似无关的事件中找到联系,在外显消极事件中找到积极因素。同时,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意识到,在许多认知、情感以及思维方面,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已经越来越小。很多事件具有全球一致性的特点。换句话说,这也是间接向学生们强调,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认为西方的月亮比较圆,要强调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创立属于自己的理论学说,弘扬传统文化。
2021年4月7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刑法学总论》
课程思政示范课《刑法学总论》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于冲课程建设年度内,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等多种教学任务融入其中,响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不断加深同学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修养。课程主要内容依照刑法典本身的体系结构,以刑法总论相关知识点为主线进行建设。《刑法学总论》课件节选本课程根据推进方案,以刑法学知识的讲述为主要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各项工作,以刑法的国家立场为基本出发点,力求在刑法学相关内容的传授过程中,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完成了预期推进方案。本课程在建设年度内,对标《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课程思政推进方案》,按照学校目标责任制的精神要求,积极落实课程申报书中的推进方案,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刑法学总论》课件节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思政教育其他举措的实施情况。本课程在建设年度内,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会议精神,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并结合刑法学专业课程的本身知识,力图使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刑法学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到刑法学学习的各环节,使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学习同向而行,相互促进。
2021年4月6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综合英语》
课程思政示范课《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于中华综合英语课程涉及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堂互动,共同阐释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文化冲突等现象存在背后更为深刻的原因。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能够从根本上解读大部分文学人物和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微观世界所折射出的现实社会,并在充分认识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建设社会。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提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要求,是武装青年思想、培育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前提。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等学校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从事的工作从教学转向教育,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件“引导学生历史并现实地看待种族问题”在课堂信息输送和互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习得:《曼德拉的花园》一文折射出了黑人与白人在政府层面的政治冲突;《说“会的”》一文看似反映夫妻矛盾之类微不足道的主题,却道出种族冲突中白人所承受的心理斗争;《过道里的一杯酒》更是写出了种族歧视的受害者——黑人心中的苦楚与无奈;《历史学家为何分歧》又间接折射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直接对抗;《青香蕉》又在文本内容中包裹了文化冲突的内容。课件“对南非殖民史的概要回顾”这些看似孤立存在的课文文本在课程思政模式的引导下,不再是语言习练的枯燥文字,而是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社会问题的语言背景。文字变成学生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并进一步对比中西文化的一扇全景窗户。学习既有乐趣、有收获,又包含价值观的习得。总之,对刚成年的大学生而言,除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学习和实践能够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进行。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知识青年照亮了前路,思政教育需要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师的共同努力,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
2021年4月2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重点建设课程——《刑事诉讼法学》
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建设课程《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蔡元培课程建设总结2020年课程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于线上开展,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基本完成,落实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教学授课与人才培养中,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的诉讼观和认识论。该课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课堂内容丰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在刑事诉讼领域的重大改革,列举重要的时事热点,以当前热门话题,例如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等现实问题为基底,结合刑事诉讼法理论、马克思主义诉讼观、认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分析讲述,重点关注党和国家在刑事诉讼领域的方针政策,展现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树立司法的公正独立和权威性,培养学生公正廉洁、忠诚敬业的职业奉献精神和遵纪守法、依法办案的自觉意识。蔡元培老师开展《刑事诉讼法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推进概况首先,经过一年的教学改革,《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基本完成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教学,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重要的刑事诉讼制度和诉讼程序。通过马克思主义以及党和国家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大政方针在课堂内的渗透,学生树立了公正司法、时刻守法的思想理念和自觉意识,提高了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养。其次,经过重新调整和设计,该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课程将口授式教学与小组讨论及学生个人观点展示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理论教学和司法实践相统一,课堂生动活泼,师生互动频繁,学生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区分生活中的刑事法律关系性质,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对个案进行分析,解决司法中的实际刑事案件。以课题研究的方式,针对热点问题讨论,学生逐渐敢于表达、敢于质疑,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对司法讲座非常热情,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等专业人员讲述实务经历经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刑事诉讼法的理解。蔡元培老师开展《刑事诉讼法学》线上教学最后,该课程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授课教师认真学习了马工程教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刑事诉讼法的理论体系相互渗透,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诉讼观与认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在青年一代法律人才之间的传播。另外2019年的教材修订中又对最新修补的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加以更新,教材更具时效性。
2021年4月1日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重点建设课程——《宪法学》
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建设课程《宪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焦洪昌《宪法学》课程思政示范课于2019年下半年立项,为应对疫情,根据学校安排,2020年《宪法学》课程采用网络授课方式。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共有12位老师开设《宪法学》,包括所有思政课课题组成员。
2021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