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中国近现代哲学史》

课程思政示范课

《中国近现代哲学史》

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李虎群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课程,自获批为我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以来,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按照申请时所列的“开展课程思政计划”,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新的课程模式。

中国近代哲学史

#1 重新改定课程大纲

系统思考和整理了《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课程中可对接思政要素的环节,广泛购买、搜集资料,予以阅读、消化,重新改定了原有的课程大纲。

按照新的教学大纲,本学期的课堂教学突出展示了以下内容:

近现代以来的儒家和佛教界精英展开了儒学和佛教现代化的艰难尝试,各自返本开新,以儒学或佛学会通中西,出现了“新儒家”、原始佛法以及人生佛教运动。课堂讲授了其儒家和佛教的既定立场及其由此生发的思想路线,与唯物主义立场及由此生发的思想路线的异同。

讲授了章太炎的“俱生进化论”、太虚法师的“缘成史观”、中国传统哲学的“民心-循环史观”,凸显出了共产党人唯物史观的历史地位和积极作用。

讲授了马一浮的“六艺论”、梁漱溟的“文化三期重现说”、熊十力的“仁学本体论”开演出的融汇儒佛之后的儒家立场,太虚法师“人生佛教”开演出的佛教立场,凸显出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理论指引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场的优胜。

#2 课程建设亮点

01.

课堂内容

经过课程思政的提领和融入,使得本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体、更贴近社会历史现实,因而也更加深刻。

中国近现代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与融汇的大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千古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复杂、最富有启发性、也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内容和实践路向深深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中国近代以来直至今日的思想发展和历史进程。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和壮大的时期,讲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系统在这一新的思想传统中究竟占有什么位置,既在理论上促进了对中国学术史内在发展脉络的深入理解,也在现实上促进了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和历史使命。

02.

教学方式

①不生硬地讲授思政内容,而是在立足学术、讲明近现代思想发展脉络不同路径的基础上,自然点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积极意义;虽然用语不是很多,但会使学生印象深刻,心悦诚服。

②课堂讲授实现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把思想内化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激励学生自由辩论,各抒己见,予以积极引导。

结合中国的“国魂”问题,讲授康有为的思考路径

由此以坚强有力的理论逻辑和历史事实,清晰摹画出共产党人在思想路线上和中国学术大传统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担当中国文明复兴之路中的文化建设使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