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 |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刘震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后,在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系首次开课。课程以《周易》为主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其相关的学术发展史、哲学范畴、学术人物与学术著作。

通过“《周易》概说”、“解读《周易》中的筮法”、“《乾》《坤》与中国文化”、“《周易》中的人生”、“《周易》的三种品德”、“河图洛书与《周易》”与“《周易》卦例解读”七个板块,课程向学生全面立体展示了《周易》文化的各个层面,引导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突出了三个教学重点:

1

着力介绍《周易》中丰富的伦理思想

通过对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劳谦君子”、“孚信于人”等易学范畴的解构与分析,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在大学成长阶段既要以积极有为、严于律己的态度认真对待自身的学习生涯,亦要在生活中学会谦逊为怀、以信待人的处世准则,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授课

2

着力分析传统筮法与封建迷信的差异关联

提高了学生对待相关知识的逻辑判断能力,提高了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思维高度。通过对于“科学观念”与“哲学思辨”两个概念的分析,指出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有利武器,鼓舞学生通过哲学思辨能力的锻炼与强化,完善自身认识世界的手段与方法,从而真正将知识转化成为智慧。

选课学生的电子笔记

3

分析《周易》乃是中华文化的根源

正是《周易》中的理念与思维特色,铸就了今天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周易》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乃是中国智慧的典型体现,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其对于解决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种种问题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着力分析“易”的核心理念在于一方面承认天道自然的客观属性,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的主体价值,其所提倡的乃是人类在发扬主体价值的同时需要敬畏自然。

课间学生在答题

在教学环节中,课程还注重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任课教师在中国MOOC平台开设了慕课堂,通过在线签到、线上讨论、课间习题等多种形式,丰富课程教学手段,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