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示范课 |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
课程思政建设负责人:赵文彤
“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是我校一门通识主干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立项课程,该课程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和解读为线索,从中发现人类智慧、汲取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其融入思政元素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古今中外文学史经典文学作品中,符合新时期教育目标要求的要素,通过讲授文学的手段,发挥文学“以文育人、文化育人”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学生情操,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更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滋养学生心灵、蕴养文学底蕴,培育人文情怀,参与到引领社会风尚的具体实践中来;通过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参与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
自《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程思政立项以来,从授课大纲调整、授课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1.
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情况
明确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是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思考并调整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有意识构建文学导读课程全程育人格局。
具体课程建设内容如下:
(1)在已有课程内容的讲解中,加强文学作品指向的文化育人导向和精神引领作用,充分发掘和运用文学经典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使之更加契合课程思政要求。例如,该课程导言部分的课堂教学,从雨果《给巴特勒中尉的信》开篇引入对《悲惨世界》的分析,重点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作家在表现时代大变革中人类进步价值进步价值观分析,突出这些文学经典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的阐述,让学生更清晰和深刻地从思想方面汲取养分。
(2)在授课内容上增加鲁迅小说创作背景的分析和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体悟,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秀语言文字传统等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文学课教学,增强学生对民族优良传统继承的文化自信。
(3)将更多涉及法律的文学作品引入教学内容:课堂选取文学文本更加注重涉及法律的文学作品。法治中国的人文情怀和以文学智慧认识人生与社会的深邃眼光,对于培养学生的新时代法治精神有所裨益。
(4)与其他开设通识文学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特色和成功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文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质量,打造更加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
2.
对标课程思政立项书,开展课程思政计划
(1)对标项目绩效目标。立项两个学期以来均已完成每学校开设两个课头的承诺,且选修人数满意,本科生覆盖率较高。建设以来第一学期选课人数总达416人,第二学期292人。
(2)立项了一项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相关的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3)指导立项了一项文学艺术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一项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超额完成此方面项目绩效目标。
3.
未尽之处
由于疫情原因,尚未能开始第二课堂的学生文学活动。未能如期到国内其他知名高校文学院开展通识文学课课程思政建设调研。
未来将加强上述两方面建设,进一步促进本课程思政建设品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