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律修音机;作者:法律修音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也是律师行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从 2021 年起,全国各地律师协会纷纷发布律师行业“十四五”规划,推动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律师行业「打假」的报道明显多了起来。
8 月 30 日,“法先生”小程序因擅自使用律师信息,涉嫌虚假宣传,引发行业声讨,北京律协和深圳律协也于当天发表声明,表示将向有关部门反映以上情况,坚决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律师的合法权益。
这件事情闹得很大,但不是个例,事实上律师行业的乱象还有很多。
今年 3 月,深圳律师协会发布《关于招募“法律服务公司专项调研小组”成员的通知》,开展法律服务公司专项调研,全面摸底深圳法律服务公司现状,排查统计深圳非律所提供法律服务情况,为司法行政机关和市场监管机关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依据与建议参考。
6 月,河南省新乡市律协披露,新乡市看守所附近有一家河南无讼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对外挂牌宣传“专业刑事律师”、“刑事律师”、“取保候审”、“刑事辩护”等律师业务,严重扰乱了广大律师的执业秩序,在社会上和行业内造成了极坏影响,更涉嫌超范围经营、虚假广告等行政违规行为。对此,新乡市律协纪律工作委员会成立调查组要求其整改,目前该公司已将违规标识广告拆除整改完毕。
在媒体领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还联合发布了《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其中第十三条规定:
网络主播应当自觉加强学习,掌握从事主播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这条规定被很多人解读为,未来主播可能有明确的准入门槛,需要具备“直播资格证”才能开播,而不再是拿起手机就能直接开播。
目前,虽然各大短视频平台也开通了职业认证,但并非强制性要求,仍有大量未经认证的各领域“专家”在平台活跃。对此,平台只能通过“温馨提示”来规避误导用户的责任。未来,通过短视频、直播指导股票交易的主播可能都需要金融从业资格证,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普法讲法同样需要律师资格证。
7 月,深圳律协面向公众发布法律服务公司专项调研问卷,以期加深公众对法律行业的了解,对法律服务公司和律师事务所的辨析识别,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从问卷的设置上看,反映出公众对法律服务公司及其服务质量并不了解。
举例来说:
Q:你知道哪些属于法律服务公司吗?xx 法律咨询公司
xx 法务咨询公司
xx 法律顾问公司
xx 法务顾问公司
以上均是
Q:你认为法律服务公司不能提供下列哪些法律服务?
Q:你是否知道法律服务公司与律所的区别?
Q:你是否知道法律服务公司的从业人员没有律师资格?
Q:你是否知道法律服务公司没有在律师协会和司法局备案?
Q:你选择法律服务公司提供服务的原因是?
Q:你在法律服务公司有过哪些不好的服务体验?
说实话,作为一个法学生,以上问题我也不懂,那么没有学过法律的公众就更容易被骗了。
简单查了些资料后,我发现“法律服务公司”在法律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就是提供法律相关服务的公司,具体服务范围以工商登记为准。
法律服务公司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规定,律师事务所需司法行政部门审核许可。而且,在推广方面,律所和律师也受到了较大的约束。
相反,法律服务公司没有律所资质,其经营范围往往仅限于法律咨询、法律顾问、非诉讼法律服务等。实践中,法律服务公司还以低价竞争、疯狂打广告(如贴传单)的方式抢夺客户,而且难以保证服务质量,最终受伤的则是消费者。
律师行业的乱象之所以能够兴起,本质上是因为法律服务市场还不成熟,具体来说是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
现在律师行业的情况是,客户找不到合适的律师,多数律师接不到案子,客户选来选去不知道选谁,最后要么选了头部律所,要么随便选个价格低的,反正看起来都差不多。
总的来说,客户的认知还处于迷信红圈所和大所的阶段,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这就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这时,优秀且有章法的律所和律师可以脱颖而出,但与此同时,虚假宣传的行业乱象也会层出不穷,有机遇也有挑战。
就像 98 年的传销一样,由于人性的弱点和利益使然,有些问题仅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很难解决的,必须由国家机器出手干预。
正如深圳律协所说:
良好的法律服务市场环境是律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有助于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法律服务市场秩序,以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市场环境助推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
规范行业发展并不容易,需要全行业一起参与,而积极参与的机构和个人,或许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这是一件让人非常兴奋的事情。延伸阅读:
以下有部分内容摘自微信公号“潘均”,潘律师发现一个名称为“法先生法律大数据”微信小程序。
见下图:还可以通过微信搜索找到““法先生法律大数据”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的功能是提供一些法律咨询。当然,这个法律咨询不是免费的,是收费,而且价格不便宜。
于是,潘律师在搜索框中输入了他的名字,然后就发现他的个人信息也出现在上面。
页面显示律师专属顾问帮助客户与该律师达成合作共计18次。而潘律师却一无所知,显然存在冒名顶替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于是潘律师要求对方撤销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
在法务之家律师交流群内,有律师也发现了自己的信息出现在这个微信小程序中。见下图(已获律师本人受权)更令人拍案的是,北京律协会长的头像也出现在其中:
有律师戏称,现实中常常被“白嫖”法律咨询,网络上还继续被冒名顶替收咨询费。而这一切的操作还居然是“自己人”,可悲可叹!
经查询,名为“法先生法律大数据”微信小程,备案主体为北京法先生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由“北京律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而股权结构图显示了一个叫吴飞的名字(下图):
登录“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在搜索框中输入这个响亮的名字,发现吴飞也是一名律师。不知道是同名还是同一人?
”法律先生“也发布了一条声明:
目前,”法先生“已经进入“更新维护”状态(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