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因管理菲奥娜;作者:晓晖Fiona最近只要打开社交软件就会被某件事包围,似乎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个群聊、每个人、每条消息都在明里暗里地说着某件事。
某件权力错位、百姓头疼、无可奈何、却又没啥进展的事情。
正当我头晕眼花、胸闷气短之时,突然在夹缝中看到一则消息,说当年钥匙扣案的公诉人在微博为她的律师“丈夫”喊冤。好家伙,终于出现了一件和法律沾边的新鲜事。
为了不被某件事彻底淹没,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地浏览起与这条新闻有关的讯息。
我是田莹的微博截图
事到如此,我觉得吐槽她也只是一种情绪宣泄——但如若真的能够因此而推动权力持有者反思,倒也算是法治社会的一点进步。
不过,自私总是刻在人的基因里的,我一直对成年人会反思这件事持怀疑的态度,更不要说那些尚在把控权力的人了。
刀落在别人头上,你就是依法办案;刀落在自己头上,你才知道那是真的疼。
绝大多数能够引起舆论争议的案子,之所以离谱,往往就是因为权力持有者在用匪夷所思的解释学结论,去反驳民众用朴素价值观就能够判断对错的事儿。钥匙Q案家属的留言现如今,再多的吐槽,对当年钥匙Q案的当事人来说都已是隔靴挠痒,无济于事了。
抛开法律共同体的“大目标”“大价值”“大理念”,用无孔不入的宏观叙事,就能够像流氓一样裹挟着你,准备把你的私域权利吃干抹净。
基层公检法司师都是如何看待彼此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位律师同仁在朋友圈里写道:
案卷太厚,法官没时间看,于是就直接选择相信检察官提交的案卷,而检察官又同样选择相信公安提交的案卷。缺少充分的研判,就成了公检法一条龙。如果再来个本地的律师不看卷,让你认罪认罚,那你基本上就废了。
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法律共同体”,映入眼帘的大多都是律师的文章,就像某种悲壮的单相思。
我之前的人生经历非常简单,我曾经以为从案卷材料到法律条文就是我的整个世界,所有的正义都不会超出这个框架。
田莹检察官的这段话说得倒是出自肺腑,很是真诚。
但我们又如何能指望一张白纸去读懂一棵老树呢?
很多的权力持有者也只不过是把自己当成了司法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她们的人生不过是从“学校—图书馆—家”的三点一线,变成了“单位—图书馆—家”的三点一线,单调、苍白而浅薄。
有人说,从专业刑辩律师中选拔公诉人和法官或许是一种不错的路径。
微博博主「吴情树」还曾就此专门@了一下两高。
微博截图
这倒也是一个办法。
但评论区里多数人对此都不太认同,认为不现实,不可取,不能以。
其实,若不是能够深入了解司法体制,以及司法体制运作程序的人,是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缘由的。
比起久居庙堂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似乎更能体会到人间的疾苦,跳出机械司法的思维惯性。
但现实的情况是,法官检察官离职从律的反而比较多;而从律师入职法官检察官的却凤毛麟角。
也许只有那些离开了体制的人,当他们再以律师的身份去办理案件的时候,他们也才能够意识到,当初他们自己,以及如今的法官检察官,他们身上的毛病究竟在哪儿。
同样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基层的法官检察官都能够从执业了一定年限的律师里选任。
那他们作为法官检察官在审查起诉的时候、在开庭审判的时候,是不是会考虑的更周全一些呢?!
那他们在对待律师的时候,会不会更友善、更尊重一些呢?!
我想应该是会的!
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当他有一天也坐在被告人席上的时候,律师的作用应该有多大,律师的作用能够有多大!
不要以为不幸落在别人头上你就可以视若无睹。
田莹这件事,恰恰诠释了什么叫:别人的人生也就是你的人生!
你以为呢?
请在评论区里告诉我!